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
被選擇的半島:核三廠與恆春四十年的地方正義 | 故事 StoryStudio恆春人支持核三廠,真的全然是出於自願嗎?當我們回顧這座核電廠在地運作 40 年的歷史,看到的是一段段地方被規劃、被犧牲的發展故事:從瓊麻的衰退、港口夢的幻滅,到回饋金逐漸滲透居民生活、形塑依賴。這種支持,形成的是長期資源不正義下的結果,是缺乏其他發展選項時的無可奈何。這裡的一切選擇,都像被外部力量先畫好了格子:土地徵收、回饋金、工作機會、甚至核廢料的長期存放,都是在國家規劃的框架下被動接受的結果。
恆春並不是「選擇了」核電,而是長年處於「被政策選擇」的位置上。在缺乏其他發展想像、在仰賴補助與就業維繫下的日常裡,核三廠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無法質疑也無從談起的存在。但這種沉默,並不表示核能就是地方唯一的未來。

恆春並不是「選擇了」核電,而是長年處於「被政策選擇」的位置上。在缺乏其他發展想像、在仰賴補助與就業維繫下的日常裡,核三廠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無法質疑也無從談起的存在。但這種沉默,並不表示核能就是地方唯一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