[心得]這次颱風災情嚴重,是審視災難社會學中「風險社會」與「社會韌性」的時機
「風險社會」:理解社會中各階層遇到的風險不同,會因社會流動改變
「社會韌性」:遇到災害時,三種部門(公、私、非營利)的動員能力與恢復力

災害下社會不只物理援助,也要留意心理健康。借題謾罵嘲笑的網友、大撒幣的政客、或是亂槍打鳥的詐騙,趁人心脆弱時橫行,是一種心理機制的負面應用、也是救災與復原的「人禍」

「風險社會」理論中,風險較高的群體就容易被騙而破壞「社會信賴」。解法是「社會韌性」,當災害防救的群體建立起信賴,虛擬網路流言或撒錢也無法改變這種實體的互助網絡

因此,捐帆布捐錢捐物資是物理援助,替台電打氣防詐闢謠阻止謾罵則是心理援助,都是加強台灣的「社會韌性」,一開始也許很混亂但會漸漸形成秩序,不要氣餒,量力而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