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爽人♫
11 months ago
簡單地翻閱了一下這本書,一些收穫下收

自傷自戀的精神分析
♩三多爽人♫
11 months ago
對「自戀」的概念重新討論,確實是近年精神分析的議題之一
除了擺脫自戀在社會大眾中隱含的貶抑之外,事實上自戀原先在精神分析史的核心仍然沒有變化:
都強調是面對內在客體,而內在客體就會與母親與子宮的原型有強烈關聯,用這本書的說法即是「自我認同」或「理想自我」,也就是使得內在情感得以投射至外在客觀世界的原初動力之一。
♩三多爽人♫
11 months ago
那與過去的差別在哪裡呢?近年對自戀的討論,更著重在他如何形塑自性(self)的那一面,也就是避免自戀這個詞本身隱含的價值判斷。

這麼做在理論有哪些好處呢?一來是避免產生一種誤解,認為陷入自戀情結的主體失去了社會性的功能,而這也確實是一個應當要避免的誤解。事實上也的確早有許多文獻指出,陷入自戀情結反而是內在客體運作更為強烈的狀態,因此「失去社會性功能」的說法本身就不成立,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去描述外在客觀世界無法滿足對內在客體的需求,進而衍生出各種心理現象。而這也是為何這本書形容「自戀反而是更渴望與他人產生連結」。
♩三多爽人♫
11 months ago
二來,即是避免一種病態的想像,認為克服病態自戀的方法是轉向外在世界。這種裏路,白話來說有點像覺得「如果我想克服內在害羞的『缺點』,那最好的方法就是『變得更加外向活潑』」。無論是哪種精神分析的傳統,都會指出這種理想化、理性化的處理方法只是進一步地壓抑心理需求而已。自戀既然是形成自性的一部分,那避免其病態化的方法就是去理解他和接納他,學習與之相處,與之生活。快樂就是快樂,痛苦就是痛苦,真誠地肯定情感本身而非防禦他,這就是心理治療的第一步以及核心的一步。這也是這本書舉了眾多例子想講的點。
立即下載
♩三多爽人♫
11 months ago
如何肯認自己的情緒和慾望,在無目的的空間中學習自我理解,仍然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
♩三多爽人♫
11 months ago
無目的的自我理解仍然是意識獲得自由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