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世學者
1 years ago
# 關於品味
過年期間,經商上海的舅舅一家回台團聚。由於表弟表妹上次回來的時候著迷於tfboys(a.k.a 山寨版bts),我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話題聊到科目三,電視上播放的是各國網紅跳科目三配上音質炸裂的電音中國歌,表弟表妹卻只是嗤之以鼻,反倒是我眷村出身的父親看得津津有味。沒想到他們不僅瞧不起科目三,也早已從tfboys畢業,其他品味也跟上海國際學校的同學們同化,變得只能接受NBA和歐美劇了。

這次過年網路上的話題,除了每年一次的家庭DRAMA外,科目三代表的中國文化入侵,以及各種網紅爛戲,背後其實都可以看作同一現象的各種結果。也就是品味這回事。
latest #15
厭世學者
1 years ago
品味反映階級,這是出身法國鄉下的布爾迪厄在大都會巴黎打滾後的體悟。上流社會藉由飲食、運動、衣著、談吐、禮節等等事物的品味,來區分出值得交際的對象。而下層民眾,特別是發了財的資本家,則藉由砸錢模仿這些品味來擠入上流階層的社交圈。不過,階級的定義有很多種,膚淺的定義往往會依據財產把暴發戶與貴族劃為一類,姨學則以秩序輸出能力來區分上等人與下等人,金錢不過是秩序的表象。因此,暴發戶不會因為附庸風雅就變得有品味,骨子裡的窮酸味是會透出來的。
厭世學者
1 years ago
品味會反映階級的根本前提在於,是階級創造了品味。美國文化是最高級的文化,是因為美國是世界霸權。而科目三與其他當代中國流行文化,包括魔芋爽、炒鵝卵石、酸辣粉、抖音,給正常人的感覺是又俗又土又有害的,是因為這些文化是共產社會無產階級的產物。劉仲敬有一次訪談就提到,四川菜今天給人鹹油辣等重口味的印象,實際上是共產黨統治、社會整體無產階級化後的結果。下等人的品味,就是追求高強度的刺激與短暫的滿足,傷害腸胃與晚年洗腎那都不是現在需要管的事。科目三原產地廣西,本就是共產黨社會清洗的重災區。
厭世學者
1 years ago
中國流行文化在全世界的風行,反映的不是中國文化的提升,而是國際資本的流動。我們感覺到,一開始是美國舶來品最流行,再來是日本的家電與偶像明星,接著是香港的影劇,然後是韓流,最後是中國。對政治經濟史有一點理解的話都會看出,這一切背後都有美國資本的影子。這些東亞國家不過就是藉著美國的投資,利用美國的技術,重新詮釋了美國文化後,再藉著二次投資對其他國家輸出文化罷了。
立即下載
厭世學者
1 years ago
不過,文化的層次還是有差異,中國輸出的文化是其中最劣質的。而這種糟糕的品味需要當地社會的解體作為生長的土壤。在二戰後全球化資本主義肆虐了數十年,已經在全世界製造了許多土壤。你各位北漂仔過年要大老遠跑回家聽長輩訓話這件事本身就代表了社會的解體。人離開社群逐資本而居這件事,就是社會解體的明證。
厭世學者
1 years ago
正常社會的品味,會由其菁英負責決定,他們會確保自己社會中的中下層階級不至於迷上什麼有害的事物。例如,在過去台灣地主鄉紳主導的酬神祭儀,是歌仔戲布袋戲等精緻的藝術,而在國民黨消滅了台灣本土菁英後,廟會便逐漸退化成為充斥腥羶色的牛肉場。但在解體的社會裡面,菁英全部都變成美國人了,群龍無首的無產階級群眾就依循著他們的本能,選擇最膚淺的娛樂項目,那就非中國文化莫屬了。歐美年輕人流行抖音也是相同的道理。而台灣的網紅,也是由無產階級群眾捧出的貨色,薩泰爾黃大米晚安小雞之流,則只有顏色而沒有本質的差別。
厭世學者
1 years ago
總結來說,台灣流行劣質中國文化的現象,反映了全球化資本體系底下台灣在地社會的解體。

如果你本能的對中國劣質文化感到反感,恭喜你,代表你具有較高的階級品味。而如果你喜歡魔芋爽,跟風跳科目三,喜歡滑抖音……那你根本不會看到,也看不懂這篇文。
品味確實與階級有關,但階級是否與「上等」「下等」這種隱含優劣之分的詞彙有關,就需要再斟酌。劉仲敬這種菁英主義的思想也是極權的土壤。簡而言之,階級是有的,但優劣卻不見得是附著於階級之上的。順帶一提,日治時期培養出的台灣菁英,也有一大半反對傳統文化,將酬神拜佛視為迷信,主張根除XDD。廟會牛肉場化的問題,與新技術型態和性解放的觀念傳入也有關係,應非只有本土菁英是否佔有主導權的差異。再者,資本主義導致的「在地社會」崩解從蒸汽機發明就開始了.....XD。北漂仔過年還回老家這件事,也可反面地理解為「在地社會」情感聯繫之強韌(崩解之不易)。最後是,雖然我理解對魔芋爽的鄙視,但「腐蝕人心」的「劣質文化」如果只有色素加工品的話......好像有點不夠看。我最討厭的中國文化是「舉報」,因為它和法治社會的維護自身權益很容易混淆
