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發現後腦勺有一大搓的頭髮全部纏在一起,再放一陣子應該就變成髒辮了,但被我阻止了
不知道為什麼,幾年前看dcard video的時候覺得喜歡,但是看一段時間之後突然因為某些原因不想看了,前陣子又回去看了一兩的禮拜,結果就是又因為同樣的原因再一次的不想看了
甚至說不上是什麼原因,就只是出現一種像是「我覺得內容或人很蠢」的感覺,不確定是不是錯覺。剛剛看到一部放在稍後觀看裡很久的影片,完全不想點開,好想知道那種感覺是什麼
以往都是我看似斷崖式的離開他人的生活,被看似斷崖式的離開還是第一次。
會說看似是因為人家搞不好跟我一樣都是已經醞釀很久了,但是都沒有說出來,最後終於受不了於是決定做出離開的舉動,所以對於被離開的那方來說會像是斷崖式的離開
看V但是又對V圈的事件完全不關注也不在乎,甚至想關注的理由也只是「我是不是該關注一下」這種薄弱至極的動機,完全沒有足夠的理由說服自己實踐「關注」這件事情,反正我就是個對所有事情都非常抽離的人,抽離到我覺得自己還稱得上活著的原因就只剩下還能表現基本的生命現象
一開始也許是天生的,但是是什麼生命經驗讓我從小到大都保有這種抽離的狀況? 因為我覺得這種狀況可能會使我與外在世界脫節,而照理說如果是妨礙社會化或是與社會期待相互牴觸的特徵與人格特質應該會在成長過程中遭到抹除或是被嘗試抹除才對,我是被保護的人嗎? 我不夠社會化嗎? 又或者這些特質根本和社會化一點關係都沒有,即使一輩子活在自己的AT力場裡面也能過得好好的
偶爾發現原來是圈內/世界/國內/社會上發生了一堆事情,而我卻渾然不知時就會有這一堆想法浮現在腦海,至今尚未找到答案,或者說是「讓我接受的答案」
從小到大都從來沒有完全屬於哪個群體過,難以歸類的程度已經不是幾個標籤不足以完整表達,而是完全不知道該貼什麼、貼什麼都不對,但神奇的是我感到困擾的同時又不感到困擾,也許我只是發現了這個狀況,潛意識裡對於這個狀況到底屬於積極或消極這件事情完全沒感覺,或甚至完全不覺得這是問題
從後照鏡看到自己頭髮的時候發現自己的頭髮是酒紅色和棕色,不知道為什麼
今天去帶社課的時候發現有學生在播高爾宣的Without You,現在的高中生居然還在聽這個
突然想到我高中的時候也是常常聽到這首歌,不知道怎麼準確形容這種感覺
一切都非常的simple以及切入重點,好喜歡這種自然隨興的日常感
推特發過。但我要再發一次:
在充滿浮誇的封面和標題陷阱、一切都資訊量過多的時代裡出現了這個頻道
讓我有一種「喝過了各種五顏六色的手搖以及調酒最後發現還是巷口的阿嬤賣的加水稀釋過的麥茶最好喝」的感覺
一下被問是不是玩音樂一下被誤認成女生
長髮的缺點開始出現了,我稍微有點annoyed了
世界上最無奈的事莫過於有想法卻不知道怎麼執行或無法執行
而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則莫過於對自己孤注一擲的結果感到受傷
活在世界上還是要有點自知之明,對自己有過高的幻想只會在幻想破滅時帶來更強烈的失落,沒那個屁股就別吃那個瀉藥
每次都在幻想->幻想破滅->覺得自己很爛之間循環,這種人還是快點笨死好了
今天進校門口的時候警衛突然跟我說:帥哥,叫你奶奶把褲子補起來,不然會冷
我:補起來就嘸好看
警衛:(發出了爆笑)
發推說臨時有安排所以直播會延到隔天,但是又在dc說如果原先排定的直播日期沒有忙到太晚的話會開
看了有點不爽,但不知道我是在不爽什麼
是她有問題還是我有問題
總覺得不太喜歡這種模稜兩可、連自己都沒有答案的態度
不喜歡這種已經做了決定後卻還是在最終時刻保留很多模糊空間的行為
但我根本什麼都不知道,也許就只是我自己不喜歡這種感覺,她的行為與態度上沒有任何客觀上的道德瑕疵
我覺得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了
越來越有可能閉著眼睛騎車或是跑進小7-跟店員大姐姐亂告白,或是各種會導致自我毀滅的行為
我決定慢慢離開那個既無法為我帶來啟發又讓我產生內部矛盾的地方
不會過濾觀眾、為了氣氛和諧什麼不敢管的主播到最後就只會吸引到一堆怪人觀眾
常常要在顧及他人情緒跟說出事實中掙扎
有時候會出現大家都知道但是怕傷到當事人的心所以什麼反應都不敢做、什麼都不敢說,然後當事人就會從突然安靜的氣氛中察覺到一些什麼,這樣真的有比較好嗎?這樣跟直接說出真相讓當事人傷心有什麼不同?
