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對台灣本土化運動的一些雜感。
因為只是自己很粗淺的認識,所以放自己的噗。
latest #18
對於戰後台灣本土化運動,我的理解裡簡單來說就是對國民黨提倡的大中國文化的反動。
我開始對「本土化」這個詞有認知,大概是我國中時期這個詞突然變很流行。那時候解嚴,開始出現兩種新領域的出版物,一種是簡體中文為主的共產思想相關書籍,一種是批判國民黨的出版物。
為你撐一把傘☂濁水溪紳士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我印象最深的是高中的歷史老師給我們讀的兩本課外指定圖書,一本是簡體字的『黑格爾的辯證哲學』,很簡單的裝訂,現在想想有可能不是正規出版管道XD。因為是第一次讀簡體字內容又很難,到現在我還是除了書名之外,對那本書內容沒有任何印象。
立即下載
另一本書就是李筱峰老師的『解讀二二八』。之後還有周婉窈老師的『台灣歷史圖說』,但這本到聯考前我都沒時間讀完。
然後就是我妹的延伸歷史課本『認識台灣』,發現教育部是真的有要把台灣拉到本位,我其實蠻驚訝的。
之後又出現「台客」等等的詞。後來台客在媒體的引導下有一陣子是粗俗、沒文化的象徵,讓我對「本土化」感受到一些質疑。
反正那時候就是年紀還小,解嚴後各種聲音都出來,一堆資訊爆炸般出現,但是還很難有自己的判別能力(可能國立編譯館課本的影響也很大,畢竟為了考高中考大學,那套唯一王道的課本幾乎都要背到爛熟)。
之後,對於國民黨的批判就越來越多,一直到今天國民黨已經遠遠不是台灣唯一的神了。
為你撐一把傘☂濁水溪紳士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那麼,反對國民黨的大中國文化思想之後,要怎麼理解今日的台灣是怎麼來的呢?
這時候原住民文化開始被正視,原住民是真正意義上台灣最初的祖先這點毋庸質疑。但是原住民在人口和族群構成上屬於少數,所以對於今日台灣的實際影響也相對小,最終還是回到漢族。
為你撐一把傘☂濁水溪紳士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漢族一個是看明鄭和清,不過這樣又容易和國民黨的大中國文化勾一起。
另一個就是看日治時期。
解嚴後對於日治時期的評價也開始反轉,對日治的正面評價浮上檯面,對於日治時期的研究也變多。
為你撐一把傘☂濁水溪紳士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不看原住民、不看明鄭和清之後,有時候我會有種本土派過度美化和緬懷日治時期的感覺。
日治時期對於推進台灣近代化和現代化的實質貢獻不能否認,但隨著二戰結束時的統治權轉移,很多思想、事物產生斷層也是事實。
例如以我主要探討的台灣女性,近期有洪郁如老師等等,對日治時期台灣女性有很卓越的研究成果。但是從戰後到1970年代呂秀蓮他們開始女權運動為止,這期間還是有段空白。
雖然這段空白有Doris T. Chang以婦聯會為中心的論述,但婦聯會畢竟還是戰後的外來政權組成的,那段時期台灣女性在學術上還是偏空白。
所以在戰後本土化和日治的連結我覺得還有很多要補的地方。什麼是「台灣傳統文化」我覺得就更難一言概之了。
噢,補充一下,強調「戰後」台灣本土化是因為戰前有另一次本土化運動,那次是反對皇民化運動,反對對象是日治政府 XD
題外。
加上近年機密檔案的解禁,最近的學術研究不少近、現代台灣史大挖寶的氛圍。雖然4、50年的空白要去補的路很長,但還是覺得這段空白會慢慢被補平!
還是會偷偷羨慕日本在這方面沒什麼斷層,加上從1920年開始5年一次的國勢調查,近、現代日本社會有留下相對完整的紀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