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啤酒反傾銷案的初步調查結果出爐,「這是不是又一個『抗中保台』的貿易壁壘?」這樣的質疑聲浪不斷,甚至有人進一步挑戰:甚至提出「iPhone也是在中國生產製造,難道不該對iPhone課徵反傾銷稅嗎?」、「百威和麒麟難道不是美國和日本品牌嗎?」
但若從法律與國際貿易規範的角度審視,反傾銷措施的核心其實並不在於商品的製造地或品牌,而是聚焦於「特定產品在特定市場的交易價格是否低於其正常價值」,以及「這種低價輸入是否已對本地產業造成實質損害」。
「傾銷」(Dumping)是國際貿易法中有明確定義的詞彙,它並非單純指「賣得便宜」,而是其銷售情況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核心要件:
iPhone 不課、啤酒要課?一文看懂反傾銷制度背後的邏輯
但若從法律與國際貿易規範的角度審視,反傾銷措施的核心其實並不在於商品的製造地或品牌,而是聚焦於「特定產品在特定市場的交易價格是否低於其正常價值」,以及「這種低價輸入是否已對本地產業造成實質損害」。
「傾銷」(Dumping)是國際貿易法中有明確定義的詞彙,它並非單純指「賣得便宜」,而是其銷售情況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核心要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