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For Free
English
中文 (繁體)
中文 (香港)
中文 (简体)
日本語
Filipino
Bahasa Indonesia
Bahasa Melayu
Pусский
Português (Brasil)
Magyar
Français
Español
Deutsch
Čeština
العربية
Català
Dansk
Ελληνικά
فارسی
Suomi
Gaeilge
Hindi
עברית
Hrvatski
Italiano
Norsk bokmål
Nederlands
한국어
Polski
Română
Slovenský
Svenska
Türkçe
українська
беларуская
ไทย
Standard view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拯救者情節
這集談的比較多的是“被拯救方”的防禦,至於救人者的拯救情節不太好說,要看此人的實際動機和成長背景來判斷。
可怕的拯救情结_哔哩哔哩_bilibili
latest #16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我請GPT幫忙整理幾個可能出現的機制:
「拯救者情結」(Savior Complex)指的是一種強烈的心理動力,使個體渴望拯救他人,甚至是拯救世人,即使對方並未請求幫助,甚至即使這樣的行為會帶來負面影響。這種情結可能出現在個人關係、社會運動、宗教領袖、醫療工作者、甚至政治與文化領域。
拯救者情結的成因和機制往往涉及多種心理防禦機制、成長經驗和人格結構,以下是幾個可能的心理機制: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1. 投射(Projection)
機制:個體無法接受自己內心的痛苦、創傷、脆弱感,於是將這些感受「投射」到外界,並透過拯救他人來處理自己無法面對的部分。
例子:一個曾經歷創傷的人,可能會認為世界上充滿受害者,而他有責任拯救這些人,實際上是在試圖解救「過去的自己」。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2. 補償(Compensation)
機制:個體透過幫助他人來填補內在的空缺,例如自卑感、無力感、或童年缺愛的經驗。
例子:一個從小在忽視或貶低環境中成長的人,可能會強烈想要證明自己有價值,於是投入拯救世人的行動,以獲得認同與價值感。
立即下載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3. 全能幻想(Omnipotence Fantasy)
機制:個體相信自己擁有改變世界的能力,甚至認為自己比一般人更有智慧、更有道德,這可能源於自戀傾向,或者是一種對無助感的反擊。
例子:某些宗教領袖或政治人物認為自己是「選中的人」,負有特殊使命,必須改變社會,甚至不惜犧牲他人來達成「更高的目標」。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4.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機制:當一個人內心其實感到無助、憤怒或自卑時,他可能會表現出完全相反的行為——成為一個全力拯救他人的人,以避免面對自己的脆弱。
例子:某些醫療或社會工作者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無力感,於是過度投入拯救工作,甚至燃燒殆盡(Burnout),以維持自己「強大且有用」的形象。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5. 認同與內攝(Identification & Introjection)
機制: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某些「拯救者」形象的影響,並將其內化,認為自己也應該成為這樣的人。
例子:從小崇拜某位革命領袖、偉大的慈善家,於是將「拯救他人」視為人生使命,而不考慮自己的需求。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6. 轉移(Displacement)
機制:個體將內心的焦慮或內在衝突轉移到「拯救世人」這個目標上,避免處理自身問題。
例子:一個無法處理自己家庭創傷的人,可能選擇去拯救貧困地區的孩子,因為這樣做能讓他感覺自己有價值,而不用面對自己的內在傷口。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7. 存在焦慮與死亡恐懼(Existential Anxiety & Death Denial)
機制:有些人無法接受生命的無常與死亡的必然性,於是透過「拯救」來尋找意義,以對抗內心的存在焦慮。
例子:某些人極度投入慈善、環保運動,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因為這樣讓他們覺得自己對世界是有貢獻的,進而減輕對虛無感的恐懼。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8. 道德優越感與權力操控(Moral Superiority & Control)
機制:拯救者情結有時也涉及對他人的控制欲,因為「被需要」能讓人感覺自己更有價值,甚至高人一等。
例子:某些人熱衷於幫助他人,但實際上是希望對方依賴自己,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優越感或控制權。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總結:
「拯救者情結」不一定完全來自單一機制,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織而成。例如,一個人可能既有補償需求,又受到投射影響,同時也帶著某種全能幻想。
這種心理動力可能帶來正向影響,如推動慈善事業、改革社會,但當它變得過度時,也可能導致個人犧牲過多,甚至傷害他人(例如,不讓別人成長,因為「拯救」讓自己感覺良好)。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Edit 9 months ago
我一直覺得助人工作者(所有廣義的)都要好好檢視自己的動機究竟是什麼,不只是浪漫化的“初發心”,還要深挖自己的創傷為何,先學會正視自己的情緒。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沒有一定方法跟知識儲備量的話,我們其實很難靠自己理解自己的狀態。或者說,你感覺到了、你有想法,但你沒有辦法明確的把內心的感受精準地描繪出來。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看過太多助人助到自己很痛苦的,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講,有可能是自己創傷的投射,所以你會用主觀的角度去“幫助”別人,你認為這樣對他好,實際上你並沒有理解過對方到底需不需要?或是要用什麼方法才對?如果對方確實不需要你的“拯救”,那你所堅持的,到底是什麼?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用佛教的術語來講,就是你的初發心中「有我」,動機不純XD,所以《金剛經》一直在講帶相度人的功德小,不住相布施功德才大,其實都是差不多意思。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我覺得在講到對方在客觀層面上到底需不需要幫助前,先把注意力拉到自己身上,看看自己想拯救的到底是什麼?否則很容易走歪路,明明是想幫助別人,最後卻怨恨那個不接受自己幫助的人,這中間絕對是出了什麼問題...
願光🌕Secretbox
9 months ago
老師最後講得蠻中肯的,當你把人看得很複雜的時候,無論什麼事都不會顛覆你的三觀,因為人性就是如此,走來走去都脫離不了本質的五指山中...
back to top
Delete
Reply
Edit
Cancel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