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 shares
1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3GGT3FrEFCkaK0LbTzIn3e.jpg
《砂の女》(1964)dir. 敕使河原宏
★★★★★

.
男人在砂之女中的形象,無論是悲傷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還是從一開始歇斯底里毫無選擇的抵抗,到最後賦予自己生存還是毀滅的選擇,都不是向村民、向世界低頭的象徵,反之是一種卡謬那含有矛盾的革命。

在荒謬絕望的世界裡幸福快樂地抵抗著,即便毫無意義 — 這是卡謬以否定人類存在意義和對世界的悲觀;以與傳統戲劇形式背道而馳的不連貫性去揭露人類存在的荒謬為主的哲學中,對薛西弗斯的詮釋。而最早做到這點的並不是主人公,而是那看似弱小而堅毅的寡婦。
AB
1 years ago
寡婦與男人的對白所呈現出來的妥協,那不卑不亢也不恨處事態度從表面上看似荒謬,實際上卻是比任何人都還勇敢地以自己的方式體現了生存的藝術,就連唯一崩潰的場景還是因為男人低頭認輸所執行的侵犯行為,而隔天一早卻是一副沒事的樣子與男人相處,反觀男人在此之前可是崩潰了好幾回。
AB
1 years ago
在先前逃跑經驗中歷經波折的男人好似意識到了什麼,結尾不僅沒有逃跑,也沒有多留戀那渴望已久的海景,而是回到房子查看自己的存在意義,顯現人生並不會在此落幕,而是新的篇章,即便是荒謬的,即便那沙子像石頭般一而再再而三地流動下來,但男人正視了這種荒謬,將其融入生命的一部分,此時的男人像《湖濱散記》中的梭羅,站在奧林匹斯山上俯瞰世界,時間不過是他垂釣的小溪;沙質的水底則是永恆,用大腦開闢路徑,在此開始他的挖掘。

「洞穴的底部,依然什麼變化也沒有,但他的心情卻像登上了高高的塔頂。世界變得本末倒置,也許『突起的部分』和『坑窪的部分』倒了過來。」
AB
1 years ago
忘了說因為岡田英次的關係,沙子覆蓋身體的歡愉一直讓我想到《廣島之戀》 XDDD(雖然我沒很喜歡《廣島》(ry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