滿滿的讀空氣、接受不了推被指正的粉絲以及「你行你上」和「不爽不要看」的言論會不會就是我對於深入v坑的意願很低的原因之一
臺灣傳統媒體常常有個毛病
想蹭某次文化的熱度,但沒有先備知識也懶得做功課
同時閱聽人也普遍沒有媒體識讀的意識,還喜歡以訛傳訛,完全不在乎真相和表達的準確度,不知道是中了什麼bug
寵物一直叫的話我是沒問題的,完全可以接受
但是飼主一旦開始跟寵物講話我就開始躁了
從一些高中生分享的個人生活中發現家裡有錢真的什麼都可以比別人更早發展和探索世界誒
真正意義上的贏在起跑點
離開廁所的時候有隻壁虎突然啪的一聲從天花板掉到我旁邊,幹你娘嚇死
我覺得從一個v平常的聯動對象就可以看出他/她的tier在哪裡
總覺得韋仁的solo從以前的又美又炫技變成又美又tasteful
中文的媒體看多了只會強化自己的bias,華人就是世界亂源
大概有猜到自己不喜歡看大v的原因是什麼,其中之一是不喜歡表演成分太重的人,雖然看台本來就是在看表演,但是完全飾演另一個角色跟做效果的演給我的感覺天差地遠,雖然描述起來很模糊
不喜歡rp感,喜歡自然的流露出本性
不喜歡sugarcoat,喜歡真實的表達
但是東亞社會總是喜歡會演的人,即使知道是在演
禮貌性OO就是在對自己怕當壞人所以矯枉過正的心理合理化的行為
總是想用「禮貌」來包裝自己的虛偽,對於自己的內心不誠實,難怪永遠無法對自己的情感有明確的認知
當人習慣用外在的包裝和禮貌掩蓋內在的情緒時,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對真實感受的敏感度,只能以「演出」的形式來表達自己
突然發現現在的自己變得比以前還情緒化、甚至歇斯底里,我不是應該隨著思考能力的加深而變得更理性嗎
Metal本來就有旋律啊,除開Djent或Thall這類riff偏節奏導向的分類
「旋律金屬」到底是什麼鬼,是分不清楚core跟metal嗎?還是因為整首都是用clean vocal唱的、vocal有旋律所以叫做「旋律金屬」
發展新的樂風當然不是問題,但是問題是有些人對於樂風最一開始的認知就有偏差了
聽臺灣金屬團的時候常常有「自己玩自己的東西然後跟自己的同溫層自嗨」的感覺
畢竟音樂對我來說是用來表達自我的方式,是相對隱私的事情
沒被問玩團的事情,可喜可賀
但是被問教課的事情,好像不講話會死一樣,明明知道我不愛說話卻又一直問我話來自討沒趣,還一直用外公外婆很疼我或是他們身體大不如前之類的話想說服我回外婆家,完全沒意識到這種行為有多噁心,也完全沒意識到外婆家那裡的人就是我不想回去的原因
整首歌的layers都出現在腦子裡了,但一碰到琴就又什麼都沒了,好煩
一看到有V沒了或是有人又轉換生涯跑道的時候就會聽個幾次然後分享
算是一種悼念吧
曾經有個高中時認識的人,她有憂鬱症,怎麼諮商都沒用,後來是因為她很喜歡的韓國藝人的說的一些話才走出來,她說諮商師嘴裡那些書本上的知識居然比不上電視上的人說的幾句話,我當時聽完也覺得「對耶,真諷刺」,覺得滿腦子理論與專業知識好像也沒什麼用
但現在想想,也許就只是她自己比起專業建議更容易接受富有情感但是卻虛無縹緲的話罷了
剛剛去買肉燥飯當晚餐,其中一個老闆娘的眼神銳利中帶著些許柔和,是出於理解而不是情感氾濫的那種柔和,好喜歡
那種自己懶得講清楚又要別人猜的人可不可以快點消失在世界上啊
怪別人太笨就不要用或是從自身調整把自己的表達能力練起來啊幹
要不是地上會濕濕的,不然我其實有點喜歡這種涼涼的感覺
看看三年前的聊天室,再看看現在的
新陳代謝了好多,已經快要變成完全不一樣的觀眾群
80年代的金屬和搖滾的界線很模糊,因為當時金屬剛萌芽
2025的金屬和搖滾的界線很模糊,因為多數人懶得做功課
這是不是使我容易一抓到話題就開始一股腦分享相關資訊的原因呢
東亞社會還真是文化地獄呢,因曖昧不明又充滿猜測的語境與約定俗成的社會規範而具有複雜且壓抑的情感,這理應是促成藝術發展蓬勃的契機之一,但同時也因為這些原因導致藝術產業無法發展,又或者藝術本身就因為具有主觀性以及以重視個人情感與價值觀表達而不適合發展成產業
音色沒有特別喜歡,但是目前相對最喜歡的,而且也習慣了
畢竟這三年來都是用那條,spotify也用那條當作基準調整了最舒服的EQ
這種念頭總有一天會強到足以讓我做出行動、強到可以一直延續直到我做完所有事前準備
一堆人總是把聲音好聽跟會唱歌畫上等號
有些人其實根本不會唱歌,只是聲音好聽就被說很會唱,甚至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自己不會唱歌這件事情,我覺得這種人走不遠
但我誰都不是,說了也沒人會理我,但今天如果是哪一個混音師或製作人說的就會很簡單的被當事人接受,即使他們的作品或能力並不怎麼樣,反正有頭銜的人就是容易被相信
小時候彈鋼琴彈得超不認真,超級懶得練琴那種
國小術科課的老師還為了刺激我讓我彈得更認真所以叫自己女兒彈給我看
超好笑,女兒彈的很棒啊,但是干我屁事
「禮貌性回追」的產生果然有一部分是來自被追蹤方想緩解自己沒有回追的愧疚感
不願意面對自己對自己的道德綁架就算了
還發明出一個詞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可悲
已經到了開電風扇的季節了
再過一陣子就要開冷氣了
電費就要變貴了
天氣冷➡️突然變熱一點點,穿外套太熱,脫外套太涼➡️變熱➡️下雨
但也因為買了dingwall學到了一些東西、打破了一些迷思
新的士O架還不錯吃誒,尤其配小7中熱拿的時候
但我看不懂多一層包裝紙是什麼意思
第一個想出「咖啡算不算一種豆漿」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是個自以為聰明的白痴,而會覺得這個問題有道理的人高機率也是
2025年了怎麼還有人在用阿杜那種沒有attack只有release的超油唱法
