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恩*新的開始🏁
10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昨晚又聽起了Mogwai的《Mogwai Young Team》,在聽到《Yes! I Am a Long Way from Home》時,我有一種懷念的感覺,讓我想起大學時第一次接觸後搖滾的情景。那時,室友給了我三張專輯,分別是toe的《For Long Tomorrow》、The Workhouse的《The End of the Pier》和阿飛西雅的《失語的鱷魚社會》,那是我第一次聽後搖滾。當時,我更多的是以一種純音樂的角度來欣賞這些作品。Mogwai Young Team#後搖
現在回想起來,這三張專輯,尤其是《For Long Tomorrow》,擁有比較顯著的旋律性,這與聽《Mogwai Young Team》所帶來的體驗完全不同。欣賞toe的方式其實更接近流行音樂,你可以從中獲得較為直觀的音樂快感,而Mogwai完全不是這樣。聽Mogwai時,你必續把自己泡到裡面去,你不一定要專心在每個音符上,但你必須沈浸在裡面。
玖恩*新的開始🏁
10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在《Mogwai Young Team》的《With Portfolio》 的後半段中,是一段持續一分半的「左右聲道來回甩動的風聲與警報聲」,這種手法讓我感到頭暈(物理)。聽到這裡,我突然意識到,後搖滾和錄像藝術其實有著某種相似性。後搖滾並非單純的音樂,而是一種體驗,它沒有歌詞,有些作品甚至沒有明顯的旋律,而是將焦點放在音樂本身的衝擊感上。就像錄像藝術一樣,你不一定能理解所有的內容(其實絕大多數的內容都無法理解),但這並不影響你對它的體驗。
這種藝術形式,讓影像或音樂直接衝擊感官,除了表達作者試圖傳達的東西外,它或許會激發某種情感或回憶,並讓人感到不安、迷惘,或被某種無法言喻的情感所觸動。我認為這類藝術形式更多的是引發我們對自身想法的共鳴,而不是對歌詞或台詞的共鳴,那種產生共鳴是的元素是源於自身內部的,而不是源於一種外部的框架(如歌詞或台詞)。
立即下載
玖恩*新的開始🏁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我覺得不管是後搖或是錄像藝術,面對這類藝術形式時人多少會感到不安。表面上,我們似乎是因為害怕自己會因為覺得無聊,從而顯得淺薄。但我覺得根本的原因,是因為這些藝術形式缺乏明確的框架,所以它某種程度上迫使我們直面自己。也許我們會因為無法從中感受到任何東西,而懷疑自己是否是無趣、缺乏涵養的人,並因此感到窘迫,但我覺得,與其說是不懂藝術,更多的是無法放手讓自己產生感想,但直面自己是始終是困難的,我們總是不清楚自己在想什麼,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在逃避面對自己真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