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00
今年我過了個非常不尋常的生日。
生日的清晨,我才剛醒過來,某人就問我,要不要先拆禮物,因為今天大家都很忙,吃早餐時把禮物拆一拆然後照個像就好了。
我討厭他那種實事求事的語氣,於是說不要。
但想想小四的禮物早早就寄到了,每天都很期待等我拆她選的禮物,下午大概一放學就會打電話來,於是說好吧我先拆她送的禮物好了。
她送我的禮物是一隻粉紅色會發光的大羊駝、手機吊飾和一張自製卡片。
這天工作結束回到家已經快八點,我發現某人坐在書房的沙發裡,不只還沒吃晚餐,他答不出自己的手機號碼,要他拼出一個簡單的英文字他也拼不出來,最後我問他我的名字。
他說了另一個人的名字。
我抓起鑰匙就帶他到最近的Urgent Care,工作人員立刻幫我安排了最近的急診室,我們到了急診室,醫療手環都還沒掛上,醫生與護士就已經出來把他帶進病房。
接下來就是一串的檢查與等待,將近十一點時他的意識比較清醒低聲說他很抱歉,原本應該要幫我慶生才對。
是說我不怎麼喜歡成為目光的焦點,包括生日在內,但某人不知怎地非常注重儀式感,在那一刻,我突然很火大某人到這時都不了解這件事。我想我的神情一定很僵硬,醫院的照明也不會讓我們的臉色看來更好一些。
「你媽要來看你。」我說。
他說好。
Day0 ORD to LGA
好久沒有自己買機票坐國內線,現在我總算知道朋友們口中的廉航的運作方式。當我和某人說從歐海爾機場飛拉瓜第爾機場只要九十元美金,他看我一眼(可能心裡在腹誹這個不知民間疾苦的傢伙),說:行李有另外的費用。去看一下。
於是我就去看了,喔喔喔,原來每件行李費要一百四十。
最後買的是能包括一件手提行李、大行李到機場付錢的機票。
拉瓜第爾機場是離曼哈頓最近的機場,直接到共乘出口等車處,許多人都在這個出口低頭看著自己的手機,我也是其中一員。在這一刻有種恢復單身的感覺,於是簡訊某人說我到了。
順便提醒他記得吃藥。他回了一個Y。
Day1: New York City, Times Square, Rockfeller Center, St. Patrick Cathedral, Lyric Theatre
Times Square 是個觀光區,是電影或電視中的紐約地標,我自己是覺得很像西門町之類的地方,到底為什麼它會成為紐約的地標,實在讓人疑惑,明明就滿地觀光客啊。
早上十點就已經到處擠得人山人海,也非常不像紐約。
四週的廣告看板很有看頭就是了。
洛克斐勒中心是個商業區,由十九棟建築環繞的區域,當然最有名的是冬天會立起聖誕樹的廣場,現在是夏天,於是立滿了旗子,許多人坐在這裡休息。
若是想鳥瞰市容的話,也可以坐電梯到樓上,門票有不同的等級,要排隊的、快一點不用排隊的,只是在屋頂,或是走到屋頂外有個旋轉鋼筋等等。
當然有懼高症的我不會想花錢自己嚇自己,乖乖待在樓下就好了。
同樣擁有龐大的資源,聖派翠克大教堂是座天主教堂,也是全美國最大的教堂,它既然稱為Cathedral,自然有主教坐鎮。以建築的觀點,它非常值得一遊。
許多年前我有次在 Grand Central(紐約市中心的交通總站,Metro North, Long Island Railroad, Subway & Bus皆在此交會)一旁有個看來非常年輕的男生,他仰頭看著這棟由Vanderbilt 所建的建築,大喊著:這個地方簡直瘋狂!
