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淺分析一下:
1. 當中運用到的機制
2. 分裂到整合的心理過程
3. 溝通上如何判斷+應對
先複習一下人格結構理論:

本我:代表本能、慾望、天性

超我:社會道德、責任、價值觀

自我:理性、監督、規則
本我一定是追求快樂的,但當本我的慾望過大、或是超我的標準過於嚴苛時,心理就會因衝突而產生負面情緒,此時自我會充當中間人,出來調節本我跟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會叫本我的慾望少一點、叫超我的標準放低一點,然後整合出一個平衡的狀態。
心理防禦機制就是在本我與超我之間產生矛盾的時間點出現的,我們會用一些“方法”來面對這個衝突,有些人會投射、有些人會否認、有些人會分裂...等等。
從我們看事情的觀點和應對的方法,可以判斷出我們現在運用的機制是什麼?是否進入到整合狀態?自我調節的功能是強是弱?
在無法整合內在衝突的情況下,自我會產生痛苦。如果自我無法承受壓力,可能會暫時失去整合能力,導致完全倒向本我(例如透過放縱行為來逃避,如無節制的大吃大喝、沈迷遊戲、日夜顛倒等)或完全倒向超我(例如以極端行為教條約束自己,壓抑慾望,對自己與他人過度批判)。個體可能會依賴不同的防禦機制來減少內在矛盾,並合理化自身行為。
(心理防禦機制本身沒有絕對的好壞,短期內可能幫助個體適應或存活,但長期影響仍取決於其成熟度與應用情境。)
自我在無法整合矛盾的情況下會出現各式各樣的防衛機制,這邊特別想講的是分裂的某些情況與整合之間的比較:
1. 在生活中難以調節矛盾的人,部分會傾向於避世,避開團體、避開人群,然後認定社會就是「壞」,沒有好的部分,所以當他遇到困難時,總是會在第一時間把環境分為天堂跟地獄,只要到了天堂,問題就全部解決了。因為自我已經無力擺平矛盾。
2. 試圖自我調節以整合矛盾的人,會嘗試在環境中適應並調整自己,並接納環境有好有壞,包括接納本我的慾望及負面情緒(但不放縱)、平衡超我的道德價值(但不過於嚴苛),接納這些矛盾的狀態、允許矛盾的存在、理解事物有一體兩面並昇華。
1、2並沒有好壞之分,因為每個人所經歷的創傷不同,出現的防禦機制也不同。自我調節能力弱的時候,很難做到2的狀態,先進入到一個假設的天堂中休息、復原,對他來說最能緩解當下的困難,直接要求他做到2的話,可能會加速他的崩潰。
只是分裂的確是比較原始的防禦機制,到成年後還繼續使用原始的防衛機制解決衝突的話,生活上會遇到比較大的困難,很多事情都做不了。

