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
https://images.plurk.com/60ZHCZNZb1RZ9zXOu4Ag5O.jpg https://images.plurk.com/1s8zfdqGmFPHKzGZdRA8Un.jpg https://images.plurk.com/6PIO9oOZ77VWnJxQxdHIH1.jpg
突如其來地想探討一下「移居」和「移民」的情況XD
latest #22
https://images.plurk.com/63bjKwnYSwOGPLaKcohsXS.jpg https://images.plurk.com/3S2mtsX6v8WJcYTnssquJy.jpg
鳥鳥最近掉了很多毛。掉了又長了很多,頭上一根一根白色的羽管,接著下巴也冒出一些,有段時間看起來像是老了好幾歲。看他一直抓癢,每次抓一抓都掉羽毛,覺得蠻有趣的撿了一些比較大片、完整的羽毛收起來,也算是第一次知道原來「愛惜羽毛」是有一句含義。

是要吃喝得相對多,也慢慢更加成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雖然越來越會啄人了XDD會稍微咬耳垂之類的)的鳥鳥。想洗澡的時候拍翅膀給你看,想炫耀的時候快速飛兩圈停下來,肚子餓的時候對任何事情發脾氣;比起不熟悉的表達,在互動中慢慢更接近彼此的語言、更能catch到對方的需求呢w
https://images.plurk.com/6qJBAA7zxYTALkeyIG99Ht.jpg
原來鳥長羽毛是一件費力的事,龜龜找自己愛吃的葉子也是不容易的事。有只是專注於吃的龜龜,也有吃一下玩一下的龜龜、跟屁蟲龜龜、四處漫遊龜龜跟縮起來龜龜。縮起來龜龜一開始躲在食物堆裡,沒想到食物被吃完了,慢慢爬到我的長裙底下,神秘的是居然還走到另外一邊窩著。

主人說他個性比較閉俗,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沒問題,但跟其他龜就會縮在旁邊,默默觀察著。跑來裙底也許是因為比較溫暖吧,後來回來時發現縮到牆角了XD(被東西蓋著?)
移動人口很有趣。移動人口是多元的,但同時也是矛盾而難以自知的。

這幾週突然很想吃什麼,可是沒有「特別的理由」回臺中,拿衣服呀、參考資料呀,與人會面啦,一類;因為沒有「必要」,所以不需要「特別回去」。原來所謂的「回家」在自己眼中是特別的事情,也是在異地慢慢建立起一些習慣、去形成「在那裡生活也沒問題」的生活圈,延伸出來的感受呢。
立即下載
不過說來也特別。可能這樣的角度在他人眼裡才是特別的,只是同樣身在其中,而「矛盾不自知」了。

突然很想吃什麼,但沒有特別的理由回家,所以問了蕾妹最近想不想吃這些,仔細想想才注意到,啊,對耶,月底是蕾妹生日,是可以順便慶祝的呢。
時間與行程大致敲定後,發現這邊有一件事項漏掉沒有考量,又和蕾妹調整了一下。沒想到蕾妹居然說,哦,這樣你可能會跟蕾媽碰面到,蕾媽可能當天晚上或者隔天早上就回去了。火車時間早些的話也許吧。
有時候分享這些,是挺經常收到「什麼?怎麼會這樣?」的非語言(non-verbal)反饋。在我們家,有些人從小一年碰不到一次面、或者最多一次面,反而是正常也理所當然的。爸爸幾個月見一次,姑姑不一定記得臉、但有時候會在家裡住兩個月,到現在的「回家也不一定有人」,和蕾妹算是都蠻習慣的吧。

對我們來說,「回家有人」這件事很特別。總會有自己的事情要忙碌嘛,要給你的東西在桌上哦,記得看;什麼時間誰會去做什麼,幫我收一下東西,或者轉交什麼給對方;比起日常與日常之間的堆累吧,更多的是在交錯的時間與空間透過什麼互動,實際相聚的狀態可以說是彆扭得最糟也最需要心理準備了。
https://images.plurk.com/7X7cs0kGFmBxssumH37zU.jpg
每次回豐原感受都不同,回到或神岡或潭子或大雅,去到清水呀大甲、后里呀沙鹿;有時候到北屯或南屯,偶爾也去大里,在中區周邊繞的時候總會經過烏日,再到山海線的匯聚地,去到現在的火車到不了的地方。

在這樣的脈絡中學習騎車,穿越柏油鋪成的五分鐵路,慢慢體驗很直很直的旅途與平衡(物理)。接著認路,找不到路,然後認路。啊,原來這間診所在這個地方;好像是這條路,農會跟公園在這邊,走走看吧;奇怪,剛才不是經過同個路標了嗎,怎麼又回來了?現在到底在哪條路上?
https://images.plurk.com/39yGDZGBZnob8yzX1ja0g9.jpg
在地鹿港人推薦的麵線糊吃久了,自然養出一種「麵線糊就是長這樣」的外地人視角。迷路就迷路吧,每次迷路都會發生幸運的事情。好像也是太久沒讓這些幸運的事情發生了,於是在繞了第三次相同的路而無法抵達另一條時決定停下來,用自己的腳走走看。

聽說鹿港麵線糊百百種,大家口味都不同。原先以為麵線糊也是差距不大,沒想到就碰上了觀光客麵線糊!不是特別討厭,但也不特別喜歡。只是沒有味道好神奇,想說加醋提味,結果充滿醋的味道,也不那麼喜歡。
https://images.plurk.com/6ls47zAnVX1hGiZwtLuRsv.jpg
最近很容易餓。可能是腸胃調養有慢慢一些進度,消化的速度跟狀態稍微比較正常了?

