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r 讀+
8 months ago
#國際 #政治

俄烏戰爭至今已三週年。回顧 2014 年至開戰前,俄羅斯為入侵烏克蘭做了許多「事前準備」。

READr 收集外媒近 4000 篇討論俄羅斯及烏克蘭的新聞,將其主要內容分類成「資訊戰」、「領土主權與內政干預」、「對外關係操作」、「經濟與能源制裁」,試圖拼湊俄羅斯在戰前做了哪些操作,以此對照中國與臺灣,有哪些相似之處,應如何預防。

以資訊戰為例,中俄相似處有:

🇷🇺 俄羅斯:合理化侵略行為、宣稱「北約挑釁」、宣稱沒有戰爭,只是演習、主打「烏俄一家人」

🇨🇳 中國:宣稱美國把台灣當棋子、中國軍機擾臺是例行演習、營造「臺灣國防失敗論」、主張「兩岸一家親」

更多俄羅斯與中國混合戰侵略手法▼俄烏烽火逾三年:「烏俄一家人」和「兩岸一家親」解密俄羅斯與中國混合戰侵略手法 - READr 讀+
READr 讀+
8 months ago
[引] 面對強權以各種方式侵略,從烏克蘭的經驗中,臺灣可以如何防禦及備戰?

游知澔表示,烏克蘭社會不斷強化自己的國家韌性,尤其在資訊環境上,也施行許多政策,例如禁止俄國媒體,而瑞典心防局(Swedish Psychological Defence Agency)則是致力推動媒體識讀、資訊判讀等工作,把資訊環境當作防衛的一環;對照臺灣脆弱的資訊環境,長期受中國資訊戰侵擾、民眾對政府不信任等,更應該強化資訊環境,而公民團體也正討論「數位人權」,建立起公平而且真實的線上政治參與。

⋯⋯

吳銘軒強調,臺灣不注重民防,習慣由上而下的指揮方式,「就是要民眾聽政府的,乖乖在那等政府保護,這其實浪費非常多社會動能以及想要保護國家的人的意志。」他表示,不論是醫療急救、物資運送,都是民間可以一起維繫國家運作的方式。
READr 讀+
8 months ago
吳銘軒回憶到訪烏克蘭首都基輔的經驗,雖然當時仍處於戰爭中,但基輔仍然維持其正常運作,跟想像中戰爭的破敗景象不同,這也跟烏克蘭在邊戰爭、變重建的方式有關。他解釋,在交戰中,常有建築物受到攻擊而損壞,烏克蘭透過重建項目資金,在戰爭中邊重建他們的家園,例如教堂、學校、醫院等建築物重建,不進促進當地經濟,「這也給烏克蘭人一種精神上的象徵,即使在這麼可怕的攻擊下,我們還是有辦法在灰燼中站起來,知道這個國家沒有放棄,也讓烏克蘭人對這個國家防衛保有信心。」

「我相信臺灣人也有這樣的抵抗意志,」吳銘軒說,過去臺灣經歷各種黑暗的歷史,臺灣人都願意站出來,如果今天兩岸開戰,相信臺灣人依然會選擇站出來,「但我覺得重要的是,臺灣人能不能夠有足夠想像力或眼界,去了解開戰後可以為臺灣做什麼事情?」
READr 讀+
8 months ago
----------
READr 是致力於以資料做新聞與內容實驗的媒體。於 2018 年正式創立,重視與各種專業者、讀者的協作,期望讓以往封閉的新聞編輯室有開放的可能。

如果喜歡我們的報導,歡迎小額贊助我們,或是將專題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READr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