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十月馬拉松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文學講座
《台灣漫遊錄》講座
https://images.plurk.com/430EKsQD0G8tnQfZOdOADH.jpg https://images.plurk.com/5hJpYSTZYtCn3t6bXme55l.jpg
從1點開始蓋樓層的紀錄/心得樓
今天一定要寫完不然就不會寫了!
社畜要睡覺了明天繼續寫
latest #37
Alice🏃‍♀️十月馬拉松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看了一下讀書會的紀錄
我從去年11/17開始閱讀台灣漫遊錄
平均一到兩個禮拜閱讀一章
到上週末的時候才看完第六章〈冬瓜茶〉(剛好一半)
然後昨天一口氣飆完了後半截XD
前面閱讀的這麼拖讓我深感現在自己的閱讀習慣完全被手機重塑了
超不習慣閱讀實體書對手臂和頸椎的負擔
如果是買電子書可能兩個平日晚上就能讀完
回到講座的話題
我看到各作者舉辦的講座時第一件事都是看地點
如果地點不在台南基本上就含淚pass了
所以這次講座一看到在台灣文學館馬上手刀報名
也順利報上了
Alice🏃‍♀️十月馬拉松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因為對作家講座/座談會經驗淺薄
最近參加的一次是朱宥勳老師在書店階梯上辦的散文講座
當時聽眾大概20上下
而且老師離聽眾超近(可以直接對話的距離)
總體氣氛像在上小班制的課很溫馨
所以我嚴重錯估這次講座的規模
以為聽眾可能是20-40人吧(之前葉石濤文學紀念館辦講座好像差不多是這個人數)
立即下載
結果來到現場
演講廳應該至少可以裝200人
一堆人提著大包小包的書(還有人的書夾滿標籤貼!)
還有數位在我旁邊排隊的長者報到時被工作人員驚喜的打招呼「老師您好!」
突然覺得自己像新手小白帶綠色武器走進滿級副本的感覺XDD
講座準備開始了!
活動結束了,目前在返程火車上
Alice🏃‍♀️十月馬拉松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講座進行時本來像看電影一樣把手機關聲音收起來
結果開始兩分鐘後突然發現左右兩個聽眾都在用筆寫筆記顯得我好像很不認真XD
加上我自己也有想留下記錄
所以重新掏出手機開始瘋狂打字從台上看起來更不認真XDDD
事先聲明
以下是演講當下速記的片段
一定會和講者的原話有所出入
如果有誤就是我寫錯
Alice🏃‍♀️十月馬拉松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Alice🏃‍♀️十月馬拉松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主持黃崇凱老師開場介紹
楊双子:
初印象是一則短篇小說(《木棉》),帶著日本文學翻譯腔,內容卻是充滿粉紅泡泡的女高中生故事XD
接連看到楊双子和瀟湘神取用台灣日治時期的歷史作為創作舞台和材料後,感覺到文壇開始出現一種新的趨勢
話說我要自首廢線彼端買好久了還沒看rrr
Alice🏃‍♀️十月馬拉松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金翎:
除了《台灣漫遊錄》外也是《來自清水的孩子》英文譯者,同時也有英文原創小說
今天《來自清水的孩子》繪者周見信老師有來,金翎老師講到一半突然看到台下老師斷法了一下XDD
和文學的緣分可以追溯到父輩,父親金光裕、父親的朋友顧肇森也是作者
主持當初在金的書中前言讀到「我女兒金翎」時還曾想說是同名同姓還是同一個人XD
有一些顧肇森和金家淵源的介紹我沒有聽很懂,就先不寫上來,不過至少能確定兩位文壇作家是朋友
Alice🏃‍♀️十月馬拉松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為何決定要用翻譯的框架來寫《台灣漫遊錄》(應指作品設定青山著、楊譯的部分)
楊:有多個理由。
1930年代台灣的主流語言是日語和台灣話,因此這個故事本身就需要藉由「翻譯」協助當代台灣讀者跨越語言和時空隔閡。
作者放不進正文的東西可以理所當然的放註解XD 註解回應當代讀者的興趣和知識盲區。
超級懂這種掙扎!有一些作者不寫讀者可能看不懂,寫到正文裡又太冗長的東西很適合丟註解;話說本書註解有認真在模擬現代譯者幫古代作者加註的語氣XD
出自不同人的序文和後記讓我可以把青山視角無法看見的東西點出來,提醒讀者不落入全盤接受青山視角的陷阱。
