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蘇: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整理議題]
如何克服在人群/團體中感到格格不入的事?
latest #17
蘇:
1 years ago
事件:
這週末有一場三個月剛認識的戰隊安排的畢業旅行,去森林靜心。
昨晚是最後安排的期限,除了金錢因素外,我看見自己的心理性因素比較大。
我很喜歡戰隊的大家,但這不代表我可以跨出跟大家實體一起玩,對我來說,處在聽人環境的節奏勢必有差,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蘇:
1 years ago
加入學苑至今,我參與實體場次的動機都是為了『學習』。
認識新朋友是順便的,因此一旦拔掉學習的目的,只剩下玩樂或熱絡感情的用途,那對我實在是意義不大。
蘇: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因為害怕再一次碰到格格不入的畫面,就這樣。
我要如何做才能讓對方理解,TMD語言表達就是佔了人際溝通很高的比例,跟我說肢體動作表演也能建立連結,這點我不相信,光是看到團體中許多人會因為無意識靠近「同類(方便溝通)」的人,界線就從此而生。
立即下載
蘇:
1 years ago
除非有學習的強烈誘因,不然熱絡感情這種事,一點完全都不想去做,這也是為什麼有時能積極參予,但碰到某個場合是拒絕參與,我很愛大家,但這不代表我百分之百全部都能參與,那道界線是不可能這麼輕易打破。
-
於是,如果要跨出舒適圈,其實需要一點「放棄」
蘇:
1 years ago
還有,盡量做一點自我提問:
『沒有XX的限制,我會想參加這活動嗎?』
沒有金錢的限制,我會想參加這活動嗎?
沒有心理性障礙的限制,我會想參加這活動嗎?
蘇:
1 years ago
想,所以我抱著放棄與過去對抗的心,當作去跟大自然交朋友參加了。
我不知道這叫什麼,但在感受上,這就叫做『放棄、放棄、放棄』
我只是懶得內耗,倒不如說為了小聲音內耗,也太浪費時間了。
很累,真的很累,所以乾脆放棄抗爭,而且也不需要為了迎合他人去假裝自己沒事,我只需要把自己全數呈現,我不愛熱絡感情,那就不要熱絡,但不影響我想參與活動。
大概是這樣腦內過程,跨出舒適圈,說穿了也只是放下的過程。
蘇:
1 years ago
心理障礙,它仍舊存在,或甚至說這輩子不會消失。
而我能做的就是,是要把它過度放大,還是直接轉頭繞過去。
蘇:
1 years ago
昨晚下課後,跟幾名同學一起並肩同行離開,但幾名同學不自覺靠在一起,聊著走著回家的路,幾乎把我忘在身後,我彷彿黯然的退出這一切。
後來同學們在路上想到這件事,才轉頭回望著我,其中一名過來跟我說開車小心,但在這短暫的路程,我內心小聲音實在是大爆發。
蘇:
1 years ago
我好恨,真的很恨
而且不知道,這樣畫面在小時候究竟經歷多少次,在心中埋下種子,逐漸擴大吞噬了那個本來沒事的心,竟能因為一個畫面、一個肢體動作而喚醒崩潰,情緒就是在這裡多麼可怕。
蘇: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儘管喜歡結交新人脈、也不排斥被看見,但這不意味著願意讓人家走進心裡,因為害怕會因為對方不經意的動作,再一次受傷,心思就是如此脆弱又敏感。
好在的是,流淚還是能為我帶一點力量。
心傷它永遠不會消失,但我能注入相對比較正向、不至於墮落的光,有時候,其實我是需要『新的行動』才有可能打破這個心理障礙。
蘇:
1 years ago
真的是恨之入骨,對於引發我的心理障礙的所有一切都是。
但,也就這樣了,我只能做的是看見它
蘇:
1 years ago
覺知,就是突破這一切的鑰匙。
有這麼強烈的反應,都是內在小孩需要療癒、被看見,它童年被泛起的感受無從可疏泄,他不知道怎麼做只好把它埋起來,把這份「恨」藏到深處。
有這些感受很棒,這意味著你開始看見它。
只需要多做一個覺知步驟:「看哪,這是我的內在小孩在吶喊,他精疲力盡只為想保護我,他實在太討厭這個感受,情緒是一個訊號」
與此同時,懷著一個夢想,無條件的愛。
蘇: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
(以下很跳躍)
坦白說呢,我覺得只要還在物質界裡,不論任何關係都會有「被拋棄」。
即使是媽媽,也會在臍帶斷裂後,讓嬰兒脫離溫暖的暖床,必須獨力長大去面對這個世界,這是第一次的分裂=被拋棄。
蘇: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這是個人假設,如果嬰兒出生哇哇大哭,那個自然性情緒反應,是否感受到「第一次的分裂」呢?(啊可能是被拍屁股,痛覺引發的)
我們有些人會有慣性,去跟能量體共存、依賴、成為某個的一份子,感覺在裡面很舒服,不想要經歷「分裂」的感受而小心翼翼。
蘇:
1 years ago
該怎麼說呢,既然有「合而為一」
那麼我是否能不要太過接近「地面」而是要像老鷹一樣觀看全面,萬物的各種細節經歷多少次分裂,牠都不會知道,但在應之眼裡,一切都是萬物而且在正常運作,十分遼闊。
我想變成鷹之眼,心理障礙是因為太過接近,導致視野只剩下一個原因,無法看到其他可能性、風景,這是我的目標。
一旦目標設對,那麼就算心理障礙浮現也能有勇氣突破。
蘇:
1 years ago
所以,把被拋棄當成是自然生態必然的「分裂」
這麼想不只會好一點,還能聯想到分裂後伴隨而來的不可逆成長
也就是說,當我每一次碰到害怕被拋棄(分裂)的心理障礙時,
也等於,我已經要準備好成長,而且不可逆
蘇:
1 years ago
這樣,活著才有意思。
--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