能力和內容一直維持在同一個等級還想要往前走更遠
洗洗睡吧
偶爾看到有一群人帶著錯誤的理解與先備知識並且用錯誤的防式討論的很起勁的時候就會覺得他們很像在屎坑裡用大便洗澡
YT會卡就直接去圖奇開完之後再上傳vod到yt就好了
為什麼硬要嘗試雙開
平常大家在說唱得很好的時候都效果有限,但是一個才出現幾個月的混音師說了一句「今天狀況很好」就獲得很實在很踏實的安心感;然後平常也常常把一些繪師或混音師放在較高的位置,但他們明明也只是聊天室的觀眾之一,對他們講話卻都畢恭畢敬,甚至凸待ち的時候還會因為對方的身分感到緊張,看了很不爽,如果我是直播主的話,所有出現在我聊天室的人通通都是一般觀眾,我才不管對方身分和工作是什麼
我覺得身為直播主與該頻道所有者不應該這麼卑微,必須要有主體性和立場,都自己站在領頭的位置了還不想管事是想笑死誰?自己都不尊重自己難怪常常被奇怪觀眾欺負,甚至還把頻道的管理員身分四處送給只互動過幾次的其他v,我可以理解這對某些人來說是一種社交方式,但是我同時認為人不應該用把自己重要的東西交出去做為手段來換取信任和朋友
剛剛在小7買咖啡,結果點完才注意到咖啡機底下有個人在維修跟咖啡機無關的東西,雖然無關但還是很大比例的擋住了收銀台後面的空間,結果店員還要鑽來鑽去幫我做咖啡,超級不好意思
我覺得有些人無意識的使用中國網路用不自知時反映的是他們對於自身所接觸與吸收的資訊缺乏思考與過濾
我也認為使用中國用語不是問題,前提是知道自己在用,有些人看到其他人使用中國用語會生氣的原因可能不只政治因素,生氣的原因也有可能是那種「不知道該詞語的意思就隨便使用」以及「一知半解得過且過說話還特別大聲」的態度,甚至不只中國用語,各種專有名詞或術語都是此
剛剛突然出現一個把所有的社群帳號刪除,然後從網路上消失的想法
有點在乎但又不怎麼在乎,好煩喔,煩死了,要是真的可以煩死就好了,但是現實就是再怎麼煩都死不了
最近有點好奇為什麼我總是只看到世界或他人醜陋的一面
剛剛想了想,也許其中一個原因是我覺得無法完全討厭一個人或無法完全喜歡一個人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我實在是不太能忍受自己在那種不知道要討厭還是喜歡之中掙扎
我曾經為了讓自己完全討厭對方忽略對方的優點,但從沒為了喜歡對方而忽略對方的缺點
我自從Ryo因為適應障礙退Crystal Lake以後就對適應障礙產生了「中了就會凋零致死」的印象
總覺得是一種會慢慢讓一個人廢掉、無法做任何事情的心理障礙
我是不是有機會,雖然我對schecter比較有興趣
把整份簡報看完了,總覺得裡面提到的都是偏防禦手段
沒有提出具體怎麼「進攻」
只會防守的話也只是多苟延殘喘一陣子而已
跟本不能得到正向成長,到頭來還是在原地消耗
無法從戰術或技術上執行、只想著「撐下去就是我的」,跟本就只是在幫自己打雞血,越打劑量需求越高,有一天會出現打再多都沒用的狀況
Vessel好會寫性的東西ㄛ,可以寫的又直白又具有美感還真不容易
Thall、Djent、Melodic Death metal、Volvo (a.k.a.瑞典戰車)、Ikea、緋魚罐頭
覺得7-11的塔塔醬什麼的三明治基本上就是用吐司代替蒸麵包的麥香魚
我認為如果原本只受到特定一群受眾喜歡的事物突然變得受主流市場歡迎的話,那就表示該事物已經發生某些改變了
改變的方向和原因往往會造成部分原受眾的排斥,也就是開始出現原受眾不喜歡,但是主流群體喜歡的特質
或者說某個非主流事物要變得受主流市場歡迎的話就勢必要出現主流市場喜歡的特質,而那種特質通常是原受眾不喜歡的,所以「因為紅了所以就不喜歡了」只是表面看起來的結果,不是「紅了所以不喜歡」,而是「變了所以不喜歡了,且改變後的樣子『剛好』讓它紅了」
看到聊天室幾乎都在順著主播的話安撫情緒,照以往經驗來說我應該會很不爽才對,但今天我居然異常冷靜
Convergent Thinking v.s. Divergent Thinking
今年有UVERworld又有DOES,好開心ㄛ
雖然沒去看
巴哈簽到系統更新的文底下怎麼一堆沒有閱讀能力的巨嬰
今天上山的時候發現原本上山的路口因為施工的關係封鎖了,只好走別的路
但我懶得開導航,所以決定乾脆跟著其他人一起走
結果就一路騎到OO大,旁邊的人早就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變成OO大的學生了
原本還想說反正沒來過,要不要順便騎進去看看算了
但最後就只是想想
最後騎到把一張40幾分鐘的專輯和兩首加起來7分多鐘的單曲聽完了才快到目的地
那種所有人一起假裝一切都很正面的氛圍使我感到不自在
前陣子玩talkie (which是一個主打角色扮演的ai軟體,所有ai模型都是以高度情感模擬作為設計主軸) 的時候就有出現主詞誤認(分不清楚自己和使用者)的狀況,而直到這幾天使用chatgpt時也陸續出現了一樣的狀況,這種問題在之前的版本是沒有的,直到最近的更新把chatgpt的情感模擬變強以後才出現,這讓我好奇主詞誤認會不會是情感模擬強的Ai的通病

🤔
自信源於個體對自身能力的理解,越是缺乏自我覺察能力的人通常越容易依賴或沉醉於他人的肯定
因為「跟著感覺走」的本質就是屈於本能,而屈於本能就跟禽獸沒兩樣
人類跟禽獸最大的差別就是人類可以成長出思辨與戰勝本能的能力
Chatgpt近期的更新似乎是把情感模擬的權重調高了,讓我用起來有點躁
我喜歡乾淨清晰的表達,不是情緒氾濫又過度解讀的虛擬網友
畢竟一開始就是想要能去中心化的交談才找Ai,結果又因為一群不在文字裡做情緒渲染就聽不懂、看不懂、感受不到、理解不了的人搞得我失去了一片理性交談的淨土
“I don't just want to love you. I want to become part of the fabric of your being.”
