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這才是理想中的夏天阿,對面家很吵的冷氣今天也沒開,原來他們不是不顧一切就開冷氣的人XD
從蕉蕉的最後一句話看來,妳是不顧一切去評價別人開不開冷氣的人嗎? 如果他擺明貼了「我死都要開冷氣」就罷了,否則這種觀察、評價別人生活方式並且希望使開冷氣的人至少表現罪惡感的機制,跟禁煙還蠻像的。
國語課本裡的夏夜是在院子裡,而就在蕉蕉這個撲的同時間我大學同學的另外一個撲是「今天超熱的啦、我家這邊38度」。這幾年要求不開冷氣已經擁有最高級的正當性,很多細緻一點的事情變得不必討論、也沒有人敢討論,講了好像自己就是那個不顧一切捍衛冷氣的人。
我最喜歡冒險不政治正確地討論事情,就從這裡開始討論看看吧!因為我突然想起,去年在學學文創聽到邱文傑講他在澳底的設計說他自己「雖然支持環保但是沒有辦法不開冷氣、所以他的設計也會有冷氣」的話時覺得他有些矛盾也很過分的我自己,也蠻過分的。
jhlin: 對不起,我其實堅持了超久的,但這幾天的溫度果真堅持不下去了。不然就無法在公館念書(嘆)。
aei: 先放下「對不起」這些道德性的自我譴責吧!不然我不相信這件事情可以討論,或者說我不相信有對這個道德框架提出疑問而不被認為為地球暖化說話的空間。
話說回來,我自己感覺今年算是比較不熱的了,我的行事曆記載我'07和'08年開始開冷氣的時間都早在五月二十幾日。
youjia: 我覺得今天是晚點開始熱,但卻比往年讓人難以忍受。
youjia: 喔 我沒有特別觀察他們家的冷氣頻率,重點是真的大聲到會讓我爸媽睡不著覺。我家的公寓是和對面陽台隔著五公尺左右的距離,他們只要一開冷氣,整條巷子都會喀拉喀拉的只聽到他們家的冷氣聲。
我也不是批評吹冷氣不道德,我阿媽也吹,我弟也吹,我媽也吹,我爸不喜歡花多餘的錢所以不吹,我不喜歡密閉的感覺所以不吹。
我不吹冷氣不完全是為了救地球,這就無所謂要求人家產生罪惡感的批評。之所以會想到夏夜是因為有風,而讓我覺得不舒服的不是高溫,而是潮濕,這幾天因為空氣比較乾燥,所以風不會有滯塞黏膩的感覺,這是我經驗中的舒爽夏夜,有流動的空氣。
但你說的道德框架,真的存在嗎?我還蠻贊同減碳是需要改變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這種說法,但也許個人再怎麼不吹冷氣,只要我們還在用火力發電,或一直蓋科學園區,只講改變個人也還太不切實際。
不過說到在台北開冷氣究竟應不應該,對想要平心靜氣做事的人來說,讓室內溫度舒適的確是重要的,但我想問的是邱文傑除了想要不要放冷氣之外,還有沒有想過別種可能?
除了這幾天最高溫出現在新竹,之前台北總是因為
熱島效應蟬聯最熱區域,而城市之所以這麼熱跟空間是如何被建造使用明明就很有關係,就像公館201面對著一整片柏油停車場,每天下午的暑氣一陣陣從面前的停車場傳上來,真的很嚇人。
如果它可以變成有些草,有多些樹多好,那到時候再來討論到底要不要冷氣,也許答案就不一樣了。
而我不覺得這是道德指控,也許是實踐的疲倦、或是想像力被剝奪?
youjia: 如果你很在意「我鄙視你」那句話.....對不起啦~我製造了語言暴力的不好玩玩笑

還是來討論一下怎麼樣可以又減碳又涼爽好了
我以前畫停車場都會畫很多樹,還考慮很多,像是讓早上或下午停車的人都能有樹蔭...
可是老師改圖時都會噗吃一笑說,業主比較希望車位多而不是樹多噢
guidiby: 其實妳那次跑來說我開冷氣,並不是根本的問題所在。如果你講的是無庸討論的正確,例如有人貼一張條子要我把腳踏車停去別的地方,那我承受無庸討論的正確之批評的range還蠻寬的。
但到底有沒有人把不開冷氣視為當代無庸討論的正確之事,當然有,到處都是、而且一大堆。只是我必須承認並不是每個人在對別人行使這種道德壓力的同時,自己都能像妳如此徹底實踐。
而「到處都有而且一大堆的道德壓力」是展現在哪裡、形式是什麼?他們通常以「不必言明就認為已經完成批評」的形式出現,造成的壓力自然也是不必言明的。(其實很像有時候城鄉所某些人所做的庸俗的批評對吧!但這裡絕對不單是講城鄉所)
我舉個例子,最近新的法學院大樓要對研究生的「冷氣」收費。如果這是針對電燈收費、針對洗手的水費收費,學生抗議的方法一定對跟當代抗議收冷氣電費不一樣吧?這個不一樣,看起來是涉及夏天吹冷氣的必要性,其實無形中也是用吹冷氣的人是地球暖化的幫凶這種不用講出來的話,包裝在使用者付費底下收費。
因此抗議學校針對研究生收冷氣費的人,除了必須面對冷氣的確耗墊功率比較大這種廢話質疑之外,還必須面對對方根本沒有講出來的批評。但如果這是一種有力的批評,對方為什麼沒有講出來呢?
