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出自於恐懼的妖魔化或合理化、理智化
latest #21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關於心理防衛機制

還沒有系統性的整合想法,只是想到先記錄
例如因為有生存焦慮or金錢議題,故總是在擔心自己是否被騙錢,開始懷疑自己買的服務是不是有問題?
某某人、某某企業讓我開銷這麼大,會不會某人其實在騙我錢?會不會某企業根本就是黑心的?
立即下載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外貌自卑的人:

另一半今天的行為跟平常不一樣,好像有點冷淡,是不是因為遇到比我更美、更帥的對象?

->原來伴侶也是邪惡的渣男渣女
很想談一下理智化,但現在腦子還有點亂,不知道從哪裡講起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先簡單的描述我最近對自己的觀察:某天我又開始對我媽感到失望的時候,我的反應是先到卿卿我我上,請AI幫我找出我媽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我還特地強調要正面一點,不然我會恨她的。

也就是說,我為了要避開負面情緒,我需要一些“讓自己對客體產生憐憫,好讓我有辦法用同情的角度去平衡自己的情緒”...
或者說,所有的一切都是防禦機制,以前我不能理解這是什麼意思,現在能理解了,我們做的所有一切努力都是防禦的一環,這是詮釋的問題
包括為什麼我一直想找到所謂的真相,因為我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
這些關於真相的詮釋跟解釋可以讓我解除痛苦
後來我發現所謂自我三要素的底層邏輯同樣是在黑跟白的二元中找出中道
我覺得看到自己的防禦機制好像可以讓人更真實的去面對自己的所思所想
原來這不是我真正想要的
原來我會這樣想、我會追尋這個東西
是因為我在抵禦某些創傷 或焦慮 或負面情緒
“我們其實並不是真的這樣想,我們會這樣想是因為我們正在平衡某個想要或不想要的東西”
例如:

某個人說「我覺得OO是不對的。」

但OO本身其實沒錯,OO在這個人的內在只是一個象徵符號,象徵他認為「自己不好的那一面」,而他要證明自己已經擺脫了那樣的狀態,所以他把這個狀態外化到一個客體上,於是OO就成了替罪羔羊。
所以我們的所思所想和好壞評價,有很大一部份可能都是“假的”,全部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影,投射到一個外部的人事物上
多年前參加自覺營時聽到法師說的:你看到某人在生氣,其實是你自己在生氣。

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總之面貌好像越來越清晰了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我現在還有點難以區分自己的行思是理智化還是在整合...這可能要對當下有多一點覺察...先講一下我想到的案例:

我想逃離當下某個狀態,例如我明明很在意環境,卻因為不想傷對方的心而說「人比較重要」,但想一想後還是補一句「環境也很重要」。

感覺我似乎是在...內在的真實感受跟...為了照顧他人感受&不要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吹毛求疵的人之間徘徊(??
或者說標籤其實不重要,重點是我背後的情緒和想法,分類只是幫助我釐清自己現在的狀態是如何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承認與容忍同時存在的、相互矛盾情緒的能力,就是完整的客體關係。」 P.15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