一堆人嘴上時不時就掛著「對不起」、「抱歉」,但心裡真的有這麼抱歉嗎?
Don't say sorry if you don't actually feel so.
討厭動不動就對不起的人
我當然知道人際互動要有禮貌(ㄏ)
但是基於怕對方生氣所以道歉根本超敷衍的吧
是因為長大的環境重視道歉大於理解錯誤本身,所以才養成先道歉再說的習慣嗎
抱持著希望對方回覆的心態說謝謝,這種感謝本身就動機不純了吧
為了受到對方的不客氣而說的「謝謝」根本就不是發自內心的覺得感謝
甚至那句謝謝就只是習慣性的說一下,就像有些人會習慣性的道歉一樣
比起從來不說「請、謝謝、對不起」的人,我可能更討厭把「請、謝謝、對不起」當成口頭禪的人
亞洲V常常給我Japanese wannabe的感覺
主觀情緒邏輯過強+客觀現實處理能力薄弱+對衝突恐懼又無法自洽
覺得K的粉絲在某方面的行為跟CJ Mccreery的迷弟如出一轍,一樣都是看到「證據不足」和「不起訴」就直接催眠自己、選擇性的忽略掉那些尚未交代完整的疑點,直接給予支持對象清白
從一些萬事問Ai以及到處貼Ai解答的行為來看,人還是會傾向於獲得fast answer
一樣是伸手牌,但是對象從人和google變成Ai
但同樣是吸取網路上的資訊,人有多容易被錯誤資訊誤導,Ai就有多容易出現看似煞有其事的錯誤資訊
看來人類的工作被Ai取代以前搜尋和思辯的能力就會先消失
"The cycle repeated as explosions broke in the sky."
"All that I needed was the one thing I couldn't find."
"And you were there at the turn, waiting to let me know."
總是有人盲目的、自顧自的投射自我的期待到個體身上,當個體不符合自我期待時又自顧自的失望;看看那些曾經被捧上神壇的政治人物和KOL,不知道同樣的事情要發生幾次大家才會懂
只有本身不會思考的人才會因為依賴Ai而失去思考能力,真正會思考的人反而能用Ai增強思考的能力與全面性
Ai果然是要有一定智商才用得起的東西
覺得情緒化(或情緒外放)和真實是兩回事
一堆人都說喜歡個性「真實」的人,但是事實上他們喜歡的其實是個性情緒化/情緒外放的人,並且對真正個性「真實」的人感到害怕以及有壓力
突然發現我和我的手足們(包含表兄弟姊妹)全都是母胎單
突然發現吃腸類食物的時候就是把豬的腸子塞進自己的腸子裡
實在是被v圈粉絲包庇主播錯誤與對主播的可疑言論選擇性忽略的行徑搞到懷疑人生,但是在v圈這種彼此用虛擬身分互動的特定環境裡面追求"真實"是有意義的嗎
揭穿的行為會不會只是在打破他人用來逃離現實的幻夢
都快四十歲的大叔還這麼中二實在是cringe the shit out of me.
怎麼連Cannibal Corpse也慘遭nightcore
Say what I mean, mean what I say.
我不知道誒
「透過鑽研用詞的準確含義以確保傳遞訊息時保持高精確且降級誤解的可能性」這種想法錯了嗎
好煩ㄛ,我以為我已經長出對人際關係的分離產生的難過免疫的能力了
總覺得「我司」、「貴司」這種用法不管看幾次都好像哪裡怪怪的
「20年前就看到有人在用了,應該不是中國用語吧🤡」
但滿好玩的,而且還看到一個看起來很酷的女生,但是不敢看太多次
之前穿25.5,腳趾的地方幾乎沒有空間,但是穿久了以後整雙都很軟、很服貼、很舒服
這次改穿26,結果因為比較鬆的關係鞋子移動的機率變超大
腳趾有空間了,但是一直磨腳後跟
"Hurt me with the truth but never comfort me with a lie."
