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2年開始我就對國高中生不抱期望,聽到「耶XXX落選活該,讓XXX不爽就爽啦!」的當下就一陣哀傷。
進一步問想法,沒有想法、沒有理解、沒有理念,就反覆講著自我矛盾的話,最後說講這些幹嘛。
是阿講這些幹嘛?
建中最近的新聞我也不意外。多研究是好的,要抱著甚麼想法研究要多注意,大學時閱讀資料前老師都有提醒要注意撰寫者的環境、背景與面對的問題,每個字詞、概念其目的為何?
但過度追求簡化的成就締造了某些奇特現象,別說有人認為理組每天使用的邏輯思考量超過文組,有些理組念物理時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古典物理跟現代物理的差別,沒想要理解只想要分數跟榮耀還有金錢。
固守著文或理還蠻哀傷,鎖死自己能理解的領域,也鎖死思維發展的可能。
進一步問想法,沒有想法、沒有理解、沒有理念,就反覆講著自我矛盾的話,最後說講這些幹嘛。
是阿講這些幹嘛?
建中最近的新聞我也不意外。多研究是好的,要抱著甚麼想法研究要多注意,大學時閱讀資料前老師都有提醒要注意撰寫者的環境、背景與面對的問題,每個字詞、概念其目的為何?
但過度追求簡化的成就締造了某些奇特現象,別說有人認為理組每天使用的邏輯思考量超過文組,有些理組念物理時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古典物理跟現代物理的差別,沒想要理解只想要分數跟榮耀還有金錢。
固守著文或理還蠻哀傷,鎖死自己能理解的領域,也鎖死思維發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