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有潛力(但已經被寫爛的)
亞瑟王
羅蘭那個(但感覺也挺亞瑟的)爆言
“名歌手” Meistersinger指的並非是歌手中的大師,而是十五、六世紀時,各行各業的工匠“大師”。作為業餘愛好,他們同時也是一名歌手。所以本劇名實際意思是“紐倫堡的工匠歌手”。這些工匠歌手,其實是非常特定的時空中的一種特殊階層。
德國的都市紐倫堡就是百姓名歌手的大本營,那裡工匠如果要升為老大,也就是“師父”時,除了必須通過技術的考驗外,還很重視歌唱的能力。擔任“師父”的名歌手們認為他們的歌曲,是在學會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等七種學科的基礎下產生的,只有具備這種高度教養的人才有資格成為各行各業的老大。而他們晉升的順序,由級別最低的“見習生”開始,然後是“學徒”、“詩人”,最後才是“師父”即工匠歌手。這樣的時代過去真實存在過。
這個奇妙的社會階級(就算是虛構)看著也超有趣,唱歌決定誰是老大
特亞·多恩與裡夏德·瓦格納(與作曲家同名同姓)在《德意志之魂》一書中寫到:“隨著騎士階層的沒落,第一批市民歌手誕生了。這些鞋匠、裁縫、木匠出身的歌手不僅在手藝上精益求精,而且還把本行業的這種習俗帶進音樂中。”歷史學家和歌劇研究者保羅·羅賓遜在《歌劇與觀念》中這樣界定瓦格納在《名歌手》所表現的觀念:“他的歌劇構思用來解釋關於藝術創造和社會安定的唯美主義思想是再合適不過了。”舞台上的工匠們“不僅創作歌曲還製造鞋子,他們認為製造鞋子和創作歌曲一樣,值得付出創造力”。
瓦格納從來不僅僅是一名作曲家,那些被冠以“德意志精神源泉”的中世紀史詩和古老神話,在他筆下化身為恢弘的音樂奇觀,明明只是神祕瘋狂的幻想,卻讓聽者墜入比真實世界更深的堅信不疑,被人稱為音樂世界的德意志精神迴響。在瓦格納眼中,神話是民族精神的孕育者。具有德意志民族精神的歌劇,其題材應來自於德意志古老的神話傳說。真正的德國民族歌劇,應該在打破義大利、法國歌劇傳統束縛的同時,引領人們去尋找德意志精神的源頭。而歌劇的主旨思想應該著重放在表現人類對生存和自由的渴望以及同大自然、同眾神的抗爭上,以期喚醒德國人的精神追求。在瓦格納的歌劇中,每段旋律都那麼激盪人心、光輝奪目,體現著酒神式的“吞噬一切的烈”,喚醒了德國人心中沉睡的英雄主義和民族情感。
這部歌劇在瓦格納的眾多作品中具有獨特地位。《名歌手》並未使用神話或傳奇作為背景主題,而是以真實的歷史背景,即16世紀中葉的紐倫堡作為舞台。此外,此歌劇更包含一些瓦格納甚少用於歌劇的元素,如韻文、抒情調、合唱、五重奏、芭蕾舞等等。
這是一個關於歌唱比賽的故事。《唐豪瑟》是桂冠詩人們的歌唱比賽,《名歌手》則是工匠們的歌唱比賽。
到底哪來那麼多歌唱比賽,莫非Eurovision 也是從這來的
騎士施托爾青格要求加入歌唱師傅的公會,希望能在歌唱比賽中獲勝,贏得金匠女兒艾娃的芳心。由於歌唱師傅只關心遵守規則的枝節問題,施托爾青格的試唱並不成功。不過,他仍靠著薩克斯的協助,以一首新的歌曲擊敗競爭對手貝希梅森,終於贏得艾娃作妻子。
此劇的故事環繞著鞋匠詩人薩克斯與鎮公所書記貝希梅森發展。瓦格納透過他的人物,具體呈現出根深蒂固的傳統與進步藝術思潮的衝突。
唱歌娶老婆,歌手板的比武招親?
紐倫堡的名歌帶有著鮮明的工匠特色,有嚴格死板的旋律與韻律的要求。全劇的唱段中,只有在第三幕中瓦爾特最後的詠歎調中才使用了這一形式。然而,瓦格納卻並未如他一貫的觀點般徹底否定這種藝術形式。瓦格納通過全劇真正的主角,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紐倫堡工匠大師歌手漢斯·薩克斯之口,將其拔高到了德意志精神的體現。
在薩克斯充斥著濃烈的德意志民族主義氣息的演講(演唱)中,騎士(容克貴族)的浪漫加入了工匠階層的勤勞,並鄙夷了“義大利化”的奧地利貴族和貪婪刻薄的書記官貝克梅瑟,無疑是瓦格納理想中的“德意志形態”與“德意志品德”的表露。
感想:
1)
華格納算是那年代的小粉?嗎2)漢斯·薩克斯,真實存在的人物———那年代的RPS
3)原來歌劇作家是真的要編劇的啊
4)overture結尾好聽,但小提琴(高音的那個旋律)為什麼那麼小聲

