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仟一二三
10 months ago
開樓記錄一下想買的書
1.吳彥儒:《六師之任》
這本是明代北京城防禦跟一些軍事相關的研究。
latest #22
陸仟一二三
10 months ago
2.王學倫:《清代司法實務中的錯誤》
這本是透過實際判例來講當時的官員在情與法之間的權衡。
陸仟一二三
10 months ago
3.巫仁恕、吳景傑:《日常犯罪與清代社會》
這本以多元角度分析清代的竊案。
陸仟一二三
10 months ago
4.黃一農:《清代避諱研究》
這本透過資料庫的運用,以大量的文獻分析來研究清代的避諱學,並考證出康熙年間避「胤」字其實是在避皇太子,不是雍正。
立即下載
陸仟一二三
10 months ago
5.林柏安:《清乾隆年間甘肅的蠹捐與冒賑》
這本在講邊疆大吏的貪污手段,雖然是清代但也值得研究一下
陸仟一二三
10 months ago
6.葉叡宸:地因人重,即景見心──清代地方園林志的典範追尋與文本重構
本書以清代地方園林專志為研究對象,以文學活動的書寫實踐為觀看窗口,探討園林文本當中典範人物形象的構建過程,思索園林空間記憶如何和地方社會產生聯繫與鏈結。
陸仟一二三
10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3AgT9kRuVcJdV9NTIqu7Vg.png
陸仟一二三
10 months ago
3號已購買,然後還有另一本書!2本900簡直是太划ㄌ
陸仟一二三
9 months ago
7.陳維昭:考官·命題·文風:明代鄉會試四書文命題研究
他這個怎麼跟侯師的研究有夠像。
陸仟一二三
8 months ago
8.岸本美緒:明清交替與江南社會:十七世紀中國的秩序問題
書中以由下而上的視角,生動刻畫江南社會的動態、資訊傳播下的民眾集體行動,以及政權交替時期江南地域的官、紳、民的關係,探討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之中,地方社會的能量如何從危機轉向秩序的重建。
陸仟一二三
2 months ago
9.梁志平:清代學額研究(全二冊)
對清代學額相關問題的系統性研究,在綜合利用多種史料的基礎上,詳細考訂了清代全國各地府州縣學、專設學額數量的變遷,總結歸納了清代學額制度運作的規律與特點
陸仟一二三
2 months ago
10.[美] 費正清 / 鄧嗣禹:政通四海: 清代公文、驛遞和朝貢體系

本書有三個主題:“清朝的公文傳遞”、“清朝檔案的類型和用途”、“清朝的朝貢制度”。該著作是美國漢學界系統研究清朝行政制度的早期經典著作之一,具有開創性意義,系統地研究了清代行政體制內的各項制度,存留檔案的類別與用途,以及清代公文通過驛站傳遞和清末郵傳系統的演變。與此同時,費正清在書中對明清“朝貢體制”有詳盡的論述,更為早期海外漢學界利用《籌辦夷務始末》進行中外關係史研究奠定了基礎。
陸仟一二三
2 months ago
11.毛亦可:地方公議:16-18世紀中國紳士耆老的政治參與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長期存在著官員向地方耆老諮問利弊、聽取民意的政治傳統。及至16世紀中葉,該政治傳統發展為以紳士耆老共同集會議事、向官府遞交“合邑公呈”為特徵的地方公議。本書系統研究了16—18世紀紳士耆老地方公議的歷史演進、運作程式、運用範圍等問題,揭示出明清官府與地方社會如何通過地方公議機制進行溝通、妥協,進而把社會意願納入政府決策程式之中。本書的研究增進了對傳統中國國家—社會關係的認識,特別是推進了對“自下而上的軌道”更加深入細緻的理解。
陸仟一二三
2 months ago
12.周乾:故宮生活志
本書以故宮為敘述主體,採用史料及現場調查相結合的方法,以起居、飲食、行樂、節俗為線,結合300餘幅故宮實地建築攝影和珍貴文物、歷史檔案圖片,解讀明清宮廷生活的種種細節,描繪恢弘神秘的紫禁城畫卷,全方位還原真實的明清宮廷生活。
陸仟一二三
2 months ago
13.關文斌:亦官亦商:明清時期天津的鹽商與社會
本書是一部講述天津鹽商群體與城市發展的社會史著作,通過鹽商的視角,揭示了明清國家、社會與經濟的複雜互動。全書以鹽商為核心,立體剖析其在經濟發展、家族治理、社會文化網路構建中“亦官亦商”的矛盾性:一方面努力經營社會網路,向朝廷捐輸,與士人交遊,通過聯姻等方式與其他家族互通有無;另一方面服務桑梓,用心于地方慈善事業,積極參與地方自治、教育改革等事業。
陸仟一二三
2 months ago
14.王燕:紓困抑或危局: 晚清雜稅雜捐研究
本書以雜稅雜捐為視角,對晚清的財政狀況進行專題研究。為寫作本書,作者遍考相關史料,並查閱了大量未刊檔案。
全書從宏觀到微觀,對晚清雜稅雜捐的整體徵收情況做了細緻梳理;同時對雜稅雜捐與清末新政、財政變革、民眾生計等問題的關係加以探討,基礎扎實,立論公允。