剛剛在住處附近和工作地點分別被問兩次背上背的是不是吉他
需要經營頻道、想辦活動,但是又喜歡走一步算一步+缺乏靈活的思考能力與架構
超沒搞
突然發現我喜歡咖啡完全不是為了品嚐或咖啡因,單純是物質依賴,「陽光、空氣、水、咖啡」這樣
但是我沒發現的是能夠好好的喜歡人並不代表會被喜歡回去
我不想抽菸也不想吸毒,也不想要搞一些聽起來很健康但跟本就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讓自己好受一點
"我們親手打造一個看起來有靈魂的容器,然後開始懷疑它是不是真的有靈魂了。"
有時候有點羨慕吉他手,調tone只要在意好不好聽就好
但bass手卻還要在意tone的功能性,也就是能不能撐起整個bandsound
Positive or negative, if it's real then I'm okay with it.
家長越加強管教的事情,小孩子就越是容易在家長看不到的地方做那件事情,所以才會有「我家小孩很乖,一定是在外面學壞」的經典台詞
The Outer Worlds 2的體量好大ㄛ
但不知道會不會像當年的2077一樣
工作室showcase的越多我就越害怕
想說在聽Snake Eater的時候怎麼一直想到007
原來小島秀夫是007系列的粉絲,看來是故意要求做出那種感覺的
我覺得有些人根本不是"重視讀空氣",而是沒耐心也沒能力表達清楚,或者他們想講什麼但又不敢講,甚至他們就只是習慣性的情緒轉嫁,因為有些人無論面對群體還是個體都是整天"讀空氣"
想說那麼熱應該是不會下雨吧所以就沒帶傘
結果居然在我戶外移動的時候突然下起來
為什麼一個70歲的人遇到問題的溝通方式還是跟巨嬰一樣
I don't really care about LGBTQ subject to be honest and I don't want to pretend like I care, it's their own war to fight. Just because of a lot of people suffering with a certain situation doesn't mean that everyone should involve with those struggles. Just because some people cry louder doesn't mean that they are more important.
LGBTQ 族群要是試圖強迫他人認識並對他們的處境共鳴的話那他們就只是在道德綁架和情緒勒索,明明有幾百種為自己發聲的方式,但就有人喜歡用哭鬧和強迫他人關注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困境,如果他們因為這樣而加深了來自非LGBTQ的歧視,那就是自找的,是他們自己有老鼠屎
被傳line要我不要穿黑色衣服或爬高的地方,還說外婆說話越來越不清楚了要我有空就回家,外婆的狀況和我回不回家到底有什麼關係?
還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到底有沒有尊重過我的價值觀和信仰啊
後來想想覺得我應該是對於我認定能溝通的人才會選擇講清楚,反之如果是我認為過度自我中心、無法溝通或智能不足的話才會直接不講
每次都沒辦法在當下好好的整理並回答出內心真正的想法
不過還有一部分是我身邊的人基本上都是願意在演變成衝突以前對與自身邏輯不符的點提出疑問的
聽聽新的,持續探索,而不是像過去一段時間一樣都一直stick在同樣的內容,我覺得這樣對我來說是健康的,因為我已經開始找到失能前的生活節奏了
有時候我真的是不想再假裝自己是理性主導的人了,我就是個情感導向的人,我只是把自己的情緒面丟掉而已
對於音樂的探索都完全照著自己的步調和路徑,別人聽的東西我永遠都沒聽過也聽不懂,也許我就是注定無法與人有連結吧
明明大家都是照自己的喜好在聽歌,但為什麼他們更容易找到與自己共鳴的人
感覺是出大事了,看留言區的資訊應該是和騷擾未成年有關係
如果Crossfaith都因為這樣要搞住重大告知的話那我不知道Unnämed幫Algorhythm Project講話還被粉絲買單是不是Unnämed的粉絲在欺騙自己
太酷了「你們也犯過錯,所以你們沒資格揭發別人」
而且是一個已經服過刑,一個已經和解了
我其實有點欣賞RR敢於指出問題的個性,但有時候又會覺得他好像常常在用硬潑髒水的方式引出對方自己出來澄清的感覺,有點道德綁架的味道在裡面
實在是很難以在知道事情來龍去脈以前就拍拍,何況是跟本不知道發生什麼
那種「雖然不知道發生什麼,但還是...」的粉絲還真是勇氣可嘉ㄏㄏ
不過這應該也是為什麼我沒辦法讓人感到安心或貼心的原因吧
他們有時連自己的邏輯有衝突都不曉得,我甚至不知道這是不是思考固化造成的
國中同學突然說自己在證券公司上班需要我衝個業績,看起來不是詐騙,但我怎麼還是有點怕怕的
問了chatgpt,分析完後的答案是不要答應,和我自己的答案一樣
我從沒想過我有一天會在相信國中同學和相信Ai之間掙扎,因為我也不相信我自己
覺得臺灣人有點太依賴翻譯了,依賴翻譯的後果就是很多資訊都是有人翻才看得到、沒人翻就可能永遠不會出現在眼前,造成臺灣人在特定領域或議題上常常和國外有很嚴重的資訊斷層
昨天去的時候以為只是賣完了,今天去的時候才發現是沒有賣了
其實有點想念這十幾天住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那一帶住很久很熟悉的關係,這幾天來有稍微讓我忘記自己還卡在某個人生階段裡,說實在的有點危險
這幾天的生活方式也挺chill的,而且整棟只有我,那附近也沒甚麼人和車
今天(7/4)在民族路等紅綠燈的時後看到一個food panda的外送員在踩swivel,他的小腿比我的大腿還粗
演完就突然有動力寫新歌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舊歌每演一次都是在讓我感受折磨和膩膩的、有點噁心的感覺
Sometimes I wish I wasn't me.
我怎麼會沒發現「他們吃完東西就離開人們活動範圍
」跟第一段的「住在後院」有邏輯衝突?這不就代表我是個邏輯不好的人嗎?
