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這影片很適合自我勉勵
但我覺得看這種成長性思維的影片需要留意一些事情
那就是「每個人的起跑點都不一樣」
其實這種影片不是正向雞湯,是真的對個人成長有益的。
只是有些人看完成長型思維後,依然會回去結果論來評斷別人,
因為這人的成就最終不好,所以他們只看結果就判斷這人是否有沒有努力過。
沒想過「說不定對方起跑點就是比一般人低呢?」
留言有人提到減肥,雖然他針對的是完全躺平不減肥的人,但我忍不住提醒他完全忽略了一件事:
每個人DNA、生長激素、身高、體質、體格、骨頭重量都不一樣。
我的身材是吃胖也看不太出來,只會長在內臟脂肪裡的類型,
但我不會因為我不會胖,而去罵胖子一定都只會坐著喊話不減肥。
而就算你是減肥才瘦的人,你確實努力,卻不代表別人運動得比你少。
所以如果有人拿成長型思維去批判別人成果不好=不努力的話,這些人根本不懂成長型思維!
人們會養成固定型思維,有95%都是家庭與成長經驗導致的,
如果一個人出生在窮鬼家庭,家人整天只會抱怨天地和政府害他窮,當他賺點小錢後馬上家人生個病就沒了,已經習得性無助。
另一個人出生在菁英家庭,從小受到良好教育,想學什麼就能學,家人生病也有保險賠,無需考慮經濟壓力,
他能自然而然相信自己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努力打造而來的,也能相信所有努力都能有一定的結果。
窮鬼當然可以想辦法找到能改變的著力點,
但這不代表他最後不有錢就是不努力。
相反地,他光是要能夠獲得「原來一切可以改變」的思考就是一條艱難的路。
即便我是那個後來慢慢掌握人生選擇權的人,也絲毫不認為這件事是簡單的。
但天生富人的小孩卻會將這一切當作理所當然,並會去指責天生就胖就窮的人肯定是不努力。
這個指控是很不公平的。
看這種文章/影片明明是用來自我勉勵,但有些人很愛當作根據拿去指責別人,讓我一度討厭雞湯類的書籍。
指責,只能應用在從未努力就選擇放棄的人。
但你不是當事人或親近親友,很難斷言他是否努力過才放棄。
一邊努力一邊抱怨的人,他們的苦痛完全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