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寫下一位媽媽在懷孕時,發現自己的孩子得了機率為愛德華氏症,並經歷引產的和傷痛的歷程。
還記得這本書我第一次打開的時候是2022年,閱讀這本書時,我坐在餐廳等朋友會面,只覺得這本書太痛了,哭著讀,心情很是起伏。讀不完,就放著它,繼續過自己的人生,希望把這些傷放得遠遠的,一輩子都不要遇到。
而這次因為讀墨的散文馬拉松,這本書又再次浮現上來,我從上次讀完的片段接著讀,又繼續哭,我知道我在與受傷的感受共鳴,覺得太傷心、太難受了。我心想這本書大概就是讓我這樣哭的一本書吧。
第一次讀葉揚的文字,從他經歷和描繪失去孩子的方式,讓我很真實地感受一個面對傷的過程。包含那些難以和他人描繪的、自己經歷的世界。經歷之後,從此自己的世界就變了,有一些事物就此有了新的意涵。那些他人難以理解、難以覺察的部分則變成了自己世界的一部份。怎麼相處、怎麼相信、怎麼繼續走,都是挑戰。他寫出了面對這個歷程可以多痛、可以多強韌、還有什麼可能。
「我自己覺得,作為一個人,尤其是已經受過傷的人,能跟不順利一起相處,而不是老死不相往來,是比較理想的心態。」
「傷害的出現,有時是提醒你,過去那樣行不通,別再那樣浪費人生。『我不應該受傷。我不應該受苦。』這個思考是對現實的扭曲,只會讓受傷更加痛苦,而只要抗拒受苦,悲傷的過程就會更加漫長。」
這是一本很深刻、很真實也很令人心酸的書,但透過這份珍貴的書寫,讓內心有些難以沉澱的感受得以被理解、被安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