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elin | 雪林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有點說明了自己不再(總是)試著梳理什麽、任情緒沉澱後,變得容易回歸平靜的原因。
分享給大家~【不看更焦慮 EP13】「不糾結」的方法!讓方醫師帶你解開心結💪
xuelin | 雪林
1 years ago
前幾年非常非常焦慮的時候,學著和情緒共處,有理出一個道理,是所謂的「放下」,要有那個「東西」,才能放下來。

很多時候我們看似在理出一個答案,或是讓自己分心不沉溺,卻難以脫離糾結,和逃避不面對依然很貼近時,是因為那些擔憂或情緒「都四散在周遭」,是無法捕捉的模糊狀態。(我流形容法 )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要能接納「我有這種情緒/想法」,與事情對錯無關,只是承認,反而能讓情緒放下。
xuelin | 雪林
1 years ago
覺得對未來的焦慮比起當下的情緒可以更無形,不自覺便在反芻傷痛(嘗試找解答),進入要馬隨波逐流地忙碌逃避,或者拖延症的循環。

方醫師主張不要文字(對話性)思考,因為這些事往往沒有答案,而是讓想像「落實」成圖片,讓大腦可以鎮定(停)下來,滿有趣的,讓我想起所謂的放下首先也得將四散模糊的感受具現化的這件事~影片中的邏輯讓人容易能學會那樣的方法 希望有相同困擾的朋友們,可以一起和這個其實不太完美的大腦共處。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