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民國八十五年時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發現零售市場賣掉的食用油
品中,有 60% 是沙拉油、12% 是葵花油、13% 是老一輩婆婆媽媽們習慣
用的豬油。十年後的今天,沙拉油、葵花油和橄欖油,是現今台灣家庭
中最常用的烹飪油,橄欖油尤其炒得很熱,使用率大幅提升。
什麼是油的「冒煙點」?
台灣人最常見的烹煮方式還是煎、煮、炒、炸為主,青菜大多是用大火
快炒,而且多數是使用玉米油、葵花油之類來炒菜,甚至炸排骨也是用
這類植物油,這真是個嚴重的錯誤。為什麼呢?因為每一種油耐受的溫
度不一樣,葵花油在 攝氏 107 度就開始冒煙變
油的商品名稱非常混淆,例如台灣與大陸很多食用油是菜籽油,或是菜籽、玉米與大豆 的混合油,但廠商並不標示清楚,而常用「沙拉油」這個名稱代替。其實,沙拉油 (Salad Oil) 是一種通稱,凡是可以拿來涼拌沙拉的油就可叫做沙 拉油。 所以在還弄不清楚油種之前,最好先不要拿來主菜
買對的油、用對的方式烹飪:
油的學問真的很大。除了選對油品之外,是否經過精製,也是決定好油與否的標準。台灣的油品有許多障眼法,例如只加了一點橄欖油,就號稱是橄欖 X 酚油,其實是菜籽油。而大部分廠商為了迎合台灣人喜歡大火炒菜的習慣,都把優良的進口橄欖油或其 他食用油在台精製。
因此所謂的好油,就是當你買到也買對了的時候,還要用對的方式去烹調,才能保持它原來好油的成分。所以用沙拉油炒菜實在很冒險,炒菜一定要清楚所用油的冒煙點在幾度,將炒菜時的溫度控制在冒煙點以下,那就是安全的。現代人慢性病、發炎、過 敏、婦科疾病 …毛病一籮匡,一大半原因都是因為油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