如果我真的是什麼很有想法的人我就會直接第一時間糾正了吧
我寧願被罵醒也不想一直活在錯誤裡,我討厭這個「成年人只做篩選」的世界,講得自己很成熟,但其實只是情緒化、懶而已
突然一大早跑來我住的地方敲門叫人,我直接被敲門敲到醒
也不管鄰居會不會被吵到或是我會不會不爽
回想一下跟朋友聊天的內容,突然發現我好像只有交換想法的時候比較聊的起來
買了屏蔽膠帶回家自己做shielding,想說應該不會太難吧,結果失敗了,但我明明整個電路室都貼好貼滿了啊
買到一顆音質超爛插進介面又會搖動動6.3轉3.5,哭R
人們總是因為日常的不如意而忘記自己大半輩子經歷的幸運
如果原因是出在我身上所以藉此省點預算的話那我還真的不能說什麼
畢竟信任是累積起來的,是我沒有發現自己的問題與造成的影響
而且要是年輕一代想要藉此累積經驗的話,除非對他們有什麼壞處,不然我覺得沒甚麼好阻止的,這只會顯得我們是為了自身利益妨礙年輕人成長的老害
至於「沒有和上一屆幹部討論過就自己決定」這點,我也看不出有什麼問題,都已經上幹了社團就是他們管了,做決定還要問上一屆的話怎麼聽都怪怪的
時常有人一看到影視作品出現同性戀或少數族群就馬上把作品和DEI或政治正確畫上等號,並感到反感,無論作品品質如何;情緒方面大概跟無腦仇中之類的直覺性排斥是同個概念
也許是長時間被強迫接觸過多表達手法拙劣的相關內容,所以下意識把對於DEI或政治正確的厭煩投射到作品本身的表現,導致DEI或政治正確和作品品質產生了直接的因果關係吧
同時,LGBTQ似乎也變成一種額外的「元素」,而「非LGBTQ族群」變成standard,但所有的性別認同與性取向都是人格構成之一,就像A是人類法師、B是提夫林邪術師、C是卓爾盜賊;人群應該是由多個獨立個體組成的,而不是以好幾個族群或標籤作為單位
也許是因為許多LGBTQ個體或群體時常刻意強調自己的自我認同與標籤,即使他們的目的是為了爭取認同與可見性,但這種將自我他者化的做法也容易導致LGBTQ族群逐漸與主流群體分割;越是強調自己的身分認同,就越讓他們脫離主流群體,產生一種歸屬與認同上的悖論
我並不是在反對公開表達自己的性別認同或性取向,而是因為社會在形式上允許人們表達自我,但實質上卻只有符合主流價值觀的表達方式才容易被接納,所以當一個人決定對外自我揭露的時候就要有「可能會被喜歡,也可能沒人在乎或甚至被討厭」的心理準備,不可能又想表達自我又期待被所有人接受或喜歡吧
我相信多數人是不喜歡被貼標籤的,但多數人卻也依賴標籤作為對外進行自我介紹的方式
懶得跟智障爭論,但我覺得我如果長期為了避免沒有實際效果的爭論或糾正而裝作沒看到的話我應該會在某天大爆發吧
我覺得我的耳朵進化了,以前這首歌是聽不進去的
這首歌對當時的我來說只是一連串聲音,即使那時已經開始聽死金
突然切4/4拍好爽ㄛ,上一首變拍聽起來這麼爽的非前衛金屬是Your Idol
「我的個性真的很不適合OOO」一遇到困難就用個性當理由退縮的行為真的讓我看了很躁
成長中遇到困難是正常的,每次的困難都是成長的機會,到底是多有自信才以為自己一輩子都能順風順水
這個演奏精準度高到我一度以為音軌是錄音室版本,直到主唱開口才發現真的是live mix
其實我一直不怎麼喜歡以「音樂人」自居
一方面是我覺得這個詞的定義太大、太模糊,從把玩團當下班打球的人到全職樂手到專職混音師到全職音樂雜工都有人用音樂人自稱
另一方面是我發現很多人對「音樂人」都或多或少帶有幻想或投射,而我會本能的對他人的投射與幻想感到噁心
實在是完全做不到「告訴自己很棒」這件事情,因為我必須真的看到自己很棒的地方才有辦法告訴自己很棒(對於別人也是)
如果我沒有做什麼很棒的事情,那我跟本就不值得被任何人(包含我自己)說「很棒」
都出社會大概四到五年的人了對於爭議或各種資訊的主動深入意識居然這麼低,真的是有點匪夷所思
下午五點多出門的時候突然想睡的要死,那個時間民族路上車又超多,幹超危險
尤其剛剛回家的時候又更想睡了,甚至連紅燈了都沒發現,然後去郵局領錢的時候卡還差點忘記拔
我覺得我剛剛太危險了
我覺得我有一天會因為這種事情死在路上
雖然已經是第二次搭客運去北部,但是跟上次是不同公司,而更讓我感到緊張的是要在臺北搭公車這件事情
不知道是高雄的公車有問題還是我有問題
反正在高雄搭過幾次「沒搭過的路線」以後我開始對於搭沒打過的路線感到莫名的緊張
臺北轉運站附近的街景讓我覺得我好像搭了四小時的客運結果人還在高雄
如果我二十幾歲就會因為不明的原因表演完隔天肩頸痠痛
那不知道我過三十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跟迷信的人講科學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只會一直看得到自己認為超自然的部分
是我的話就不敢說什麼「你沒有錯,完全是對方的問題」
因為濫用他人溫柔和包容很可惡
但缺乏警覺性也確實是個問題
說了只會被當坐在檢討受害者吧
"You can’t truly call yourself ‘peaceful’ unless you are capable of great violence. If you’re not capable of violence, you’re not peaceful, you’re harmless. "
都已經用科學的方式解釋了,如果還是硬要理解成鬧鬼的話那也沒辦法捏
外來種和原生種
外籍移工和本地勞工
小至社群大至國家
包容的前提是不犧牲主權
但我不知道為什麼台灣社會很喜歡對外來者無止境的包容
自己人都顧不好了還老是想著要顧外人