厭世學者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lunajill: 非常感謝路那姐願意回覆~ 很抱歉隔這麼久才回應。可能因為我讀過劉仲敬其他相關論述,所以對這些詞彙背後的概念有不同理解。他所謂的階級並不等於我們現在認知的社會地位劃分方式,而更像一種「因信稱義」,人屬於甚麼階級只能由他的德性決定,並在死後由上帝裁決。而人的德性,或是說組織能力,會決定他能夠維持多大程度的社會關係。在這種定義下,部落土著的階級不見得會低於醫生律師。所以,階級的優劣劃分是直接與「維持信任與組織的能力」相掛勾,上等人足以維繫較大的社會連帶,而下等人可能只有能力維持親友關係,或甚至可能會傷害任何他所處的組織團體。
厭世學者
1 years ago
劉仲敬的菁英主義是否會成為極權的土壤?首先要說明的是,他並不是贊同所有的菁英主義。例如,中國共產黨人大會議難道不是菁英主義的代表?他贊同的只有葛蘭西意義上的「有機的」菁英,也就是說,這些菁英是與他的社會一同成長,並對社會貢獻己長的人,由於既得利益與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綁在一起,他們難以做出違背社會利益的事情,自然也就不會有權力集中於少數人的狀況。什麼時候菁英主義會成為極權?就只有這些菁英脫離自己誕生的社會,並統治另一個與他無關的社會的情況,當他的權力來源並非該社會的人民,而是,比如說槍與麵包,那麼極權就有可能發生。比如說,十月革命時布爾什維克因為掌控了拉脫維亞軍團與俄羅斯軍事工業委員會,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江湖冒險家,因此就能夠不顧俄羅斯人民的利益,在俄羅斯的廣袤國土中肆意妄為。
厭世學者
1 years ago
實際上造成極權的不是任何主義,而是社會結構的崩壞導致的權力失衡,不論是菁英、軍閥還是大眾民主,都有可能在這種狀況下形成極權。
厭世學者
1 years ago
日治時期台灣菁英鄙視傳統文化的狀況,要考量的是殖民情境。在台灣本土社會尚未發展出足夠複雜與精緻的文化之前,就被更為「先進」的日本文化殖民,與其說他們反對迷信,不如說是為台灣文化的「不夠先進」尋找替罪羔羊。不然,把天皇當神難道不是迷信?這些接受日本教育的菁英期待的是超英趕美、脫亞入歐,但他們在實際操作文協活動的時候,還是不斷要為了受眾妥協,講受眾懂的話、演受眾看得懂得戲,實務上最終還是會趨向於形塑一種屬於群眾的文化。
厭世學者
1 years ago
廟會牛肉場化的問題當然很難用「如果那些菁英沒在228被殺光或禁聲」的假設性問題,證明其他影響因素的重要程度,但同樣經歷了現代化的歐美教堂與日本神社卻沒有這樣的現象,應該多少能說明,本地菁英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
厭世學者
1 years ago
資本主義確實不斷的在解構社會、其實甚至應該更早於蒸汽機,自蘇美城邦的第一個文明就開始有這種現象了。但工業革命、大航海時代、以及全球化所造成的情況是,發展狀況差異極大的社會因為交通技術的革命而被迫近距離接觸,導致原本可由時間與空間消化的社會變遷被極度壓縮,超過社會能夠承受的閾值。冷戰與後冷戰全球化也是這樣的情況。
厭世學者
1 years ago
「北漂仔過年還回老家這件事,也可反面地理解為「在地社會」情感聯繫之強韌(崩解之不易)」--> 哈哈完全同意,有夠痛苦還是要回去。
厭世學者
1 years ago
最後我也是完全同意。中國最可怕的風景就是人。這也是為何可以描述他們階級低下,因為每個人的德性是負值,他們不但不能夠維持正常的社會,反而因為社會信任值低下,而造成大量的社會成本,食安問題就是其一。更可悲的是,反而是共產黨的槍桿統治,才使得中國社會能維持運作狀態不致崩解,他們是害怕共產黨的報復才沒有隨時對鄰居殺人越貨。這種盲目的個人主義,就是霍布斯所謂所有人與所有人為敵的達爾文社會,只有在共產黨強力的社會清洗後才有可能形成。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