Vanderbilt是美國五百大家族之一,這個家族建了西進鐵路,就像洛克斐勒這個名字一樣是個代表的是美國的資本家。
年輕一點時,我想我會為這些建築著迷,但是我想我現在看到的愈來愈多的是這些建築背後的貧富不均。
看著 Vanderbilt 的Grand Central,Rockfeller Center的高樓拔地而起,St. Patrick Cathedral的細緻輝煌,別忘了這城市有許多不是這樣的地方,不平等的程度的確瘋狂。
晚上我們跑去看百老匯。
我家兄長是個奇特的傢伙,他看了許多百老匯與外百老匯,平時他不會特意去看那些所謂的名劇,但這一天同行的人群中有小孩和老人,於是他挑了老少咸宜的阿拉丁。
我必須要說百老匯真的是超有娛樂性的,演員與觀眾的互動也非常多。包括台詞在內。
當精靈從壺中出現時,阿拉丁震驚地問說你是誰,精靈看著阿拉丁又看看觀眾:我是即將搶盡風頭的傢伙。
台下觀眾自然笑成一團。
在唱A Whole New World (就是阿拉丁與茉莉乘著魔毯那段)時,觀眾為場景轉換而陶醉喝采也非常可愛。然後阿拉丁終於吻到茉莉,台下就是一片調侃的狼嚎。
Day 2: Princeton University, BAPS Shri Swaminarayan Temple
普林斯頓大學離紐約市不過一個半小時,奇怪的是我之前一直沒有來過。
大概是住在紐約時那幾年我比較深刻地體會到建築特色與當地能取得的建材有相當的關係,紐約的建築與其他區域相比,用上更多石材,比磚牆來得更多,特別是歷史建築。
整個普林斯頓大學校舍都是如此同樣的風格,親友們說好像哈利波特,我沒讀過,不予置評。然後我家大哥頗受傷害地道:我記得我請你看過電影。
呃,有嗎?
校園內有個禮拜堂,最後一張照片則是大學圖書館。
這天的天氣就與台灣一樣悶熱潮溼,在校園裡走了走後就逛到校園外吃冰,校園外的街道也如同歐州小鎮一樣的風格。只不過佔據街道的是一家比一家貴的精品店,愛馬仕就開在冰店隔壁,害我不知該怎麼進去。
然後不遠處就是這個據說是世界第二大印度神廟的 Swaminarayan Aksharadham。Swaminarayan 是神的名字,Aksharadham這個字是印度語神在世間的暫居地(聖殿?)我對宗教用語不熟,只能很不負責任地翻譯,這位神明的人間俗名是Nikanth Varni,七歲時開始了繞行印度祈福禱告的8000哩旅程(這是指他是苦行僧?)總之,他在人間的陽壽只有四十九年,這趟旅行帶來了無數祝福與神蹟。這座神廟供奉的除了他還有後世活佛。
廟前的水池象徵著恆河之水,神廟中有許多孔雀雕刻,雖然照片看不出來,其實大多是白色的大理石。有些漆成彩色。
建這座神廟花了十二年,將近一億美金,這還不包括所有的勞力都是信徒的無薪奉獻,只能說宗教的力量是如此龐大。
參觀印度神廟時男女都不能露出肩膀與膝蓋,就算是男生,若是穿短褲的話也會被要求穿上一件圍裙。

然後遊客中心有餐飲部,我看不太出來食材到底是什麼,但我想無論披薩還是咖哩應該全都是素食,不過我家大哥不信。

可是旁邊明明有個牌子就寫說請尊重本廟信仰不要在此地食用魚類肉類啊。
Day 3: Chelsea Pier Sky Rink, Texas BBQ
所以我又跑去滑冰了,應該一點也不意外吧。
臨行前教練警告我別把冰刀放在手提行李裡,我不是參加比賽隨隊遠征,TSA一定會找麻煩。說真的,若不是為了帶冰刀鞋,坐飛機時根本不必另外付錢寄送大行李。
然後讓我吐嘈一下,Chelsea Pier 有兩個ice sheets,也是紐約花滑俱樂部的所在地,但冰面實在不怎麼樣,除了風景很好、服務人員很友善以外,沒別的優點了。
