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觀賞這部傳記電影的時候,我對Woolf這個人其實並不熟悉,打從一開始就是為了Vita 和 Virginia之間的愛恨糾葛而來的,而在當時我並不全然了解並欣賞Woolf 的靈魂美麗之所在。不過,我因為這部電影而買下了第一本Woolf 的著作《歐蘭朵》(我更喜歡這個名字,具有絕對的中性之美)。說來慚愧,第一次翻閱的時候,我很不能適應Woolf 的寫作技巧和思緒轉換,這對我來說非常全新。當然,我讀過幾篇Joyce的短篇小說,不過這是否能和Woolf 拿來比較還是令人不禁打上一個問號。
在過去,Woolf、Joyce、Richardson被並列為三大意識流作家代表,其中Joyce和Woolf 之間的關係最為微妙。Woolf 不只一次提及他並不欣賞《尤利西斯》(這在《普通讀者》仍可見到),即使過去他其實給了尚未完整的版本極高的評價。總之,第二次拿起《歐蘭朵》(當時我對Woolf 已有一定程度的熟悉),我才下定決心好好地把這本堪稱是無數Woolf著作中最好讀的文本看完。
由於先前已經觀賞過這部電影,我深知Orlando 的原型是寫給Woolf 的愛人 Vita Sackville-West 的長篇情書;因此在閱覽過程中,便下意識地套入Vita 至其中。只不過闔上這本書的那一刻,我發現單以長篇情書形容這部著作顯然是低估了本書的價值。
《歐蘭朵》的故事我願之稱為Woolf 的集大成。相當有趣的一點是Woolf 經常在寫完一本費盡心思、令人(他本人)崩潰的作品時,會在中間寫一本令他感到輕鬆愉快的假期小說。「走路的時候,我造著句子;坐下的時候,我想著場景;簡言之,我現在正深陷在我所知最深的狂喜之中,從去年二月或更早以來,我一直規避的狂喜。但是一定要小心平衡真實與幻想。」Woolf 在《日記》裡寫道。「《歐蘭朵》來自於一股極其明確、甚至過度操控的創作動機。我想要樂趣,我想要幻想。」
而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也令Woolf 感到非常狂喜;據說,他從來沒有在寫任何一本書時,不敢到某種逐漸加劇的內心焦慮。(Woolf, 1975)之於我而言,《歐蘭朵》訴說著的,是一種精神的擬人,和故事中那些本應早就成為幽魂的人類似,之所以存在並不是字面上的活著;之所以長存是因為精神從未逝去。
而當我閱讀到《三枚金幣》時,我覺得我對Woolf 的熱愛日漸劇增,就好比當年他那些狂熱的女性追求者,要是我活在當時,肯定會被Leonard Woolf 當成「打擾、影響Virginia 心理狀態」的狂熱粉絲吧。《三枚金幣》可稱之為《自己的房間》的續集,不過當年普遍給出的評價是既比不上《自己的房間》又過於理想化,連摯愛的姪子昆汀貝爾都酸了一下;可是當你寫出自己所信仰的一切理念時,難不成還需要旁人的認可嗎?對於不願背棄自己的所有作家抑或是對於寫下「寫詩難道不是樁秘密交易,一個聲音應和一個聲音?所以這些喋喋不休、讚美責難、和欣賞你的人見面,和不欣賞你的人見面,都是詩的本質——一個聲音應和一個聲音——最矛盾牴觸的。」這段話Woolf 來說,至少,他有心打造更好的社會文明。
而跟他一樣對女性之美擁有豐富熱情的Vita Sackville-West,也是這麼一個不願受當代那令人窒息的社會規範中的美麗靈魂。
「人氣從來不是天才的象徵。」
電影內,我們明顯看到Vita 那對 Virginia 的激昂情感,早在一開始在那被稱為糜爛不堪的Bloomsbury聚會,見到在舞池中跳著優美舞步的Virginia Woolf 時,就產生了。有意思的是,Virginia 本人在他的日記裡對Vita 的初次印象是「以我嚴苛的品味看來,他並不怎麼樣。臉頰紅潤,唇上微鬚,唇色鮮豔,全身上下貴族般的優雅閒適,但沒半點藝術的機智。」而Vita 本人可就像電影裡描繪的那樣,對Virgnia 一見鍾情,他覺得Virginia 很美麗,且非常欣賞他的心智及靈魂(這點在電影中Vita 深深凝視著Virginia 就清楚可見)。(Woolf, 1975)