1有可能進入到2,2也有可能退行到1。狀態不是固定的。
在人際交流中,常常看到「AB之間僅僅是陳述不同觀點,就會讓雙方感到難過或受傷」,因為我們的觀點背後往往帶著自己的創傷,所以當一個人在分享自己防禦的方法的時候,一聽到對方的方法跟自己不一樣,就下意識認為自己的創傷沒有被理解、甚至被否定,故作出防禦性的反應。(例如不停地解釋,無意識中運用投射性認同,希望說服對方認同並肯定自己)
常常在心理相關的文章下看到各種不同創傷反應,其實還蠻有趣的(欸),我發現蠻多人會把「自我覺察」跟「指責自己、怪罪自己」混在一起,因為他們內在的批評者很強,所以當他們看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之類的句子,內在批評者就會自動化的把創傷投射在上面。
因為「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並不等同於「怪罪自己」,相反的,它是一個試圖解決矛盾衝突的一個方法,但這邊就不展開來講
然後我個人覺得有時候把情緒都歸咎於「是他人帶給我的能量」並不是很健康,短時間內可能有效,但長期下來會發現這個防護罩又失效了,我覺得這當中有些東西要釐清,先不管這個情緒是誰造成的,直觀一點看,我現在就是心情不好,心情不好是一個事實,那我們急著否定自己的負面情緒的動機是什麼?
當然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也是會提到個案投射自己的情緒時,心理師也會被「他」影響,但為什麼會被影響?因為心理師自己內在的情結也被調動出來了。
用佛法的角度來看,你會生氣,是因為你本來就有生氣的能力,所以別人觸發你的憤怒,不管那個憤怒是誰觸發的,你本身有一個憤怒的種子在那裡,它才有機會被外在因素啟動。那真正合適的解決辦法是什麼?
我現在還沒有什麼正確答案,這也只是我的自我試圖在平衡本我跟超我之間的過程XD,我自己目前的答案是:不要再管這是「我」的情緒、還是「他」的情緒了;也不要再急著想排除或否定負面的感受,接受自己有負面情緒。
但必須說這個過程可能一開始會讓自我很痛苦,因為你會忍不住要鞭打自己,沒辦法承認自己身上有好的情緒也有壞的情緒——而這跟你是不是個好人或有價值的人完全無關——對方的看法跟你現在的情緒好不好也無關。
:他的看法是錯的,對,這個人讓我很生氣,我很委屈,我現在好傷心,那我就傷心吧,傷心不代表我認同了這個人對我的指責或評價,所以我沒必要透過否定情緒的方式去對抗這個人對我的錯誤看法...
總之就是接納情緒,但沒有要接納指責,試圖把他們分開來看
以下沒有任何研究根據,純粹是我個人的投射(?)
當我在看到「隔絕」、「隔離」、「防護罩」之類的觀點時,我內在感受到的是:有一股憤怒的能量引導我們執行這些動作,所以當我們在做這個動作時,其實是在宣洩憤怒的情緒,所以儀式後會感覺到心情變好,某種程度而言是因為我們在這過程中釋放了憤怒,有點像小孩子在跟大人生氣時大喊:「我不要!」的感覺...?
因為我很生氣,所以我要透過某種...儀式性的動作...來讓自己的情緒得到調節(例如像我這樣po文也算)
忽然想到諮商前期的時候,心理師跟我說「有沒有可能,你可以當自己最好的朋友?」,我覺得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就有點像這樣,內在小孩生氣的時候,除了幫他趕跑壞人以外(例如隔絕負能量之類),小孩真正希望的是內在的情緒被看見、被撫慰。
例如在悲傷的時候跟朋友聊天,雖然朋友跟你一起罵某人很爽,但自己受傷的情緒也會希望被接納,單純罵完某人後會有一種隱隱的空虛感,好像少了什麼?
自己檢討了一下,為什麼我很不喜歡(直接承認不喜歡XD)非黑即白或與世隔絕的思想,大概是自己早年經驗到很多來自這種二分法造成的矛盾,所以我一向比較頃向多元開放、接納的世界,但如果我直接去否定這種防禦機制,也等同給別人的自我保護機制貼上某種壞的標籤,可是又無法忽略原始的機制從長期來看可能會有不好的影響這件事(
所以我現在要做的是,接受這些機制在某種場合是有用的,有壞的地方也有好的地方,接受同時存在的矛盾性
剛剛忽然又有一個靈感:
我現在知道「為什麼我不希望心理師完全認同我的觀點」了,因為我內在知道自己正在運用投射性認同,我希望他認同我內在需求的部分,但我隱約知道有不合理或是有不客觀的地方,所以我不希望他完全認同我「基於情緒發展出來的扭曲觀點」,如果他這樣做的話,我反而會產生失望的情緒(
所以當他跟我的內在需求產生共鳴的時候,我反而會不講話XD,我不是那種需求被認同後兩個人一起開心的把情緒丟給他者的類型,但我也不認為這是在自我檢討,比較像是自我覺察,因為我覺得內在的情緒起伏跟外在因素是兩回事,有影響,但沒有絕對關連(意思是我認為這是自我可以去調節的部分)
一邊玩livly、一邊又出現新的靈感(好多靈感)

我覺得我不想接納原始防禦機制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不喜歡接納脆弱的部分。因為人在脆弱的時候容易退行,我不想要自己身上出現這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