那個很好聽誒
較早的遊唱詩人,是在各地宮廷間走動、獻唱,歌頌騎土精神,讚美理想女性的;而民眾間的名歌手,雖然形式上延襲遊唱詩人,但歌唱內容的重點則改為宗教問題,而且是以師徒相承的方式流傳,並固定在一個都市,不再到處旅遊。
固定在一個都市+通訊不流通的話感覺比較容易出現多元並立的情況(不然大家都唱一樣的東西)

然後我喜歡多元並立的可能性
德國的都市紐倫堡,就是百姓名歌手的大本營,那裏工匠如果要升為老大時,除了必須通過技術的考驗外,還很重視歌唱的能力。擔任老大的名歌手們認為他們的歌曲,是在學會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等七種學科的基礎下產生的,只有具備這種高度教養的人才有資格成為各行各業的老大。
而他們晉升的順序,由級別最低的“見習生”開始,然後是“徒弟”、“詩人”,最後才是“師父”。
我覺得這個時代背景一定會出現那種手藝跟鬼一樣,但因為唱歌難聽而飲恨的工藝大師
後來,名歌手們陷於形式主義,他們所作的歌曲也只是優先一些庸俗作品。據説,1540年前後,紐倫堡的此類職工公會的會員多達250名,後來師父太多,只陷入技巧的較量,漸失藝術芳香。
就在這時瓦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中的主角漢斯·薩克斯就登場了。這時正值馬丁·路德宗教改革時期,人們開始高呼人性尊嚴。據説,薩克斯曾寫作六千篇詩歌,其中大部分題材是取用時事和神話,為當時的名歌手世界導入嶄新風格。
1)形式主義這個詞好常聽到
2)技巧的較量⋯⋯讓我想到現在的歌手2024,還有各大在撕唱功排行榜的
3)宗教改革時期
4)
但反過來說這樣不就只是從唱歌上的技巧較量變成創作上的技巧較量了嗎
1523年曾寫過一首歌頌路德的寓言詩《維滕貝格的夜鶯》,該詩一發表即遠近馳名。
是由理察·華格納所作之三幕歌劇,亦是當今世上最流行及最長的樂劇劇目,通常需時五小時完成。該劇於1868年6月21日於慕尼黑市作首演,並由漢斯·馮·畢羅作指揮。
好吧,是要看五個小時

