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的梵語原名為「畢缽羅樹」(Pippala),因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才得名為菩提樹(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為「覺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們還經常在菩提樹下思考。
菩提是印度梵文bodhi的音译,是佛教名词,意思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覺悟與智慧[1]。
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稱佛陀。遵从佛陀的經教可修成菩提,按小乘佛教的说法即成为大阿罗汉,按大乘佛教的说法即成为佛,所以修證菩提是佛教徒的崇高理念。傳說修證菩提的人火化后,骨灰中会出現舍利子,既灰質與礦物的結合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