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test #107
立即下載
「30 年後,不再有『AI』這個字。」—— 科技思想家 Kevin Kelly 專訪
* AI 會有自我意識嗎?
* 準備好迎接「多重 AI 宇宙」
* 怎樣讓 AI 比我們有道德?
* AI 的副產品,是揭露人類心智如何運作。
* 科技體(technium)
* 30 年後,沒有所謂「AI」。
walrus4529
工作性質關係平常就會接觸大量個資
呼籲一下
如果你真的要給證件照片或存摺
請一定都要在照片上,在以不遮住號碼資料的前提下,手寫或打字在照片上註明使用目的
因為我們開戶或是辦帳號如果要用到這些個資,只要照片上有註明是給什麼使用,如果目的不符就會退件及聯繫客戶確認
比如上面註明是給A公司開戶使用,如果是B公司收到要用,是不能用的,一定會退件
如果用了就會是公司方問題,罰可以罰很重而且會被加強督導,很麻煩🤣
corn2692
如果要給照片的話,建議大家
1. 一定要在上面寫用途,僅供OOO代購確認使用、僅供XXX使用
2. 身分證請把xx年補發初發碼掉
3. 健保卡請把下面0000開頭的12碼碼掉
現在很多都是用這個來做驗證,這個才是最重要要碼掉的~
@saomm - #讀嘛讀嘛 #好久好久以前 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 作者:Ben Highmore(2...『「躊躇不前」(marking time)的說法,為我們說明了日常生活現代性的滋味,其意義雖然模糊但卻詳實地刻化了「marking,分殊、區辨」的過程,以及日常生活中枯等、無聊的意涵。伴隨時間的標準化而來的,是每日生活的例常化(routinization),而例常化則除去了這個模糊性:

從日曆上撕去的頁數,樹幹上的刻痕皆不復存在一這些都是日子流逝的痕跡,也是透過計算將各種歧異連結起來的結果。然而,正是這種精確的計算將歧異化約為雷同,並且這些計算是「失去軌跡的」(lost trac kof)。這種「計算」(counting),這種「表示」(signifying),被尋常生活的寂靜給淹沒了。(Stewart 1993:14)』
敘述與對白的取捨問題。在決定要使用哪一種之前,我們要先看看敘述與對白在效果上有什麼不同之處。一般來說,敘述的效果是,可以提供比較多的客觀資訊量,如故事設定、周遭環境的資訊等,給讀者的距離感較遠,通常在鋪陳事件或背景時使用;對白的效果則相反,可以提供比較多、較強烈的情感資訊量,如角色的心理與情緒,給讀者的距離感較近,通常在衝突發生或人物情緒發生變化時使用。同樣是表達手法,因其特性不同,便會應用在不同的地方,以創造不同的效果。
既然兩者同屬表達的手法,那麼理論上,如果你要用敘述寫角色或用對白推動劇情,並不是不可能,然而要做得出色會非常困難,因為這違背了該手法的長處。用敘述寫出來的人物感情,會因為距離感較遠,使讀者比較難投入其中、帶入角色的情境與心理;而用對白推動的劇情,則可能因為距離感較近、客觀資訊量大且缺乏人物情感吸引,讓讀者難以維持繼續讀下去的興趣與專注力。
𝔜君|愛喵|🦖🦋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昨天才在跟主管聊到離職的同事
他就屬於理解+溝通能力沒那麼好的,還會堅持己見下做出「看似禮貌但是白目」的行為。