一週搭捷運可看完
故事發生於十六世紀中葉日耳曼地區的紐倫堡。當時,紐倫堡是一個自由城市,亦是北方文藝復興運動的重鎮之一。故事主題圍繞著一個由業餘詩人與作曲家組成的「名歌手」(Mastersinger)協會。「名歌手」們都愛以花巧的手法表現音樂,在作曲及演唱方面,他們亦會依循頗多複雜的規則。這首作品最令人陶醉的,是它描繪了紐倫堡當時的特色,以及「名歌手」協會的傳統。劇中的主角之一,「名歌手」鞋匠漢斯•薩克斯,更是取材自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漢斯·薩克斯──歷史上最知名的「名歌手」。
1)北方文藝復興運動是啥
2)依循複雜的規則⋯⋯這點唐詩也有體現:什麼平仄對仗。這就是多元並立下的趨同演化嗎(話說宋詞元曲之類的是不是有點這味道了)
3)xx 協會看著就很酷
4)鞋匠樓上已經看過了
學徒們為即將到來的約翰日(Johannistag,亦即是仲夏日,或稱夏至,一年最長的一天。通常為六月廿一日)而歡唱,大衛亦然。瑪達蓮娜手提籃子,向大衛打聽白天那位年輕騎士是否通過名歌手的試驗。當她得知答案後,氣得立刻收回原本給大衛做獎賞的籃子,轉身回家。學徒們見狀取笑大衛,大衛生氣地反擊,卻被薩克斯看到,挨了一頓罵,並要他進去工作。
但看故事本身我倒還好,但是背景的工匠制度也太有趣。什麼協會啊/階級啊
看著就很中二
文藝復興結束中古時期並開始了歐洲的近代時期。在這時期,人民受人文主義所影響。他們相信人的價值比宗教緊要。他們對希臘及古羅馬的藝術及學習有興趣。他們開始欣賞他們身邊的美麗事物。他們相信道理及問不合理的問題。他們挑戰舊的意見及教會的教導。很多的重要的科學發現及發明產生了。
我怎麼一直有馬丁路德是英國人的想法

奇了怪了
其於十六世紀初發起德意志宗教改革,後來擴展為影響全歐洲的宗教改革[1],並促成基督新教的興起。路德強烈質疑贖罪券,反對聖座關於藉金錢換取上帝赦罪的教導。
1517年,路德在威登堡諸聖堂門前貼出了《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九十五條論綱》),討論教會腐敗問題,並分別於1520年和1521年拒絕教宗良十世與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要求他撤回相關文件的命令。這導致路德最終被聖座判處破門律,同時被神聖羅馬帝國定罪。