在想,大概是周邊人公認的吃得少,現在消化調整一點,多了胃口,在每餐進食量不變的前提之下,進食的頻繁度也升高了(?)。偏偏回診時忘記問了,應該是下次問一下才對XD
看了一下內容,想說好像可蕾安,原來真的是可蕾安。
總而言之迷路了一陣,又意外到了另一個地方,心血來潮嘗試高麗菜飯。在外地生活經常會有一個可以升級為困擾的困惑,是不清楚一件事物的「標準」如何。吃過在地鹿港人推薦的麵線糊,便以為所有麵線糊都長得差不多了;高麗菜飯也是同理,吃過鹿港人做的高麗菜飯,推想,高麗菜飯原來長這樣呀,嗯,挺好吃的。沒想到也有不合自己口味的。

蕾妹吃到不好吃的東西時會生氣,自己則是「習慣吃什麼便吃什麼,心血來潮嘗試的事物是歸類在嘗試」,而這項習慣是包含了環境;那個環境向來是什麼樣子,便容易轉化成相似的樣子。
判斷、冒出「怎麼有不好吃的麵線糊!」、「居然還有這樣的高麗菜飯?」的想法時,算是一項新奇的體驗。原來也有不吃的東西呀,但不吃不是因為會嘔吐、會怎麼樣而不吃,單純因為覺得「不好吃」、「不合胃口」而不吃。這也是挖掘菜單的一環吧,是累積呢。
BarefootPlayerInTheNight: 想想還是外文是比較讓自己習慣的,在抓一些平衡就先改回外文了XDD

有時候看著中文會覺得陌生、缺乏特定的認同感,也是蠻有趣的!
講到這裡的同時突然覺得餓了
https://images.plurk.com/tZ5pbDYOoQ6qYZkHRudOc.jpg
有些東西是到哪裡都喜歡,是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會想起,原材料也簡單得可以自己嘗試看看,可是會覺得「怎麼好像少了一味」的。

很久沒吃紅豆餅,現在的紅豆餅真的好貴了,小時候在老家還有五塊七塊的紅豆餅。偶爾的偶爾大姑姑會買兩個回來分,在外婆家則是只要說想吃外婆便會去買,或者拿出百鈔要我們兄弟姐妹結伴去。但通常不是自己主動說想吃,而是弟弟們慫恿著、以「姐姐妹妹不常回來」為理由去促成一人一口奶油餡的紅豆餅。(蠻神奇的,仔細想想,我們家居然沒什麼人喜歡紅豆口味的紅豆餅……)
離開一片土地太久,會忘記那片土地的生活。這幾個月開始會和人說,那就是移居,那就是臺商、臺幹,也是臺商 / 臺幹子女在往返多年後會格格不入的理由。

顧慮著毫無根據的輕聲細語,有些話在耳裡並不是那麼動聽,想談的只有生活如何的不同,有哪些想像是與實際反差甚大。
移居人士是如此,移民家庭也不遑多讓。同時兼顧兩地的對應是困難的,有時跨國成三角,再多一點也許會有不規則四邊形。沒有所謂即時的聯繫,也不會有太多親身的教育,每一次聚會都是重大決議,參與其中而提早獲得了選舉的權益。
cleantia_m: 突然覺得為什麼是可蕾安不是可蕾西亞?
cleantia_m: 我媽會吃紅豆口味的紅豆餅說。另外奶油、花生和蘿蔔絲也很受歡迎。我自己也很喜歡起司的。
▶雪凜
1 years ago
好棒的分享
BarefootPlayerInTheNight: 我採葡文發音 嘿嘿 念起來會比較偏「可蕾安緹雅(Cleantia)」,但是用英文念不太一樣,跟別人分享時總會聊到這個,覺得蠻有趣的XDD
會使用-tia的發音,是因為忘記在哪看到,資料表示這項後綴有一個「公主」的含意,跟對一些名字氣質啦什麼什麼的對在一起,覺得是相對貼近給自己的一份期許,所以這樣選了 (有點中二的過程)

如果是-西亞結尾的話,語感上通常是比較強勢、有想法的女性,像原本我給自己取的葡文名「格勞西亞(Glaucia)」。不太確定跟語言學習過程有沒有關係,我對名字、音節上的感受?之類的,是蠻敏感的,不適合便也難以相稱,會知道「就是不適合」這樣xddd
BarefootPlayerInTheNight: 前幾天也看到人分享蘿蔔絲,才發現沒有吃過蘿蔔絲!改天應該要來試試看吼
sophielin88: 午安 ~~
andka_1015: 算是蠻多思慮的集中吧,對我來說,這些議題不是三言兩語或者某個現象便能說明的。
與其遇到什麼就提一次,還不如沉澱一段、多想想自己對周邊事件的想法,它們可能可以如何排序或者如何相互影響的連結性,去構築更加趨近完整的思路。與自身的辯駁才是所謂掙扎必經的過程,沒有經歷也很難一步一步貼近。

有時也和時間性相關,在現代社會太難有完整歸屬個人思緒的空間了,總還是有其他事情要做嘛。但在這些停頓間,也是注意到,嗯,看來還是有沒想到的東西。以不同的視角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中和自身對話,大概也是某種意義上的,自己跟自己串聯、連結與加強前後一致性的方式。雖然只是一個禮拜左右,不過真的吼XDD發生了一堆事!現在再來好好看看有沒有那些想補充、更完整的了xd
原來是公主殿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