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沒有追蹤詳細報導,所以只就這篇文章帶給我的想法簡單敘述。
我完全理解孟若可能不發聲或是留在丈夫身邊的原因。越讀越覺得這事件沒有經歷過類似的事不應該隨意批判,至少也要做到這篇文章的研究與理解程度。法律上可以判定罪惡,但人心的部分太難。
yozaki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也可以理解Andrea對她母親的不諒解。小時候我在公車上被陌生人撫摸騷擾時曾想向前座的母親求救,但我太害怕、話講不清楚我母親並不理解,所以並沒有理我,身旁的男人在我求救時停手,在看到前方的女人沒有回應便又繼續摸,那瞬間被遺棄、求救無門的感覺非常可怕。後來那人下了車我才鬆一口氣,我也從來沒跟我媽說這件事。
yozaki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Andrea很厲害,雖然我有類似的遭遇 (不是親人) 但是這輩子應該不會跟任何人說 (除了在這裡),但是她卻能鼓起勇氣。
但我也覺得要求所有人都能說出事實是不合理的,人心的創傷機制非常隱晦難解,那不是理智與邏輯可以解決的部分,而是更原始的一種求生方式。
看到文中提到心理學家研究了40位遭受父親或繼父侵犯的女性都對她們的母親極度不諒解,但更令人傷心的是知情的母親們 (文章沒有提及佔40人中的多少) 最後都選擇了父親,有三位曾經離開但又回到男人身邊。
就覺得譴責那些母親是多麼容易的一件事啊,但實際上我看到的是離開那些男人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除了經歷過這些事的人不可能理解。

我也曾經有碰到過,當下最無助的就是親近的人不知道該怎麼反應、或當作沒事(然而台灣上一輩的反應,就算知道了很多也是假裝沒事接著忘了就會好
#並不會好
不過好像所有關於孟若的報導都沒怎麼譴責前夫,這篇文章只簡單帶過他沒有揭穿是怕會嚴重傷害莫若,但Andrea也是他的女兒啊,而且他是主要監護人。
也因為這篇報導我才理解,嗯......那是grooming沒錯。許多事都是長大多年後才知道為什麼。
yozaki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另外則是孟若用小說處理創傷這部分,我也有點淺薄的理解。之前寫故事處理了一件自己向來很內疚的事,雖然當事人可能已經忘了反而只有我耿耿於懷,但寫完後終於比較能原諒自己,或是能把它看作過去的事。以孟若來說,這樣的作法除了藝術家處理個人經驗必有的無情,也有梳理、贖罪、逃避現實、合理化同時也批判自己行為的目的吧。
宇宙-ㅅ-🦙🦪💞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雖然yozaki可能不需要但還是衝進來抱抱

