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級騎士吱呀呀@L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讀書筆記】
從吃魚日到鹽漬鱈魚
https://images.plurk.com/7nwfoWOJzuGQ8DcISsb8ph.png https://images.plurk.com/1A0mcZPEWJHvZXyERHkFvg.png
latest #7
近期我看得蠻開心的一本書,扣除掉小說類,大概就是這本莉琪.科林漢的《帝國的滋味》。帝國的滋味:從探索海洋到殖民擴張,英國如何以全球食物網絡建構現代世界這本書似乎沒有太大的曝光率,而且好像也沒甚麼人推薦,這點我有點訝異,因為實際讀過後我覺得它其實蠻有意思的,內容上是以20道食材或飲食習慣來說明英國在17-20世紀初年如何發展海上強權,當成美食軼聞看還不錯,但我覺得用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講的飲食風潮其實是另一個更重要的思想驗證:

那就是帝國主義怎麼為馬克思預言的資本主義末路解套。
摸魚級騎士吱呀呀@L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其實這本書之前就已經有大陸譯本,書名就是原文的直譯《飢餓的帝國》(The Hungry Empire),我更傾向臺灣翻譯的書名,因為書中會提到,英國作為「帝國」,不光只是從他的殖民地索取食材雜燴成一道道屬於帝國的料理,更往殖民地輸出這種帝國風味,所以你甚至會看到印度當地人家備有「英國的廚師」及「印度的廚師」,前者做出的料理乏善可陳,只是來表示自家承襲帝國的風潮,但真正拿來待客的卻是後者。
https://images.plurk.com/2YVbWMSiYttoJU9ofqts3z.jpg
不過這本書內容雖然有趣,翻譯上卻不敢讓人恭維,行文讀起來不太通順,有時主詞對應哪一段描述稍有窒礙,要反覆讀才能理解,甚至還有出現應該是邏輯錯誤的譯文、未校到的衍字等,有點恨鐵不成鋼。
立即下載
回到《帝國的滋味》這本書, 如果仔細看會發現Amazon 將之分類在「政治經濟學」,事實上政治經濟(political Economy)一詞的定義是浮動的,至少可以分成四種解釋。

第一種,主要盛行於19世紀,意義同於「經濟學」,配合當時政經不分家的概念,例如李嘉圖(1772-1823)跟他在《政治經濟與賦稅原則》提出的比較利益原則,最主要針對亞當斯密(1723-1790)《國富論》及絕對利益原則作出修正。

在亞當斯密的觀點裡,兩個國家之間在生產產品上,雙方選擇己方生產有利的產品,其他則以交易的方式取得。然而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原則會斷絕先進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貿易可能,於是李嘉圖提出比較利益,先進國家仍可選擇相對優勢高的生產,相對優勢低的,或在資源上欠缺的則透過與其他國家貿易取得。
摸魚級騎士吱呀呀@L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第二種,則是指用某個經濟學理論來研究政治,例如跟本書極其相關的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預言和三大經濟法則(以及列寧最後加的第四條法則),或是賽局理論等。

第三種,指使用某種經濟學途徑研究政治,例如50年代萌芽的「理性選擇理論」,該理性談的是「經濟學上的理性」而非「哲學上的理性」,強調人類做選擇時必然是符合特定規則(完全性、唯一性、遞遺性)而不矛盾的。

事實上第二種跟第三種常被視為政治學內「形式理論(Formal Theory)」的範疇,肇因於1950年代後有大量經濟學者轉入政治學領域,認為此前的政治學並沒有一個真正可靠、嚴謹的研究方法,所以稱formal theory ,正是指經濟學家引入政治學的賽局理論、選擇理論更具正式的方法而得名。
第四種,統稱研究政治和經濟互動產生的問題,也是這本書大概落在的位置,書中研究了每個經濟作物(Crash crop)如何改變殖民地飲食習慣及農業型態、殖民母國對殖民地的依賴如何在經濟危機時震盪、以及英國如何透過表面貿易實則貿易的方式壟斷整個貿易市場等等。

雖然我在理解這本書時,還是會以馬克思三大經濟法則作為背景知識來解讀。

閱讀前可能涉及的兩個觀念:重商主義與資本社會三大經濟法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