Alice🏃‍♀️十月馬拉松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黃:那金翎在翻譯這本和「翻譯」有關的小說時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金:比起困難,對我來說反而是一種解放。
美國出版翻譯書籍基本上追求把譯者的存在感降到最低,不太會把譯者的名字放在封面,也不讓譯者放註解;還好原著本身有一堆註解,讓我可以對出版社宣稱註解是必需品,《台》英譯本在註解這方面算是美國出版界的開創性作品。
我自己沒翻過英譯本,不過英譯註解好像還有分楊寫的跟金寫的,英譯本註解更多XDD
楊:台灣出版中譯版其實也不太會把譯者名字掛封面,一種例外是非常久以前的作品被挖出來翻譯,所以當初作品的後設設計包裝是1930日本作家的書被挖出來重譯也有這個理由(為了把楊双子的名字合理的寫在封面上)。
黃:(補充前面美國出版界不太重視翻譯的脈絡)美國的翻譯文學市場佔比極低,和台灣完全相反。
不過2018年文學獎改制,代表美國文學願意開一扇門,讓世界文學在美國更受重視。
Alice🏃‍♀️十月馬拉松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來自清水的孩子》和《台灣漫遊錄》皆同時有日、台、華三語要處理,請分享翻譯給英文讀者時有什麼問題要處理
金:角色名字的翻譯,會以該角色最常使用的語言進行音譯,若有角色名字有多種稱呼會提醒讀者一下,但不會為了體諒讀者記憶力而簡化自己的歷史(把不同語言的名字改成同一個翻譯)。
黃:(講了一個嗆美國人只會講一種語言的笑話)
Alice🏃‍♀️十月馬拉松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金:另外美國人其實對日語發音和詞彙算是有基礎認識,所以翻譯專有名詞時就直接把日語和台語音譯一起丟進去,相信讀者可以自行體會不同語言的層次。
楊:日本確實(靠漫畫)打入美國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愛荷華駐村期間,多國作者辦朗讀會,只有日本作家的場會滿怨念www
(延伸提到各國政府對文化推廣的態度)日本政府基本採放任主義,但市場非常爭氣;南韓政府與財團用力投資藝文界和文化輸出項目,大約做二三十年後開始起成效;台灣現在才相當於剛啟航的狀態。
聽到這邊就想起上週立法院藍白砍文化部預算的案子,真的是一點都不好笑的笑話= =
Alice🏃‍♀️十月馬拉松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1930年代是楊最擅長,也寫了多部作品的時間段,為何會選擇1930年代
楊:
從現代化角度而言1930年代可謂日治時期的黃金年代,所有現代化設施已到位,夜生活開始出現,電影和劇場在都市長出來,也帶來外來文化的輸入。
近代女性教育始於昂1910年代,因此1930年代左右更有機會出現擁有身體解放(指認為自己非家族、男性附屬品,而是一個個體)念頭的女性角色。
《花開時節》的靈感與致敬對象楊千鶴,讓楊對「當時真的有這樣的女性」帶來信心。
簡直可以畫成漫畫的事蹟:已經拿到全島桌球單打冠軍的楊千鶴為了和學妹一起獲得雙打冠軍,留級一年念研究科,贏了之後沒有拿學位就走。
黃:(開始推銷)想知道運動和文學更多的連結,歡迎參觀台文館特展。
https://images.plurk.com/1Mt3myVxrwDYjytFDTMsjO.jpg
台文館特展
Alice🏃‍♀️十月馬拉松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台南講座特殊題)書中和主角做對照的女高中生為何設定成台南第一高等女學校的學生
楊:因為找史料做考察時只有找到這所有留存平面圖XD
研究所導師主要做推理小說,因此養成習慣看平面圖時會觀察哪裡可以用來犯案、謎團如何設計。
(分享四維街一號取材故事後講起對平面圖的堅持)我認為藉由真實存在的素材寫出虛構的故事是歷史小說醍醐味,堅持小說開篇放平面圖就是為了創造虛實交錯感。
想到《黃金神威》的監獄,野田老師為了劇情張力把其他監獄的防火機關挪到網走監獄。比較不同歷史相關創作者對作品裡虛和實的比例掌握很有趣
https://images.plurk.com/5DSbD0KAG1V7KFG3psReDl.jpg
Alice🏃‍♀️十月馬拉松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黃:話說金翎母親也是台南女中學生對嗎?