真的是到後來會發現怎麼身邊的每個女性朋友幾乎都曾經遇過這種不合理又令人氣憤與恐懼的事情

面對的過程是相當漫長的
我對這整件事情的看法,就是他女兒說的那樣
「我希望我的故事,成為我母親的故事之一;我想看見任何關於我母親的訪談、傳記或活動,都要因為我的遭遇而苦惱,都要直面我母親選擇保護加害者的事實。」
與其說女兒恨的是母親一個人,不如說她恨所有告訴她、讓她感覺到「因為妳媽媽是個偉大的文學家,所以她的私德有虧無傷大雅」的人,所以她要撕下這層臉皮,就是這麼簡單。
不是不能理解孟若人性上的弱點,她也並非完人,但很多人對她的印象破滅也起於她自己立的人設,與其說是為什麼大家不譴責生父的漠視,不如說生父與垃圾繼父都沒有作品,也沒有人設為外人所知,自然除了認為他們不負責、是罪犯以外沒有其他想法。
社會怪罪孟若的力道一定超過怪罪被那位犯罪者,犯罪者才是最可惡的。要譴責母親沒保護女兒,要女兒裝作沒事的其他家人也是應該要譴責吧。
wramcha: 我懂那種必須給這個作者加上星號註記的意思。不過輿論對於生父的態度我覺得多少有這個社會對父親角色的寬容意味在內,這個社會對母親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完美,母親的不足都被放大檢視(然後因為是名人就更加放大),父親的話就有種,哎,這的確很難,也不能怪他做不到這樣。
後來想想我在這兒說理解孟若一部分的心境是否在為自己的懦弱開脫(當然不是要替她開脫),只是對某些痛苦的一種理解,覺得有些可怕的、困難的情況下,不親身經歷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怎麼做決定。
不過我想時代在變化,這可能是Andrea有辦法說出來的原因,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敢站出來面對、指認加害者,不,如果能不要再有這些事發生就更好了。
我覺得永遠能做正確的事、永遠不去做錯誤的事的人好厲害⋯⋯
我自己是覺得母職的困境跟無法離開感情依賴去用在這個例子上,有的地方很難完全去替她辯護,比方說她接受採訪表示自己跟女兒感情都很好,激怒史金納以致於她決定控告這個垃圾繼父。
而去說指責孟若的言論多於指責生父,除了可能的對待女性更嚴苛的標準、對母職的期望過高以外,就是比方我在這邊跟你討論這件事,儘管我的內心生父的失職與孟若不相上下,不管他有何難處(比方說他和孟若的利益綑綁之類),他都是不稱職的父親,甚至我覺得讓那個垃圾80歲才被告上法庭判個2年緩刑簡直太便宜他,但在討論孟若的時候,我當然不會特別提出這些想法,而是針對認為孟若「罪不至此」的看法有所認同或反駁,這也會造成看似她受到更多批判的情況。
但這就是名人會產生的效應,更不要說事實是在官司過後,女兒連披露繼父惡行的途徑都是因為生母的關係被扼殺,去輕忽孟若在這件事裡的主動性跟影響力太不現實了。
但我比較好奇大小姐為什麼會從被害的角度共情孟若?畢竟碰到一些不好的事情以後,的確很難避免對自己是否懦弱的懷疑,感覺到會受傷是因為不夠勇敢不夠這樣那樣,畢竟我碰到個口頭騷擾都可以耿耿於懷很多年,更嚴重的騷擾乃至侵害的痛苦程度是我無法想像的。
總之在這件事情上,我自己會有種,好我去共情體諒了孟若的為難,那誰去可憐那個女兒?的感覺,就是我沒有覺得她是個十惡不赦的人,但她的確是個平庸邪惡的人。
wramcha: 我明白你的意思。我看這篇文章的態度是,他在設法回答一個許多讀者心裡的問題,「她怎麼會這麼做?!」(或是讓加拿大人崩潰的問題,看到一個留言這麼說)。在讀了之後我沒把握自己能做出什麼更正確的決定,所以逃避了吧。
嗯⋯⋯我的意思不是孟若是被害者(雖然文章有揣測她幼時也可能受害並被母親不當管教)只是覺得女人無法離開一段讓她痛苦的婚姻關係我可以理解,而且那很遺憾十分常見。覺得在這篇文章的整個爬梳之下,從她的成長背景到婚姻家庭,讓我變得很難說自己絕不會有同樣的選擇,所以我無法批判。
啊,我想到了,可能是因為我前面提到了創傷反應。雖然孟若在這事件不是受害者,但她的確遭受創傷,而那應對反應正是我從好幾個不同角度可以理解的。這樣.......
而且其實我一開始有說,我認為女兒除了要報復母親,還要報復每個在她生前維護她名聲而把事情壓下來的人,報復那些無視孟若作為卻因為作品推崇她的讀者。
搞不好讓加拿大人跟她的讀者崩潰就已經一部份達到女兒的目的了也說不定XDDDD
我的意思不是覺得大小姐把她當被害者啦,而是說我不太理解怎麼從受害的角度去體諒共情她(但看完大小姐的說明有點懂了),因為我自己就沒辦法,就算我知道可能當我遇見類似的困境時,可能並不會有比她堅強的心靈、高尚的道德,乃至正確的選擇。
emmmm如果要說具體點的話,剛剛提到生父可能基於利益而犧牲女兒去維護這個和平表像,除了是我的臆測,也可能是我面對這種事情會有的反應。
這當然是惡劣的選擇,我也很不善良,但在非關切身的情況下,我還是會希望儘量站在沒有做錯的人那一邊。
wramcha: 站在沒有做錯的人那一邊非常好,社會必須這樣,同時杜絕你所說的被害者因為階級或地位而被噤聲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