比較意外的是有不少大人和老人跑來滑冰,認真的冰面管理員只要有大人跌倒就會趕快滑過來關心一下。但是小孩子跌倒就不用搭理,反正隨行的大人會把他們抱起來。
兩片冰面中有一面向著哈德遜河,這面冰面留給花滑使用者,沒有比賽看台,而有個面河的酒吧,基本上適合滑冰約會用。
Hershey 只唸了一年書就被送到糖果店當學徒,學成了之後想自己開家糖果店,卻失敗破產,而且他還不只破產一次,而是三次,第三次的創業資金是向他的阿姨借的,阿姨還得將房屋抵押借錢,而這次他成功了。在那個巧克力昂貴只有貴人才吃得起的時代,他創造出了一種平價的巧克力而大受歡迎。
Hershey 與妻子沒有子女,他們先是創辦孤兒院,隨後興辦學校等等,又在該地建了員工宿舍與醫院,據說他在某次遊歐洲時,因為來自名不見經傳的小鎮而受到當地旅館工作人員的冷落,他就在Hershey 蓋了棟旅館。
他身後將所有的財產移到信託基金名下,繼續經營學校與工廠,如今Hershey 仍舊是所全額免費的學校。
當然,以上是導覽員所說的故事,很勵志也很正面。我想以一位企業家而言,能做到如此應該是很了不起了。
我一直覺得階級的複制是來自既得利益者擁有操縱制度與體系的權力,社會制度,包括財產法、身份法,及至於稅制,都是確保既得利益者繼續擁有那百分之九十的財富。(是說,這個社會有沒有可能建立一種制度,確保沒有人是既得利益者呢?)
說到巧克力,我要偷偷貼一段沒發表過的小說,這是去年寫的聖誕短文:
「來片餅乾吧?是海蓮娜做的,很好吃,你真的不試試看嗎?」
那塊三吋圓型餅干是咖啡色的,看起來是加了碎巧克力的巧克力餅干。
濃郁、香甜,氣味純厚的巧克力,曾是馬雅文化中的聖物,透過西班牙傳到法國再風靡歐洲,最終成為這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甜點,但是,大量種植巧克力導致熱帶雨林消失對氣候影響甚巨、而且巧克力製造過程中更間接導致溫室效應,是排名前五的高碳足跡食物。
無論多麼美好的事物,到了人類手中終究會搞砸,巧克力就是個強而有力的證明。
「不用了,謝謝,我不吃巧克力。」
From 《Mail to Santa》
有時候想想,每個故事都是一體兩面的,端看敘述者是誰而已。
Day 5 and Day 6: 天氣太熱白天繼續躲在滑冰場
晚上與住在紐約要回台灣的老朋友見面。
就像我們又回到母校,他們也回到唸書的Rochester,一待就又是十年。
當初在紐約工作時認識的朋友都紛紛搬離了紐約,各自在別處落生活了,到了某個年紀就有種安定下來的感覺。
分別後他們直接前往機場,我則搭地鐵回曼哈頓住處。沒想到地鐵開到羅斯福島居然停駛,哪裡不停停在島上!於是只好叫Lyft 回家。
(幸好出門前把Lyft帳號救回來,不然我到底是要怎麼回家

)
在HIgh Line是High Line 之前,這條路就是曼哈頓西面重要的鐵路,由於靠近地面而太過危險而被稱為死亡路口,在二十世紀中期終於建了架高鐵路,二十世紀末鐵路沒落,鐵道終於廢棄了,將近二、三十年的時間,此處成為雜草叢生的荒野,直到一九九九年,由一群社區環保人士發起改變成公園,這個工程花了十多年,直到我離開紐約前,才部份啟動。
當年我來玩時,High Line 有一半還沒建好,如今已全部完工,可以一路走到哈德遜河,植物景觀仍舊以原生物種為主(看起來仍像雜草叢生),我想這個地方不能算得上觀光景點,但如果對景觀建築有興趣倒是非常值得一遊。(應該算是景觀系的教材)。
Strand Books是紐約最老的獨立書店,它的角色已遠超過賣書這件事,除了像一般書店賣些書籍相關紀念品,亦與出版社合作舉行簽書會與座談會,它也買賣二手書,店內設有買書櫃台,買的是像是珍本書、少見的書籍等等。
