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採買備課漢
想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筆記-生肉】
「大樂與天地同和,……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禮記‧樂記》)
latest #8
禮記: 樂記: 32
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
樂論篇第二十
夫民有好惡之情,而無喜怒之應則亂;先王惡其亂也,故修其行,正其樂,而天下順焉。 故齊衰(ㄗ ㄘㄨㄟ;一種喪服,以粗麻布製成, 因其縫齊,故稱齊衰)之服,哭泣之聲,使人之心悲。 帶甲嬰(戴)冑(ㄓㄡˋ;頭 盔), 歌於行伍,使人之心傷;姚冶(|ㄠˊ |ㄝˇ;美艷)之容,鄭衛之 音(春秋時代鄭國與衛國的靡靡之音), 使人之心淫;紳端(紳,古代貴族束於腰間的帶子;端,周代黑色的禮服)章 甫(一種古代的禮冠),舞《韶》(韶樂)歌 《武》(武曲), 使人之心莊。故君子耳不聽淫聲,目不視邪色,口不出惡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呂氏春秋‧慎行》: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劍者之所患,患劍之似吳干者;賢主之所患,患人之博聞辯言而似通者。亡國之主似智,亡國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聖人之所加慮也。故墨子見歧道而哭之。
屈原對「余情」的敘述是「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苟」是條件句(含推論句與假設句)的用詞,根據劉承慧的研究,先秦「苟」、「若」、「使」真正的功能不在注記條件關係,而在注記條件關係中的言說主觀性。
其中「苟」注記言說者祈願實現的條件或絕對條件,「若」注記相對或不確定條件,言說者可藉此將自身抽離言說情境。
「苟……」的句子比「若……」表達更強烈的意願。
陳世驤認為「以字的音樂做組織和內心自白做意旨是抒情詩的兩大要素」。高友工主張抒情經驗的架構集中在「抒情自我」與「抒情瞬間」兩個座標上。
陳世驤撰,楊銘塗譯:〈中國的抒情傳統〉,頁32。
高友工:〈中國文化史中的抒情傳統〉,《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頁108。
張淑香曾在分析〈離騷〉的篇章所說:「抒情詩是主觀(subjective)的自我表達(self-expression),是以第一人稱發聲,標記著詩人的自我意識與主體性。……抒情詩所表達的內在經驗,正是個人主觀的心境與人格的顯現。」張淑香:〈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