雖然工作仔細很認真,但是就是會搞得自己壓力大+職場比較辛苦
彩色的!
YM_and_YF: 彩色的怎麼了嗎?XD
𝔜君|愛喵|🦖🦋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我的是黑白的
YM_and_YF: XDDD 雖然有彩色機種但我買黑白的……
1. 設定狂。(Plan Everything)
一個問題是,當你把設定做完後,可能已經把熱情都耗光,沒辦法真的動筆寫故事了。
第二個問題是,你的設定可能太死,讓劇中角色無法做出某些更精彩,但不符合你設定的舉動或抉擇。
2. 緩慢開局。(A Slow Beginning)
現代的小說不這樣幹了,為了與其他媒體競爭,現代的小說不分種類,都會嘗試從第一個小衝突的情節開始,當讀者心中建立夠多疑問、確定上鉤之後,再想辦法交代開頭沒給的必要資訊。
3. 資訊大轟炸。(Info Dump)
作者很喜歡一次塞很多設定跟故事情節給讀者。這樣做的問題是:非常無聊,讀者其實想看的是故事,而不是設定。
設定應該要一點一滴地給,而且只給讀者必須知道的最少資訊。
4. 無意義的劇情。(Cut It)
5. 太多角色。(Too Many Characters)
6. 人稱亂跳。(Multiple Voice Styles)
7. 毫無限制的魔法。(Limitless Magic)
試著為魔法建立一套規則(俗稱硬魔法),或者在無規則的軟魔法世界裡面建立效果與代價的體系,不能讓超級魔法使用起來毫無代價、毫無副作用。
8. 作者劇透。(Giving Everything Away)
只要對話跟動作描述寫得夠好,讀者可以從外顯的描述推斷出人物的心緒。
讀者是一個被好奇心支配的生物,給他一半的線索,用心讀的讀者可以自己腦補出剩下的一半。甚至腦補出兩倍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9. 老梗。(Common Tropes)
類型小說都有所謂的王道設定,王道設定是類型讀者想看到的東西,但同時也是讀者期待作者突破的地方。
見多識廣的讀者其實都很理解這些老梗有其必要性(武俠的滅門之仇,奇幻的酒館打架,科幻的頹廢都市),但不代表他能忍受又一個老套。
解決方法並不是要作者標新立異,而是在老梗上長出新花。試試看融合幾個老梗、扭曲一個老梗、將其他類型的老梗用在這個類型中⋯⋯這就是創意發揮作用的地方。
10. 術語洪水。(Excessive Fantasy Jargon)
奇幻讀者可以容忍一定數量的自創名詞,畢竟這是奇科幻啊!讀者要看的就是作者的奇思妙想,但不要選擇一個冷僻生硬的角度。
11. 完美人物。(Perfect Characters)
完美的人物通常代表無聊、非人類。讀者都是充滿缺陷的普通人,對於完美人物難以同理同情。
12. 無用動作戲。(Action over plot)
這些動作戲,都必須有推進劇情、深化人物關係、揭露新資訊、讓人物情緒改變的作用,最少要一個,越多越好,最好是一個打鬥劇情裡面又推劇情又揭露新消息又改變了人物關係又渲染了新情緒。
13. 天外奇蹟。(Miracles)
小說跟現實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小說還會要求合理性。任何天外奇蹟都會暗示讀者這本小說裡面,人物的掙扎、遭受的痛苦毫無意義,他們大可以癱坐在地上等作者施捨奇蹟。
讀者不喜歡小說人物不勞而獲,這會讓讀者看起來像笨蛋。
14. 業餘對話。(Dialogue)
對話應該要有個人的性格,最好是光看對話就知道是哪個角色講的;對話應該要有情緒,讓讀者看到光看就知道人物說這句話的情緒;對話應該要有言下之意,人物講話八成都是口是心非,讀者的樂趣來自於挖掘對話中的真義;對話應該要有來有回,而不是三千字長篇大論。
15. 節奏。(Pacing)
連續的快節奏跟連續的慢節奏一樣糟糕。
快節奏可以激發情緒,慢節奏可以讓讀者消化消息與情緒,兩者缺一不可。
關於英文翻譯腔Facebook on Facebook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 on Facebook[中國用語等級分類說明]

◆甲類中國用語:兩岸用法具明確差異,且有政治或政策性原因者

◆乙類中國用語:兩岸用法具明確差異,但無政治或政策性原因者

◆丙類中國用語:差異非出自兩岸政治邊界,而是中國南北省籍、方言或地區性差異者

◆丁類中國用語:雙方都會使用這幾種用法,僅使用頻率上有所不同

◆戊類中國用語:中國用法才是「原有」用法的狀況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 on Facebook[宗旨說明]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語言確實是活的,正因如此才更需要「防衛性民主」
◆◆◆語言的變化是「自由」的?◆◆◆
語言是活的。是的,語言一直都在改變,但是請想想余光中先生1979年的短文〈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結語當中的說法:

❝「頗有不少人認為,語言是活的,大勢所趨,可以積非成是,習慣成自然,一士諤諤,怎麼抵得過萬口囁囁,但是我並不甘心。一個民族的語言自然要變,但是不可以變得太快、太多、太不自然,尤其不可以變得失盡了原有的特性與美質。我們的教育界、文化界和各種傳播機構,必須及時警惕,預為良謀。否則有一天『惡性西化』的狂潮真的吞沒了白話文,則不但好作品再無知音,這整個民族的文化生命都面臨威脅了。」❞

余光中先生在文中談的是中文的西化,但同樣也適用於今天的中國用語入侵。
中國在中共建政後,便努力推行文字「改革」,其動機包括1950年毛澤東訪蘇時會談提及「全人類的語言文都是要通過統一的民族語走向區域語,而實現共同的世界語」;後於1956年中共的知識份子會議上,更有提出廢除漢字、全面改用拼音的想法,也得到了毛澤東的認同。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簡體中文從一開始就是以消滅中文為前提而發明的產物,是共產主義終極目標「推動世界共同語」的過程當中的一個階段。以如此前提為宗旨而人為創造出來的簡體中文,除了字體以外,詞語、文法與用法當然也多有簡化,足以失去原有的特性(姑且不討論「美質」,畢竟美比較主觀)。
或許又有人說,語言的變化應該是自由的,只要有人用,那就是正確的,不應該由少數自稱專業人士控制,然後四處教育人們「應該怎麼講話」。

問題是,簡體中文的用法本身就不是自由的,簡中如前所述自始即為政策的產物,而且即使時至今日,中共教育當局仍會政策干預語言的演變,舉凡律定外國人名地名的音譯規則(什麼字母組合對應到音譯要用哪個字)、禁止使用對當權者不方便的詞語(筆者會介紹到此類案例),或是政策性建立新詞,現在中國實際使用的簡體中文,處處可見當權者(甚至還不是語言專業)介入的痕跡。

試問若是我們主張語言要是自由的,難道不需要排除這些「不自由的語言」嗎?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