AB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Vita 初登場時的畫面是和Woolf 夫婦所經營的霍加斯出版社裡,Virginia 的小小工作室穿插來回。這一幕即帶出Vita 的個性,他不是一個甘願受制於父權體制下的靈魂,雖有丈夫,卻彼此保持著開放式關係,兩人各有同性伴侶;並且,對女性和婚姻有在當時相當前衛的見解。
「男人似乎往往覺得自己是植物,而女人是土壤;我更喜歡自己身上的男性特質。」
「即便是女漢子,也比娘泡更女性化。」
「這樣的想法有害無益。這暗示著女人在某些方面必須無條件服從,因此被迫放棄各種人生機會的總是女性。」
另外想提到的是,這時的Woolf 揉爛紙張,是因為Woolf 時常在寫作期間(如《燈塔行》)不如意時就全部重來,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他崩潰的前兆之一,因此當其中一幕鏡頭帶到霍加斯出版社時,Leonard 才會詢問:「你確定這是鼻塞的頭痛嗎?你快去休息吧。」這時的Leonard 已經和Virginia 成婚十年,他非常清楚並擔憂Virginia的精神狀態。電影在這細枝末節的展現非常細心。而只要閱讀過任何一本Woolf 著作,就能夠理解為何他聽了Vita 的電台不禁揚起嘴角。他,Woolf,在這一刻碰到了知音。
Vita 在邀約Virginia 陪同出遊的台詞,其實是來自1924年前者寫給後者的信。「如果你喜歡,就把我們之間看作是一份複本吧,我相信你對任何事的態度皆是如此,包括人際關係。」只是電影沒有接著說下去:「啊,是的,你喜歡人比較是經由大腦多過於經由心。」而這段話,對Virginia 來說其實非常傷人(電影中也有描繪出),畢竟他也是人,他也會戀愛。Vita 的捉摸不定使得Virginia 在戀愛關係中的焦慮又更為顯而易見;他會因為忽視和缺席而感到挫折,也會因為見面和濃厚愛意的信件感到狂喜。當然,Virginia 並不是會被戀愛沖昏頭的人,儘管這段關係給他帶來全新的、情緒上的興奮激昂。
因此隨後,當Vita 和 Virginia在花園裡聊天時,前者說他寫了本書以Virginia 作為原型,後者則答道:「A fearless adventurer who trades in passion pain and fantasy? Arthur Lomax is you, Vita. You just dedicated Seducers to me, don’t you see?」此時的Vita 則沮喪地表示Virginia 似乎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東西。這也是在證實Virginia 評論作品的客觀性。(Woolf, 1975)
Virginia 在Vita 表達自己有多欣賞他時,表示請Vita 繼續下去,他需要這樣的支持。先不論每一位作家或多或少都需要這樣的鼓舞,Virginia Woolf 在他那才華洋溢的創作背後,是一個極為纖細敏感的美麗靈魂;而這點,既是成就所在和致命要害的重疊。於是Virginia在寫完一部作品時,總是會先拿給Leonard 過目;有時Leonard不喜歡(如羅傑佛萊的傳記),有時真心喜歡(如《歐蘭朵》),但有時也害怕觸動脆弱的Virginia 而先假裝說喜歡(如《歲月》)。因為只要一但說了例如像全書太長這樣的評論,Virginia 就會動身將一萬六千字毫不猶豫地捨去。
