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離題,和育兒無關)每次在社群滑到友列在討論育兒相關的話題我都會忍不住看一下。看完當下會有很多話說很多自己的經驗分享,甚至打了字,但最後停兩秒就默默刪掉。
結論就是小孩百百種,怎麼教沒有正確答案,所以自己分享的經驗能有什麼意義?
很多事情大家心裡都早就有結論了,會發文大多數是想要得到認同,就算發文形式是問句。真的迷惘想要知道各種看法的話,應該是會用其他方式詢問吧。
我就是一直覺得SNS上的公開發言份量不如實際面對面交談的老骨頭。有一部分是因為單純文字對於表情、語氣等情感表現的侷限。
另一個因素是SNS上的匿名性(發言者不可視),讓一些發言的責任感變輕。
這個不一定全然是負面的。我自己也很喜歡在SNS上打嘴炮、發花癡或發瘋,對我來說有它的價值。
但就是總不同於面對面時。例如我可以在SNS上發萌OO角色的大胸肌,和基友討論三百篇,但和基友見面還是沒勇氣馬上激論OO的大胸肌。大概是這種差別XD
現在也越來越多社會學研究分析的資料來源是網路言論,但因為SNS的發言者不可視性和資料的流動性,這些網路言論資料到碩士論文作為一個短暫時期的單一課題或許有效,但時限性很短,資料的信賴性也比較低。要提高研究的價值可能會比翻舊報紙更難,因為資料量大、而且可能明天就會被刪除。
至於SNS上公共議題的匯集和交流,我覺得這是另一個領域。
我會看做是一個新的交流手段、是種方法。只是比起以前寫信、傳單、雜誌等等活字,需要具備更高度的過濾資訊能力的方法。這點又回到上述SNS上的匿名性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