我以為宗教人員不能結婚來著
路德指出,救恩是上帝的恩典,是祂白白給予人類的禮物。他認為救贖並不是透過善功,而是單單藉信靠耶穌基督作為救贖者而獲得的。路德的神學教導《聖經》是上帝啟示的唯一來源[2], 這無疑是挑戰教宗權威。他更指出天主教會強調的等級制度(即聖統制)明顯違反了《新約聖經》中「信徒皆祭司」的教義。[3]接受路德神學思想的人普遍被稱為路德宗信徒。
路德這三所學校專注於所謂的「三藝」:語法,修辭和邏輯,他受益匪淺。他對拉丁文、修辭學、邏輯學、神學、音樂的知識,都是在那時候打下的基礎。而路德對艾森納赫的老師也很敬佩。
馬丁·路德畢業後按照父親的願望進入法學院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看似前途似錦,將要進入社會的精英階層。但他內心卻對死亡和審判產生了很多的恐懼,1505年7月2日,他在回學校的路上,在施托滕海姆(Stotternheim)險些被閃電擊中,在危急之時,他對礦工的主保聖人呼喊說:「聖安娜,救我一命,我願意成為一個修士。」出於還願,脫險以後,他進了埃爾福特的奧斯定會修道院,開始是見習修士,1507年2月27日他被祝聖為神父。
往邪惡的方向想想,說不定宗教改革就是因為自己也不是很想當修士➡️但又得還願:所以把環境改成自己喜歡的
奧斯定會修道院要求非常嚴格,路德在修道院的學習中,非常遵守修會的清規,但他發現自己在很多細節的事情上以及心靈的深處仍然有罪。很多在別人看來實在微不足道的事情和想法,他按照上帝的標準來省察,發現都是罪,那就一定要懺悔才能得赦免,於是他花很長的時間認罪告解,甚至讓聽告解的修士都不堪忍受。但即使如此,也肯定還有自己忘記了,或者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罪,這讓他對自己能否得到上帝的拯救產生懷疑。他常常陷入靈性的黑暗。
這點敘述挺有趣的:「你不要過來啊。」———告解室的修士。
我一直很好奇萬一有人在告解室敘述犯罪過程該怎麼辦———或是不是法律的犯罪但就很不妥。
“我極其盼望能理解保羅的『羅馬書』,一切都很順利,唯一*不能解決的就是『上帝的義』這個用語。我一直以為它是指上帝大公無私,凡行不義者祂必懲罰的意思。我雖是一位無可指責的修道士,但在上帝面前我仍是良心不安的罪人,我也不知道我的善行能否平息祂的怒氣。因此我不愛這位公義而震怒的上帝,相反地我恨惡祂,並向祂發怨言。但我還是緊抓住保羅的話,誓要弄清楚祂的意思。”
但單從從解讀磚頭書來看———現代:專業知識原文書/古代:聖經(也是原文書)
看不懂課本似乎是所有時代的人的問題。
可是我一直很好奇,如果依照這麼看的話:
一個殺人犯(或任何有罪之人),但他信上帝:也就是說不會有額外的存在處罰他。
這下有權處罰他的就是法律了。
那這樣不會出現法律凌駕於上帝之上的毛病嗎(?)
不過從以前的
「上帝(或任何至高存在)會處罰惡人」:這會可以壓制一些信上帝的人的邪惡行動;但同時也會友軍傷害到一些想法比較與眾不同但無害的人(導致信眾減少)
如果改成
「只要相信就會被原諒」:那這樣就可以大範圍的拯救些希望被拯救者(?)招收信徒(?)
這種感覺(?)
啊所以才會有那個meme
「上帝當然會原諒你,而我要做的是把你送去見上帝。」
1517年教宗良十世開始一次特別大規模的贖罪券出售,有兩個起因,一是聖座需要建造羅馬的聖伯多祿大殿,另外,一位阿爾布雷希特主教為了要做美茵茲的樞機主教,向富格爾家族借了很多債,以上交給教宗。(當時的主教職位常常以奉獻的名義變相出售。)聖座授權阿爾佈特在他的屬地出售贖罪券,所得由雙方平分,但對外宣傳只稱是修建聖彼得教堂。
這次出售的贖罪券很特別,是全大赦贖罪券,可以贖買過去所犯的罪攢下來的所有刑罰,將購買者重新恢復到好像初生嬰兒的純潔狀態。一般的贖罪券只能贖煉獄的一些年數,這麼無限制特效的贖罪券是很罕見的,立刻轟動各地。出售贖罪券伴隨著很大規模的「促銷活動」,有專門的出售特使到各地去,舉辦遊行、演講,一時搞得轟轟烈烈。
到底是有多少人做壞事才會瘋狂買贖罪卷啊
路德所在的薩克森地區其實是沒有出售這種贖罪券的,因為贖罪券的出售需要當地領主的同意,這中間往往有很多的政治鬥爭,而薩克森的腓特烈親王不許,以保護當地教堂與聖物相關的贖罪券,但也有不少人去鄰區購買,可見其盛況。
全世界都叫腓特烈
但我覺得這個名字真的翻得好,比什麼弗里德里希好多了
九十五條的主要論點是:
得神赦免的唯一途徑是悔改(1)。
贖罪券只能贖買從人來的懲罰(34),
不能贖買人在煉獄中所受的刑罰,第一,因為那是神所加的刑罰,教會法或者教宗無權減免(5,20,22)。
第二,贖罪券也不能換取耶穌和聖徒的功德來減免刑罰(56-58)。
贖罪券反而助長發行經手人的貪婪(66,67),
引發大眾對教宗的反對(81),
是對信徒進入天國的虛假的平安保證(95)。
我覺得34非常的不合理,付錢就可以免除殺人的罪嗎,這下會變成一條人命=需要付多少錢。不對勁不對勁。
5,20,22不就和他上面說只要相信主就會被原諒違背了嗎
不過95挺認同的,也想過死亡的世界就是把加害者和受害者(電波極度不合)就放去不同世界。
也就是說生的世界是來篩選你死後世界的室友的(?)
1518年8月7日,路德接到一張羅馬的傳票,要他在60天內到羅馬出庭,回應對他的異端和抗命的控告。去羅馬受審將是危險重重,經過他所在的薩克森的領主智者腓特烈的斡旋,路德得以於10月12至14日,在奧格斯堡的帝國議會期間,接受樞機主教迦耶坦的私下審查,並且得到教宗給予的人身安全保證。
帝國議會看起來就也是超酷的體制
第四,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權力分散,皇帝、領主、議會,權力相互制衡,教會內部不同修會、教區也有很多自主權。面臨非常對立的選擇時,整個神聖羅馬帝國難以做出統一的決定,各個權力集團之間極其容易釀成衝突。
第五,雖然教會有很多腐敗,仍然有很多人都很認真對待信仰,修道院的修士、神學家、貴族、騎士,很多人是很真實地願意用生命來保衛信仰。
羅馬帝國的政治權利看起來也好好玩喔
宗教改革運動否定羅馬教會的權威,自己內部也很快出現分化,大多比路德更激進。在另外一方面,羅馬教會回應改革運動,內部也出現不同聲音。一時間各種思想百花齊放,關係錯綜複雜。下面把這階段涉及到的與路德有關係的各方面的一些人物列出來,可以一窺管豹:
羅馬教會強硬派:

埃克:神學家,曾經是路德的朋友,後來與路德在萊比錫激烈辯論,此後發展成為宗教改革運動的死對頭。

喬治:公爵,與腓特烈的家族是世敵。主持召開萊比錫辯論,後來成為宗教改革的死對頭。
羅馬教會溫和派

伊拉斯謨: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和神學家、天主教神父,他對《聖經》從文本、文字、文學的角度做了很多考證評量的工作,修訂出版了希臘文的《新約聖經》,對羅馬教會內的腐敗提出很多批評,對路德初期的批評持同情態度,但從來沒有反對羅馬教會的權柄,後來當羅馬教會與宗教改革運動矛盾激化的時候,他很明確地站到羅馬教會一邊。羅馬教會內部像這樣的改良思想後來發展成為對應改革運動,在羅馬教會內部改良。

阿爾佈特大主教:就是他當年發行贖罪券引起路德張貼九十五條,似乎他應該跟路德勢不兩立才對,但他後來卻成為羅馬教會內部一位溫和派人士,1525年路德結婚,他還送來禮物。1530年查理五世威脅要對改革派動用武力,路德寫信給他請他調和,維持和平。他後來准許自己教區的新教教徒有信仰的自由。
路德的支持者

腓特烈公爵:薩克森選侯,路德的政治保護者,為路德不遺餘力爭取聽證的機會,當路德被判為異端之後,成為宗教改革的堅定支持者。

梅蘭希通:路德的同事與朋友,學者,性格溫和,支持路德的立場。
較激進的改革者

慈運理:瑞士宗教改革家,與路德意見在絕大多數問題上相通,但對於聖餐持紀念說,與路德的合質說不同。在馬爾堡兩人就此相持不下,不能達成一致,以致新教內部各自為政。作為牧師,
親自帶領蘇黎世邦與瑞士其他的天主教州作戰,1530年在卡珀爾戰爭中死去。

馬丁·布策:史特拉斯堡的改革者。早年與路德在奧斯定修會的會議中相遇,後來成為改革者,接受慈運理的聖餐紀念說,努力調停路德與慈運理的矛盾,也曾試圖調和與羅馬教會的對立,不成功,自己被史特拉斯堡趕走,去英國,繼續傳播宗教改革。
聖戰不會就是把和自己思想不同的人殺掉就維持思想相通了吧

激進改革者

安德烈亞斯·卡爾施塔特:路德的同事,當路德隱藏在瓦爾特堡的時候,他帶領在威登堡的激進改革,不穿制袍,傳遞聖餐,主張廢去教堂內畫像,引起很大紛爭。路德回來以後,他同意離開,到另外一個地方的小教會去任職,但思想更加激進。
反對畫像雕塑、反對音樂,否認聖餐有基督質的同在,反對嬰兒洗禮,反對職業神職人員,守安息日。他希望回到初代教會的做法,但路德認為硬搬一些做法只是以一種律法主義代替另一種律法主義。
但他只是反對沒有把其他人殺掉,所以也不能說很激進吧