電影中也詮釋了當Woolf 在撰寫《燈塔行》時非常不穩定的狀態。1925年的夏天,在創作《燈塔行》的過程中,Woolf 經歷了他人生中非常嚴重的崩潰。當然,這也有可能參雜著長期社交活動的成分在內,使得他疲憊不堪。幸好經過半年後,Woolf 恢復工作能力,並且文思泉湧,樂呼呼地寫下一頁又一頁。儘管在還是一如往常地在最後寫作階段潰堤。(Woolf, 1975)因此,也不盡然是因為Vita 影響到他。
在歷經了一次重大的寫作崩潰期後,《歐蘭朵》這本充滿奇幻的小說誕生了;如我前面所言,Woolf 需要一本假期小說作為緩和,「紓解其他書籍的書:風格多變、主題多樣:因為畢竟這就是我的性情。」(A Writer’s Diary, 1911~1941)Vita 和 Virginia 之間的故事,既動人又刻骨銘心。Vita 的性格在先前已提及過,他是一個放蕩不羈、不受拘束的靈魂,電影中和Harold 爭執外交官妻子的職責時,非常有趣的一點是,這時剛好是Virginia 在撰寫《達洛威夫人》的時期,爭執的內容:「所以我應該被扔進那群沒有共同語言的人中間,強顏歡笑、曲意迎隆嗎?」和照顧花朵的場景,這樣的形容正是彼得華爾施所形容那一點一滴逝去靈魂的克萊麗莎。
回到正題,Vita Sackville-West 是古老貴族後裔,從小在Knole長大,而這棟房子日後也成為《歐蘭朵》的大宅原型。「從頭一開始,每條有關可能性和真實感的規則都被打破,整本書裡不斷如泉水般流洩出奇想的意象和荒誕的狀況;沒有止歇,同樣也不缺機智和歡笑。」撰寫《吳爾芙》傳記的作者約翰雷門這麼說道。Virginia 對 Vita 的熱情即便是文字也無法阻止溢出,對Vita的細心鑽研除了寫作需要,同時之間也是愛意的表達;雌雄同體的主題即是一種enlightenment from Vita,不過如果純粹是這樣也稍顯無趣,不如說我認為Virginia 本身就是這種靈魂的體現,如我所言:一種精神的擬人,和故事中那些本應早就成為幽魂的人類似,之所以存在並不是字面上的活著;之所以長存是因為精神從未逝去。
即便Woolf 在1941年創作《幕與幕間》時撐不過寫作階段必然會發生的躁鬱期因而自盡,但我不會稱其為一個不幸的結果;對文學界來說,確實是個損失,我們沒有那份榮幸見證Woolf 繼續發光發熱,但於情理來說,很高興他解脫了,這個世界或許直到現在都不值得擁有他吧。轉個念想,至今還有眾多人在閱讀Woolf 的著作,他的精神從未逝去,他的人也從未死亡吧。關於 Virginia Woolf ,我還有很多很多無法傾訴的情感卡在喉嚨裡無處發洩,但這畢竟只是一個補充性質的觀影心得;加上我的文筆也不專業,不得不收斂,否則天知道這篇文必須花多少時間才能完成。
補充:
1. 電影裡Leonard 在出版社工作時的脾氣暴躁是真實呈現,據說他一開始都會展現出有如父親的關懷,但久而久之就失去耐性,導致很多來該出版社工作的年輕人都不太會久留。
2. 那位年輕的小職員提到的朵拉卡靈頓,是曾經追求過Virginia、隸屬Bloomsbury圈子的李登史崔奇的情人。在李登去世七個星期之後,他與Virginia 有一段時間獨處,崩潰後的他隔天早上飲彈自盡。
3. Vita 撫摸的那幅畫是凡妮莎貝爾(Virginia 的親姐姐)在1912年所繪,名為《坐著的維吉妮亞.吳爾芙》
4. 在Virginia 寫作時敲門打擾的是朱利安貝爾,是Virginia最疼愛的姪子也是一位詩人,於1937年戰死沙場。
5. 電影中在第一次Vita想吻上去時所描繪Viriginia 的性無能,和他小時候的際遇,即被親友侵犯,或許不能說全部,但多少有點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