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珍貴的童年正被某個你看不見卻存在的東西破壞了。無論這個問題是什麼,它都會妨礙孩子與他人日常互動。更痛苦的是,身為孩子的父母,你感覺到他甚至和自己也過不去。他慢慢發現他和期望中的自己不一樣,也不能像別人那樣控制自己,他知道你希望他怎麼做,但他就是無法做到。他讓你挫折,讓別人不滿,讓自己失望,他心裡察覺到這些。
「『最需要愛的孩子,總是用些讓人最不愛的方法要求被愛。』」
將孩子的工作和責任依下列四個種類來劃分:(a)緊急而且重要,(b)緊急但不重要,(c)重要但不緊急,d)不重要也不緊急。
身為父母,我們通常都會完成a,而不會浪費時間在d,但是要分辨b和c就不容易了。我們常追著孩子並和他們爭吵,逼他們完成一些不太重要卻有期限的事(如運動練習、社團活動或是鋼琴課),而忽略一些很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例如,你可能為了準時趕上鋼琴課,卻在過程中把兩人的關係、情緒搞壞了。那真的是你想要的嗎?很準時卻沒有愛的父母?
柯維用情緒銀行的比喻,讓我們瞭解這一點的重要性。這個比喻指的是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對別人的信任,在這裡指的是你和你的過動兒之間。你對他誠實、親切、禮貌、守信,就是在存款;避免對他不禮貌、不尊敬、不誠實、過度反應、威脅、羞辱、給他難堪、背叛,就是在增加你和孩子之間的存款。然後,當孩子有需要的時候,他會來找你,尋求你的意見和忠告;而當你需要孩子的瞭解和幫助時,他也會在你身邊。
記住,你對過動兒的愛,是他情緒的支柱,因為他是你的孩子,是你們家庭的一分子。並且要讓他知道,這份愛沒有附加條件,你對他的愛與他當天行為的好壞、學校的表現、有多少朋友、運動表現如何都無關。
柯維描述六種你可以存款的方式(第一種最重要):(a)瞭解孩子的觀點,他認為重要的事對你也是重要的。做一個好的傾聽者—把你聽到他說的話,用你的方式再說一次,並用他的角度看事情。(b)注意小地方,對孩子表現出善意、慈愛與禮貌。()信守對孩子的承諾。(d)在開始任何任務或與孩子進行談判時,清楚明確地表達你的期望。(e)展現你個人的正直,不要當雙面人或不誠實,要言行合一。(f)當你從情緒戶頭提款時,向孩子真誠地道歉;也就是承認你也有犯錯的時候,你也有不親切、失禮,或是讓他覺得羞辱、受窘的時候,你不是總能做到上述五種增加存款的行為。只有當你能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時,你才可能被他理解。
如今,大部分的臨床工作者,包括醫師、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等,都認為過動症涵蓋一個人在控制行為能力方面的三大問題:難以持續專心和注意力不集中、衝動控制或抑制的問題,以及難以自我調節。另有些專業人員,包括我自己在內,認為過動症患者還有其他問題,包括:自我覺察和自我監控;工作記憶(記住該要做的事);預想可能發生的行為結果,如計畫、時間管理、注意相關規定和指示;自我調節情緒和動機;解決問題以克服實現目標的障礙;以及面對情境產生變化時反應過度(尤其是在工作時)。
所有這些症狀都與執行功能有關,它指的是人們為了實現目標和迎接未來,而進行自我調節的心理能力。我認為,這就是過動兒的問題所在,其他國家的臨床工作者也有同樣的觀點。至於原因則仍有爭論,有人認為是與腦部活動的調節與活化有關;有人認為跟腦部生長(發育)和神經細胞遷移、連結和功能方面等更深層次的問題有關。儘管如此,目前大部分研究人員都認為,大多此症患者共有的核心問題是行為抑制與某部分執行功能的問題。
加州柏克萊大學的哈次(Carolyn Hartsough)和林伯特(Na.dine Lambert)在1985年的一個研究中發現,過動兒發生至少四次嚴重事故的可能性是一般兒童3倍多。數年前,愛荷華大學醫學院的史都華(Mark Stewart)等人的研究發現,過動兒更可能出現意外中毒的風險。1988年,喬治亞醫學院的簡生(Peter Jen-sen)等人也發現,過動兒發生外傷需要縫合、住院或治療的可能性,是非過動兒的2倍。而我個人三十年來的研究發現,這種容易發生意外的傾向,同樣發生在駕駛行為上。
在我早期(1976及1978年)發表的研究中也發現,過動見在房間中走動的頻率是非過動兒的8倍;手臂活動量是非過動兒的2倍,腳部活動量是4倍;看電視短片時,比非過動兒活動多
3倍;坐在桌前做心理測驗時,坐立不安和扭動情形是非過動見的4倍。顯然,父母和老師說他們過動是事實。
要瞭解過動兒,有一點很重要:他們不只動來動去,同時,他們反應太多。與同齡孩子比起來,他們幾乎在任何情境之下,對任何事情都有反應。在其他孩子都能有所抑制的時候,他們很快、很容易、強迫性地就已經反應了,因此用過度反應(byperte.