茨維考的先知:當路德隱藏在瓦爾特堡的時候,從茨維考來
三位自稱先知的人,他們宣稱神的靈充滿他們,有《聖經》以外的新的啟示,引起很多混亂。路德回去以後,與他們對抗,讓他們顯神蹟證明自己的先知身份,他們拒絕,後來離開。

托馬斯·閔採爾:可以算是重洗派,主張激進的社會改革,後來積極參與農民戰爭,被捕身亡。
但主要是在聖餐的問題上不能達成一致意見,宗教改革一直多多少少各自為政,但面對共同敵人的時候也有聯合

德意志農民戰爭
1524-1525年在神聖羅馬帝國出現農民起義,有很多經濟的原因,他們也反對羅馬教會,奉路德為精神領袖,但路德並不贊成武力,反而發表文章,支持貴族動用武力,鎮壓起義,最後農民失敗。1531年瑞士的新教與天主教領地之間爆發卡珀爾戰爭。他1546年去世以後100年內,歐洲經歷了更多的戰爭都與宗教矛盾有很大的關係。
太矛盾了吧
不支持武力,支持武力鎮壓➡️也就是以暴制暴
路德一生對猶太人的看法是有改變的。
反猶主義在歐洲一直很流行,路德開始是提倡善待猶太人,希望在革除掉天主教的種種弊端以後猶太人能夠信基督教,但後來結果顯然很不理想,相反,他感到猶太人在試圖改變基督徒的信仰,他變得很憤怒,也開始提倡惡待不肯信基督的猶太人。後來的反猶主義者(比如阿爾弗雷德·羅森堡,納粹德國的尤利烏斯·施特萊徹)常常引用路德的言論為迫害猶太人製造理由。路德的觀點成了許多爭論的焦點,但非常明確的一點是,他的論點始終立基於信仰,而無關乎種族。
也對啦,從前面路德對農民的鎮壓看起來,會有這樣的轉變好像也不奇怪。
1)要接納他們
2)竟然相反過來改變我們?殺
或者「試圖改變基督信仰」這點
本來就會有大家不同的信仰多元並立,能夠讓大家的想法都和平才能世界大同。
一旦要統一想法,那統一的過程勢必會有不願被改變的人(之類特)起身反抗➡️戰爭
文中論述猶太人如何從各個方面褻瀆耶穌基督和《聖經》,以及猶太人如何在經濟上欺詐基督徒,然後他列出對待猶太人的七步計劃:
德三會搞出這種玩意是從路德開始就埋下種子的嗎,怕爆.jpg

宗 教 人 員
照這樣看來元首(人)是必然會發生的,畢竟這思想已經根植,剩下的就是隨便一個敢於將其成為現實的人。
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迴旋鏢
看著有換了位子換了腦袋的效果
但我一直在想
他們,時刻紀念著基督的死
但
卻沒打算要拯救下一個(處於釘在十字架上)的人的死
這樣的感覺(?)
反而變成其他人是異教徒要把該人驅逐/囚禁/人道消失
說不定打從一開始大家就不應該被擺在同一個(可接觸interact)的時空
馬丁派想改變猶太
但猶太不想被改變所以反過來更改馬丁派的想法
馬丁派很生氣
所以看起來這兩個打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擺在同個世界
要不然還真難想到解決方法
讓人類放棄想改變別人的想法嗎?
世界不和平就是因為有許多無法兼容的想法碰撞➡️
激進現實手段➡️
戰爭(武裝/流血衝突)
想法碰撞導致的不安全感會開啟衝突的第一槍
之後就是仇恨鎖鏈(或仇恨鎖鏈的合理化)
來濫用一下他人即地獄
他人就是想法碰撞(且極度不兼容與極端手段)的人
當然不排除有喜歡極端手段出現的人,這樣他就可以合理的使用極端手段以牙還牙了
是吧,這也是兩方的想法互不相容➡️
誰先用激進手段➡️
合理鎮壓
總之改天來聽紐倫堡的名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