這家店總共有二層樓加地下室 ,每層樓的氣氛都不同。我想Strand 在某方面已經是愛書人朝聖的景點,它比想像中擁擠熱鬧,店員不斷地穿梭替顧客找書。
這天的天氣很好,氣溫從100度直線下降到85,我在High Line 與Union Square 走了走後才到書店,在書店待了一小時再搭地鐵回家,過了行事曆完全空白的一天。
Day 8: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2 Bookstores
公寓離大都會美術館只有半哩,其實不坐公車也可以,但是昨天走累了,於是還是搭了一小段公車。
大都會美術館對本州居民有優惠價,但我已經沒有紐約的證件了,於是只得付全票入場。我是覺得大都會美術館全部逛完大概要花三個整天,可惜它沒有三日票。
歐洲展區裡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解說。
「在法國繪畫學界,歷史畫家(以希臘羅馬神話或聖經故事為主題)的畫家地位最高,接下來依次是人物畫家、動物畫家,景觀畫家,最後則是靜物畫家。然而收藏家與買家給予的酬勞卻不依照這個順序,通常價格最高的是人物畫,接下來是日常景觀,而後是動物或花草。
在法國大革命之前,法國藝術學院只收了四名女性畫家,雖然人們對女性畫家的聯想多半是景觀興靜物,但她們的畫作其實以人物與歷史畫佔多數。」
這天的幾個展區就是以此為出發點,展出大都會美術館收藏的女性畫家的畫作。

以作品的主題決定藝術家的價值令人難以理解,但這樣的事情似乎仍繼續發生。如果歷史畫家的成就最高,為什麼他們的酬勞卻不是最高呢?想想文學界似乎也是如此,純文學作家更難以文字為生。
第一幅畫中的女性是畫家的學徒,第二幅則是畫家的自畫像。兩幅畫都是作畫的女性,截然不同的凝視與風格。
第三幅是jean-Baptiste Oudry的作品。他明明順利進入法國皇家學院成為歷史畫家,卻以動物畫家自居。筆下的動物毛皮之精確,但背景卻以虛構方式處理,似乎是在歷史畫作中更常見的風格(?

常在推理小說中出現的魯本斯的作品。
這幅是Oil on Wood。
明明是油畫,卻像是鉛筆畫一樣的質感。在眾多線條誇張的油畫中有非常特殊的風格。

歐洲館只看了一半,但因為時間快來不及了,只好衝到樓下,這是鎮館之寶the Temple of Dendur,由尼羅河搬到大都會美術館的神廟。
這座神廟是由羅馬的奧古斯都大帝所建,奇怪的是沒有按照羅馬風格建造,而是埃及風格的建物。(歷史學家真的沒弄錯嗎?
四尊黑色的獅頭女神像是the Goddess Sakhmet,疾病災難之神,在埃及信仰中,醫療的療效取決於取悅神明,醫者也常是Sakhmet的祭司。
天啊這篇遊記到底有多長......
這天是週六,繼續獨立書店之旅,這間店Mysterious Bookshop 沒有什麼好神祕的,它就是推理驚憟小說店。我們進去時有個看起來七、八歲的小顧客正仰頭店員有沒有the Mysterious Benedict Society的第N本,店員抱歉地說八月才出。一旁的媽媽說:我就說吧!小孩很不服氣,跑去找另一套什麼了。
喔,孺子可教,我現在能理解為什麼各獨立書店都有童書區了。
如果是推理迷的話,Mysterious Bookshop 很值得一遊,有一整面的福爾摩斯,還有許多間諜小說,店員也會與顧客熱情地討論自己喜歡的小說。
Day 11
終於要回家了。來做個餐廳合輯吧。
據說紐約市的餐廳多到就算早中晚餐去不同的餐廳,可以連續五年都不會重覆。我們去了一些平價的Deli,也去了鋪白檯布菜單沒寫價錢的餐廳。
以色列餐廳,Kosher 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