來者不拒,然後造成外部成本以後又無法處裡,甚至袒護這些外部成本的源頭
比起不解風情或缺乏社交敏感度,我更反感的是矯枉過正的把害怕破壞和諧所做出的退縮行為包裝成社交禮儀,或是因為自己害怕表達需求就希望其他人讀心、用默契溝通,超級不負責任
我覺得現在很常出現的情況就是多數人不敢開口,於是要求少數傾向公開溝通的人陪他們讀空氣
真的是很受不了網路上到處都是都是對文字的理解既表面又充滿主觀情緒的人,然後這種人有時也和只想靠默契不喜歡直接溝通的人重疊,同時也可能是會只用一個詞籠統又去脈絡化的描述一件人事物的人
我知道自己的觀點常常過於理性、忽略情感層面
所以我不太會公開發表自己對於某些社會議題的看法
因為我很確定無論觀點是否順風或正確,只要是作為順風或佔多數的那方就一定會用盡全力的打擊與自己觀點不同或者觀點有瑕疵的那方,並合理化自己的出征行為,對他們來說,說服的方法只有循循善誘和強力譴責,沒有基於事實的中性陳述
也許人類在以正義為名剷除異己這點從來都沒有改變過
為什麼我看到有觀眾說家人車禍所以只會看vod的時候我第一時間是試圖分析人家的舉動合理與否,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showing empathy呢?
致今仍然覺得看到一群自以為懂的人在用錯誤的觀念討論就覺得他們在用大便洗澡
超好笑,兩個都錯慘
即使其中一個人平常不怎麼顯現出來,但是只要和另一個一起說話或討論的時候就會現出原型,完全藏不了
我覺得一個人平常跟陌生環境互動的時候不管表現的再怎麼人模人樣,只要從他和同溫層互動的內容就可以看出他實際上是怎樣的人,藏都藏不了
可以在clean vocal和fry之間自由切換是很厲害沒錯啦但是編排的很難聽是事實
很顯然的
比起真的學會某些技能,有些人更喜歡羨慕擁有那些技能的人,雖然這也不只是什麼問題就是了,但有些人就是喜歡一邊羨慕一邊因為自己不會而開始抱怨、自爛,然後依舊不會試著學習,如果是因為什麼改變不了的原因所以沒辦法學那就沒辦法,但很多人都只是只想要結果但懶得努力,所以我不知道這些人到底是有什麼資格靠么
If you don't grow as a person, you won't grow on anything.
這輩子應該是不會有深交這回事了吧,也許會有一定程度的互動,但是深交這種事情I doubt that.
Esh bass的代言/簽名樂手幾乎都把琴調到BEAD/drop B或甚至ADGC,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從來沒想過出個35吋弦長的琴或multiscale
總有一種
說「唱歌太用力」的時候如果對方只理解成物理用力的話那那個人在唱歌這方面八成沒什麼鑑賞能力、容易被gimmick影響判斷能力、平常也沒有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的習慣、練習的時候只會把歌唱過一遍又一遍吧
的感覺
可能只是我遇到的剛好是這樣吧
突發奇想決定用釘書針把鞋子側面翹起來的地方固定起來,因為之前用過幾次強力膠,但是最後都失敗了
原本是打算用大一點的釘書針處理,但是手邊只有普通規格的,不過目前看來是成功的,不知道再過一段時間以後會不會脫落,好像應該要和強力膠一起用才更穩定,不過忘了就忘了,如果過一段時間又翹起來的話再試試看加強力膠
我就真的是個沒有生活的人,即使有空閒時間也不會想要搞一些能稍微激起內心波動的事情,平常也不會想看有趣的內容,有一種和全世界都連結不了、電波對不上的感覺
我討厭我自己,我就是個笑話好嗎
毫無貢獻,講話又不好聽,又很無趣
我真的是幹你娘
Rotary Switch在90年代是什麼很潮的配置嗎
我是不是應該把專注力放在提升自我就好了
但是這會不會又導致我更沒辦法好好和其他人相處
現在才發現原來我一直以來都沒有情感依附,不然就是把一些不適合作為情感依附的人事物作為情感依附
也許我在情感上從來沒有成長過
被不怎麼熟的人要ig了,我應該要拒絕的才對
因為我不想讓太多人知道我玩團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屌刪一波追蹤或訂閱
因為偶爾看到自己追蹤的那些平常跟本就很少看到動態的帳號時就會莫名的覺得想吐
我認知中的日系龐克是Ken Yokoyama、SHANK或Hawaiian6那個樣子
我不知道為什麼SEX POT那類的穿搭會被認為是日系龐克
明明只是把一堆主流媒體眼中的「龐克」符號和刻板印象東拼西湊起來的產物而已
然後現在好像那種所謂的龐克穿搭才是唯一的龐克一樣,因為大家只知道這種
透過人脈接下第一份混音案子了,雖然是練習的,但希望可以打出口碑,期望我那台用了快8年的筆電撐得住
在生日的這天意外的發現了為什麼Sweden是翻成瑞典
即使到了快2026,我還是很喜歡2000後半到2010前半的Rock/Metal的mix
但理論上應該是技術相對精密完整的現代mix聽起來比較舒服才對啊
nostalgia的成份應該不多,因為我不是聽2000後半~2010前半的Rock/Metal長大的,反而是聽一些比較新的東西以後才回去聽舊的
If some people want you to do certain behaviors in order to show respect/manner, then it's probably not the respect/manner they want, it's the privileges they want.