我們看看另外其他例子就可以找出共通性:1.城鄉所停車場該停汽機車還是腳踏車?如果有主張停汽車的人,她爭取開口抗議的正當性第一個要先回答的不是這邊的使用者需求,而是「汽車那麼耗能、這邊就在捷運站旁邊、妳開車幹嘛?」這種沒有人說出來的批評(說出來了就要具體討論她的真實需求,不好批評)
還有一個例子:台大要外帶餐盒的食客自備筷子、不要拿免洗筷。這個政策底下完全沒有考量原來他們推動的是不想省錢的人可以花錢買製造垃圾權、而根本不是環保。甚至也沒有參考當年天真的限塑政策要求提昇付費筷子的品質,允許那種發霉的筷子也要賣一塊的結果其實是圖利了小吃攤。這些,如果你要站出來
質疑,也必須先回答為什麼那麼環保的政策妳會有意見?繼續講看起來是講遠了,可是這些東西每一項,都有很大的潛力在以後變成今日台灣都會中產階級領導的禁煙運動,變成有沒有水準的判斷指標。是這件事情讓我覺得可怕。
我發現我講什麼東西最後都可以講到我的論文上面去......
minicolor: 明明是妳說你不敢看的 XD 那我以後就用這個撲來增加妳的罪惡感好了~~
對啦 我昨天睡前開了冷氣 所以不太敢看此噗 不過今天白天都忍著沒開 一直流汗看會不會瘦一點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mikey家人笑聲)
在法律系收研究室冷氣費的論爭,法學院院長所持的「使用者付費」的理據中,並沒有為了減低地球暖化的理由,這個很顯然可以從「教師的研究室無須收費」、「學生不斷的問老師研究室為什麼不用繳費是一種沒有善念、拖別人下水的作法」就可以看的出來。法學院院長根本沒有上述這些思考。(抱歉,我亂入了)
抱歉我寫的東西跟這串其實沒什麼關係,只是想顯示法學院院方的決策非常粗糙。另外也想提一下舉法學院這次事件來當例子,不太妥當。
liwasa: 我不小心有機會看見幾個核心討論,因此我知道決策粗糙等狀況,但是我要說的不是程序問題,而是抗爭時面對的壓力,尤其是在當代台灣社會某種流行的、不必言明的壓力。這點無關程序問題。
youjia:剛剛仔細看了一次全部的文,大概知道你的意思了,我亂入啦,抱歉。
在這個討論串裡,我跟饒饒關心的事情不太一樣。饒饒關心的是「不開冷氣」變成一種教條,成為所有人的壓力,而我關心的是如果每個人都有能力藉由行動改變惡劣的環境,那可以怎麼作,又是什麼讓我們有藉口不作?
一開始這串討論似乎是從一些(饒饒的)過份解讀跟(我的)過份的玩笑開始的。而在釐清各自關心的焦點之後,好像討論就只好到此為止? 就像前天我跟饒饒面對面討論之後,當確定我們關心的事情不太相同之後,話題就無以為繼了...(?)
那如果開不開冷氣仍可能造成(城鄉所)一些人的罪惡感,那有沒有空間是可以把這種罪惡感轉化出去?而不全然是討論使罪惡感運作的機制?
說直接一點,如果真的存在著「我也不想開冷氣,我是被逼的」這種心情,既然被逼上梁山,不就是造反的前奏嗎?
「誰讓我的電風扇不涼?」應該比「誰讓我不能光明正大吹冷氣?」的問句積極一點吧
minicolor: 恩?那是假設如果有人覺得開冷氣不減碳,可能會開冷氣「不好」,所以是種不想開又熱到不得不開的情形..........。那你在開冷氣時在想什麼?
我沒有說我不同時關心怎麼改善惡劣的環境喔,也不比關心我前面說的事情少。但這兩件事情不一起討論的話,那討論的意義就是有空大家討論討論這樣。
ha,我想問:除了開冷氣的冷媒對環境不好外(可買了冷氣就已經不可復返了) 以及耗電(不論是何種發電都對環境不好) 冷氣還有哪一點讓他如此罪大惡極的?
sramana: 它會排出熱氣啊 若在都市中大家都開冷氣 因為建築群聚的原因使熱散不出去 會產生熱島效應;此外,身體一直處在涼爽的溫度下,到正常室外時可能就會喪失某些自然排汗的身體調節功能
大致上是說因為把氣象站設在柏油路上、冷氣旁邊以及擴張快的市鎮裡,造成長期的觀測氣溫值產生劇烈的上升,而這種偏差值卻常被各種討論暖化的報告引用...
甚至有一處氣象站因為旁邊裝了冷氣而造成氣溫
跳空升高。
上面的氣溫升高可能不完全能歸因到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暖化」但部分原因是「冷氣機暖化」或「柏油暖化」
好奇那氣象站測量到的因熱風排出導致的溫度上升是微氣候還是真能廣泛地造成溫室效應惡化?(都沒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