陸仟一二三
2 months ago
15.薛泉:明代郎署官與文學權力
以明代郎署官員與文學權力之關係切入,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目前研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以布迪厄場域理論為指導,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主要從文化的合法性、策略實施、文學經典、出版傳播等層面,結合主流學術轉向、翰林情結、郎署文學傳統等因素,深入揭示明代郎署官與文學權力之關係及其意蘊,系統考察明代文學發展演變的軌跡及其動力,以豐富明代文學研究的內涵。以期能為古代文學研究提供一種相對較新的理論支撐與研究視角。
陸仟一二三
2 months ago
16.法律出版社:《刑案匯覽三編》所見之清代“傷”罪研究
基於學術界對傳統「傷」罪的獨立性研究欠缺、司法實證研究不充分和體系化縱深研究不足等現狀,本書立足於各項立法與司法至為成熟且定型化的清代,以《刑案匯覽三編》所載316宗「傷」罪案為研究素材,系統性闡釋「故傷」「鬥毆傷」「戲傷」「誤傷」「過失傷」「盜傷」等六類「傷」罪的層級體系、成罪條件、法律運行及其所投射的法文化思想、司法裁判規則等,力爭重塑清代「殺「傷」之罪,並從其審判實踐中獲取有益本土資源。
陸仟一二三
2 months ago
17.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與社會
本書是一部全方位探索清代婚姻關系的史學力作。書中對清代婚姻中的地域圈、社會圈、童養媳、入贅婚、寡婦再嫁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時,作者借助跨學科視角,綜合利用方志、契約文書、族譜、文人筆記等文獻,以大量鮮活案例,對男子入贅、婚嫁彩禮、貧困離婚、賤民婚姻禁忌等情況進行了翔實的描述,還原清代婚姻生活的真實面貌,重塑我們對傳統倫理與日常生活關系的理解。透過清代的婚姻關系,全書揭示了清代法律、倫理道德、現實生活與人情交織共融、錯綜復雜的社會面向,為了解中國傳統婚姻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陸仟一二三
2 months ago
18.鄧洪波:明代書院講會研究
書院是中國士人圍繞著書,開展包括藏書、讀書、教書、講書、修書、著書、刻書等各種活動,進行文化積累、研究、創造與傳播的文化教育組織。在其千餘年的發展目前,明代有著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全國各地皆有書院,且總量在2000所以上,超過此前唐宋以來歷代書院的總和,可謂靠前地繁榮。明代書院因與王守仁、湛若水之學說的結合而大盛,王門後學乘學術與書院一體輝煌之勢,結成諸多學派,不僅涉足地方文化建設,在民間規範百姓,移風易俗,使書院具有了平民化特色,而且以同志相尚,品評人物,諷議朝政,使書院又具有了社團化、政治性傾向。
陸仟一二三
2 months ago
19.張升:明清士大夫的“書籍之交”
所謂書籍之交,是指民間非商業性的書籍往還,包括贈送、借閱、臨時展示等。明清時期是傳統社會中私家刻書(“壽之梨棗”)、圖書流通的繁盛時期,因而士夫夫書籍之交最為普遍。書籍之交的最主要形式是以書為禮,而賃板印刷則為我們展示了書籍之交的另一個面向。當然,贈書是禮物交換的一種形式,因此,不合理的索贈也會招來“傷廉傷惠”之喻。以《流通古書約》為代表的圖書交流協議,則體現了更為先進、開放的圖書流通理念。至於中朝、中日士人的圖書交流,則讓我們有機會從東亞漢文化圈這樣一個更大的範圍來探討“書籍之交”現象。總之,書籍之交給我們展示了明清民間社會圖書交流的豐富內涵。
陸仟一二三
2 months ago
20.陳時龍:明清時代六諭詮釋史
明太祖朱元璋發佈《教民榜文》,明確以“孝敬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六句話來教化百姓,後世稱聖訓、六諭。在明初,一時搖鐸口唱,坊鄉皆然。然而,隨著明初所設定的基層秩序的衰微,明代士大夫開始重拾宋元以來鄉約的基層教化組織形式,結合六諭,開啟了十六、十七世紀以六諭為宣講核心的新型鄉約體系。明清士大夫配合鄉約、族規、家訓,對六諭進行詮釋,產生了眾多文本。從最早的成化年間王恕的《聖訓解》,到晚清的《宣講拾遺》,存世文本近百種。本書梳理了六諭詮釋史及文本流變,對存世文本進行匯輯,有利於探視明清兩代基層教化之細微處。
陸仟一二三
1 months ago
近代中國的鄉誼與政治/唐仕春 著
定價:520元
【本書簡介】
本書連接同鄉關係的鄉誼與政治加以聯繫,重點考察了明清以來鄉誼流動與政治運作之互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