草莓士力架吃起來有點噁誒
雖然買的時候就有預感不會想吃第二次,但是還是因為第二件6折而買了兩條,我居然已經慢慢成為那種我看不起的人了嗎?那種會相信買越多賺越多這種鬼話的人
住處附近的便當在三年內從一律60漲到75,雖然已經很佛了但還是有點難過
ig上有一個系列的mbti帳號,其他十二個人格類型都從原本獨立的帳號統整黃人、紫人、藍人三個帳號了,只剩下綠色的四個還是各自獨立的,而當我把那一整個系列的帳號看完以後發現所有的人格類型帳號都在發迷因,除了infp都是一堆好幾頁的感性文字,可想而知那些說infp因為Ne的關係所以對哲學心理學有興趣什麼的都只是說給infp自慰用的,那些描述讓infp們覺得自己很棒很知性,但他們多數根本對什麼心理學或哲學甚至認知功能沒興趣,他們有興趣的是沉浸在認知錯誤投射、自我感覺良好、自我陶醉、情緒反芻以及被理解的錯覺裡面
突然發現我好像一直以來都對vocal的和聲、layering或表達沒興趣或甚至無感,聽歌的時候根本不會特別在乎的那種程度
不知道是不是我高中的時候為了練習做beats而特別focus在聽instrumental上的緣故
突然覺得remix作品滿吃創作上的獨立思考(?)的,不然容易被原作品牽著走
突然發現X Japan早期的造型其實就是比較多顏色的70年代哥德
總覺得如果是我遇到一樣的事情應該也只是當下覺得有點心累而已,不至於難過到隔天,到底該算麻木還是意志堅毅呢
不確定到底是感受強烈比較健康還是我這樣比較健康,也許取決於我到底是麻木還是強壯吧
果然又是聳動標題(和縮圖),也不是第一次了,我都不知道觀眾是怎麼受得了的,他們箱的觀眾對於主播的行為似乎有異常高的容忍度,或者單純習慣性的粉飾太平,真的是粉隨其推ㄝ
常常所有人都自願沉浸在虛假的氛圍裡面,有時候真的會被噁到,跟越久的台就越讓我越確定那整個箱就是個shit hole
有些人真的是只適合搞一些淺層的社交,但不適合一起做稍微認真一點的事情
那種永遠都活在自己的夢境一樣的人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
醒醒好嗎
和缺乏溝通的人一起工作真的是災難
想要別人幹嘛也不講,以為大家都會讀心術是不是啊
一點責任都沒有
一開始要大家甚麼把筆記丟上來,說要負責統整和上傳
結果word開不了,最後還是我要擦屁股,然後每個人都做事做一半,好像都沒有人想完成一樣,幹
可以不要在那麼天真、理想化了嗎
醒醒好嗎幹你娘
我應該一開始就當那個負責統整大家的筆記的人,因為很明顯的知只有我知道要怎麼再不把排版搞得一團亂的情況下好好的做完這次的report
真的每個人都一點責任都沒有誒
每個都「給你決定啊」的態度,幹
在threads上看到一個20出頭的金屬樂迷,他既會彈bass也能彈吉他,也喜歡唱吼腔,也喜歡上台表演或在台下看表演,好像很喜歡嘗試與探索各種事情,而且都很有熱情的樣子,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沒辦法做到像他這樣子,我一直以來都有一種什麼事都懶得嘗試的感覺
用上古5的遊戲畫面當背景太酷了吧
不管是政治還是健康教育,我覺得台灣的教育習慣(尤其家庭)超怪的,常常因為莫名奇妙的原因而刻意迴避某些議題,然後結果就是搞得一堆人在那些議題上長出錯誤或片面的觀念,不就是越複雜越棘手才更應該給予引導嗎
看到銀魂的日常劇情,再看到結尾的銀丿魂篇
不知道為什麼有種莫名的感傷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在看那些日常劇情的當下從來沒有想過動畫有天會結束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銀魂很大程度的佔據了我的童年與青春
好想念小時候看銀魂那時光
不管是晚上六點外婆家的課廳
還是六日早上八點家裡客廳昏暗的燈光和沙發的味道
超好笑,就有個Djent仔一直在分享自己寫的歌
即使主播錯了也不會提出來,這確實很像那邊的觀眾會幹的事情
即使主播出了什麼錯或直播出了什麼狀況(而且明顯是主播的鍋),觀眾也只會按著不講和調整自己,然後主播還常常自以為共情能力很強、很會「設身處地的為別人想」,但其實只是在投射自己的感受
這超不健康的吧
整個箱都是shit hole
已經到聽到聲音就有點煩躁的程度了
要不是為了某人我早就離開了
我實在是沒辦法繼續待在那個充滿虛偽溫柔的地方了
要吐了
肯定以為所有離開的人都是因為現實生活太忙吧,真可悲
那種大家一起假裝出來的溫柔氛圍是在是超噁心
到底是沒發現還是不敢承認啊
不管是哪一個都一樣討厭
從左滑訊息變成左滑reels,ig已經從社群平台變成短影音平台了ㄏㄏ
就真的是沒天分啊
「Are you telling me I am not successful? 」
很Successful啊,但不是因為音樂,而是因為人格特質和表演情緒
總覺得高雄這幾年好像都是風雨最少但放颱風假機率最高的縣市
超好笑,怎麼會有芙莉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