金:對,不過拿書中出現的建築詢問時她說沒印象XD
當時的學生(當代人)會注意到的細節可能和現在考察者看平面圖會注意到的點差非常多。
Alice🏃‍♀️十月馬拉松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書中的菜尾湯有參考黃婉玲的台菜嗎?
楊:有,書上的插圖就參考很多。不過台菜南北差很多,所以還是有儘量找了不同管道的參考來做出區別。
小說不是食譜,所以比起純寫各地作法差異,也要盡量從品嚐的文字描述做出區隔。
現在文獻污染很嚴重,還好目前台菜的史料考察還沒被人指出錯誤過。
Alice🏃‍♀️十月馬拉松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黃:書中部分菜式連台灣人都不太熟悉了,翻譯給英文讀者時有遇過什麼困難?
金:自認是對食物不那麼在意的類型,所以很難精準描述食物。
另外曾在座談會被外國讀者問過書中的料理,我說沒有吃過時對方很驚訝我在台北長大怎麼沒吃過。
黃:他是不是以為所有台灣料理在夜市都能吃到XD
金:後來讀者私下來道歉,因為發現自己落入了假設台北=台灣的誤區。
黃:認為一個人會吃過那個國家的所有料理有點太想當然,料理的變化除了空間以外還有時間的差異。
比如台南蝦仁飯原本使用的火燒蝦是捕魚時撈到的邊角料,蝦仁飯從庶民食物變名產後火燒蝦用量變大,就不可能像以前一樣都用火燒蝦做,味道自然會有變化。
金:另外之前評審組問過我有沒有機會吃到書中料理XD
楊:那只有黃婉玲老師出馬才可以了XD
黃:或者看政府能不能請到江振誠老師來做XD
Alice🏃‍♀️十月馬拉松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之前去美國頒獎的心得,以及接下來去美國做巡迴活動的期待
楊:去頒獎的四天行程因為時差非常痛苦。
聽各國作者朗讀會很讚,可是當下太累了,簡直像學生時期在必修課上想睡不能睡一樣痛苦。
金:頒獎那次双子負責看我發瘋和尾隨大咖,双子說「怎麼辦我不知道他們是誰」,我說還好你不知道,不然也要瘋
羅列喜歡的作者時金翎老師語速有變快XD
黃:你全程處於快昏倒的狀態耶XD
楊:接下來二月的美國行程金翎應該會比我更了解。
黃:你們兩個根本是要重演小說情節耶,得獎小說家去外國巡迴演講,由通譯負責接待,你們可以成為朋友嗎今日最神吐槽
楊:你今天是來講stand up comedy的吧,我感覺自己坐在表演第一排XD
簽書的隊伍鐵定超過200人,超長XD
本來覺得沒有帶《四維街一號》去簽有點遺憾,看到這個隊伍就覺得還是簽一本就好,放過老師的手吧XD
https://images.plurk.com/79A5xl6XrSQQ06jkWhNGAj.jpg
楊双子老師&金翎老師簽《台灣漫遊錄》
金:(不小心寫成1/25)啊不好意思寫錯
我:(嘿嘿我聽了一場1/25參加者only me的講座,爽啦)
https://images.plurk.com/7l27BGMiVNcBEYV5xqmoFj.jpg
黃崇凱老師簽《反重力》(今天現場買的,還沒閱讀)
我:(讀完作品介紹後)老師您對登月計畫有什麼執念嗎XD(稍早和老師說過喜歡他的短篇〈那些登陸月球的事〉)
黃:應該說這個題材上次寫完隔十年之後剛好覺得可以再寫了,而且這次主題很不一樣喔
社畜不行了社畜要睡了
晚安晚安希望下次回來寫完它是明天X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