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漫畫不有趣,而是演出有時會忽然變得生硬,又或者接連長篇大論,這點到了杜拉卡和施密特對戲時真的受不了……所以勉力讀到印刷機的部分就丟下了。
另外杜拉卡的設定再極端一點或許會更有魅力?總之當時讀到這邊,之前那種緊迫但又荒謬的吸引力瞬間減少了很多。現在想想主因可能其實是角色不得眼緣的關係。
嗯,雖然因為父親和叔叔的關係,長大後的杜拉卡被描寫成嗜錢如命(或者說深信$$可以保命)的樣子,但卻不是一個利己主義者。如果杜拉卡更加獨其身,甚至讓人有點鄙夷,最後卻受異端團的眾人保護逃脫,死前在思想上繼承約蘭達,這邊的衝擊力應該會更強吧。畢竟杜拉卡雖然超快速吃了一份簡易地動說,但她並沒像其他主角一樣著迷於這一假說,只是認為很有商業價值而已。
另外。設計上是想誤導讀者把第三章開頭的男孩跟施密特連結在一起吧?這邊我讀到施密特向杜拉卡自我介紹時,有質疑「發生過那種事的人會變成自然主義者嗎」,但作者也沒揭露更多他的過去所以就繼續等後面會不會說明,結果!完全是另外一個團員!但因為我有捕捉到前面的違和線索所以喜歡這個反轉哈哈。
不過說到這邊,現在的流行是不是不再強調情感渲染了……有很多我覺得明明氣氛鋪陳已經做得很足,只要再戳一下就會直接爆開的部分都被快速帶過去,像是巴德尼幫奧克茲臨終洗禮那裡只要多加幾個慢鏡頭絕對此處應有本(不)
總之是因為這樣,所以配上主題歌之後那種無處可去的張力有了載體,我就覺得漫畫變得好看很多。
啊然後諾瓦克救了第三章。看到這裡才會明白為什麼動畫op有立於火中的拉斐爾的畫面。我也喜歡這種死前對談的安排,而且作者還讓諾瓦克意識到自己才是故事大反派根本過份……諾瓦克懷裡帶著斷手差點嚇死我……手套的父女回憶我總覺得哪邊怪怪但說不上來,「訂做的手套不合」這個安排是何作用到現在還是看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