active)來形容過動兒是滿恰當的。因為這類孩子肯定比非過動兒更好動,但過動(byperactive)一詞忽略了更重要的一點。在很大程度上,他們活動量較高,似乎是他們對周圍事物有更多反應的結果之一。
也就是說,過動症的過動和衝動背後,同樣的根源是抑制行為(過度反應)的問題。
寧央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大部分的過動兒智力正常甚至比一般孩子更高,卻無法有穩定、該有的表現,因此常讓人覺得不解。有時候,他們可以在沒有人幫助的情況下輕易完成任務;有時候,即使在密切監督下也只能完成一點點。
一段時間以後,他們這樣不穩定的表現,會讓人認為他們只是懶惰。就如同一位兒童精神科醫師所說:「一個過動兒只要在學校曾經表現得好兩次,我們就拿這兩次一輩子和他過不去。」因為他們曾經可以不需幫助就做得很好,於是人們誤認為他們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或障礙。但他們的困難不在於沒有能力做到,而是無法像別人一樣保持穩定工作效率的模式。
研究人員現在知道過動兒在行為上,特別是生產力方面,有這麼明顯不穩定的模式是由於他們腦部執行功能的問題。使用語言和自我對話引導自己就是一種執行功能,可以使我們的行為和工作表現更加一致。而過動兒,就如同我們討論的,比較容易受當下的影響,而不是依據心中的資訊,如規則、指令或計畫而行。因此,他們的生產力如何,完全視當天的情況而定。很有可能,他們的生產力之所以這麼不穩定,是前面討論過的徵狀的副產品,尤其是衝動控制不良的後果。要有穩定的生產力,前提是要能控制去做其他更有趣、更有回饋的事情的衝動;越不能控制自己的衝動,生產力就越不穩定。過動兒的生產力較常取決於當時的情況,而不是自我控制、自我對話和意志力,這導致他們不穩定的表現。
自我激勵是我們堅持任務和目標的加油站,所做的事越無趣,越需要加油。但過動兒的加油站好像總是不滿或是空的,因此無法像別的孩子一樣自己創造動力來完成任務。他們必須依賴外部動力來源,否則就會放棄任務,但這不是因為他們懶惰,而是腦部功能的生理障礙使然,使他們的加油站不是太小就是空的。顯然,要過動兒完成一件事,得靠外界提供動機,也就是需要安排額外的增強物來幫助他們。
我們知道過動症是一種有關抑制功能的障礙,也就是一種自我控制的問題,或許該症最正確的名稱應該是自我調節(執行功能)缺失症(self-regulating(executive functioning)deficit disor-der)。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這個名稱,將問題局限在注意力和過動,顯然太狹隘。多年來的研究告訴我們,抑制行為和自我調節的功能與腦部前額葉皮質有關。過去二十五年來的研究發現,過動症患者腦部的這部分不像一般人那麼大、那麼成熟或那麼活躍,與前額葉皮層連結的幾個區域也是如此
寧央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許多父母仍然覺得困惑不解,明明過動兒比別人活躍和精力旺盛,怎會反而腦部的活動度較低?請記住:就是因為活動度較低,所以抑制功能較差,無法延遲反應,不能在反應前思考可能的行動及後果。這些抑制和執行中心越不活躍,孩子就越難以表現出由上而下的自我控制。因此當他們變得越過動,對當下事件的反應就越多,也就更容易分心而無法完成任務,且更容易被刺激而有情緒性的反應。
1995年,堪薩斯大學的席格等人在一項使用類似腦部造影技術的研究中,比較10位過動症患者,和6位其他精神疾病(不是過動症)患者後,發現過動症患者額葉區的代謝活動顯著較慢。這個研究相當重要,因為它告訴我們腦部活動低是過動症患者特有的現象。
有研究顯示,約有15~20%的過動症患者符合網路成癮的診斷;但這不代表在電腦螢幕前的時間和過動症之間有因果關係。
花太多時間玩遊戲,尤其是在晚上,會影響正常睡眠,因而造成白天覺得疲累、想睡和上課不專心,這可能使過動兒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更加嚴重。因此,正如尼格在他的書中所建議的,父母應幫助孩子管理晚上花在電腦遊戲上的時間,以免對睡眠造成不利的影響。畢竟,約40%過動兒有睡眠方面的問題,晚上長時間在螢幕前,會惡化其睡眠問題。但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花時間在電腦螢幕前會直接導致過動症。
非口語的讚許
•擁抱
•拍拍頭或肩膀
•摸摸頭髮
•用手環繞著他
• 微笑
•輕吻
• 比大拇指
•眨眨眼
「當你•⋯真棒!」
「你真是個大孩子了。」
「你⋯⋯真是太棒了。」
「做得好!」「很不錯!」「太棒了!」「超級棒!」
「哇!你真的長大了。」
「你半年前還不會,現在居然會了。你成長得這麼快!」
「太美了!」「哇!」
「我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你做得這麼棒!」不用
「這樣做真好。」
「這都是你自己做的嗎?」
「你做得這麼好,我們要⋯⋯」 「你⋯⋯的時候,我真以你為榮。」 「當我們⋯⋯我覺得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