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貪地瓜
8 months ago
https://event.culture.tw/userFiles/NTM/JpgFile/01/40279/AD/40279_0_0_965475_276_175.jpg?20250228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2024/12/03~ 2025/05/11
臺博館鐵道部園區特展區

-

在這樣的一天,迫切地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這個展覽。藉由8幅陳澄波的畫作與臺博館的典藏,解讀臺灣島在三大自然力交匯下的獨特身世。
latest #16
蕭貪地瓜
8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7bqDuMVMQTKTMEjToytjdx.jpg
非常幸運地跟到洪廣冀老師的導覽,小小展間擠進了近百的聆聽者,水洩不通下連轉身都困難。

以往看其他畫作,或許會覺得「美」、「厲害」,但提及感動,也頂多是被畫作背後故事所觸動。

然而陳澄波的8幅畫作,光是畫中景物的熟悉感,就讓我衝擊到幾乎落淚。背後關於臺灣風土的脈絡更是到離館後仍久久盤旋在腦海。
蕭貪地瓜
8 months ago
這不單單只是個畫展,而是藉由陳澄波的畫作、藉由博物學家,認識臺灣的地理風貌——北迴歸線、季風、黑潮所環抱的得天獨厚地貌。

最後還有畫作的動畫,製作非常精良,跪求所有人都去看
蕭貪地瓜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接下來想寫點筆記,老師說的內容太有料,聽了十分鐘就覺得「不行,這要錄音」。

表定12點結束的導覽又延長加賽到1點,結果就是超出我預定的時間,為了趕車只好聽完導覽就離開,實在悔恨!有機會會再去一次將展覽看完。

太趕了因此也沒能拍多少照片,後面筆記的畫作都是引用自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立即下載
蕭貪地瓜
8 months ago
-
蕭貪地瓜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https://imgs.plurk.com/QGa/1ab/YoUwC6QAYdVEd1g8UQPY7Q8su8l_lg.jpg
〈北迴歸線地標〉

座落於北迴歸線與縱貫鐵路交點的北迴歸線地標。
後方種滿一排熱帶植物代表相思樹,與現實稀稀落落的樹景有著不小差異,融合了畫家想法的寫生。

導覽時不斷提到當時關於「熱帶國家」的印象。對於部分寒帶國家來說,身處寒冷、資源匱乏地區的人們理應更勤勞堅忍。相較之下,熱帶國家資源豐富之下遠沒有寒帶國家人民勤勞,因此有較多「蠻荒」、「懶惰」的印象。(聽到這裡其實笑出來,忍不住想到大熱天癱軟的自己)

北迴歸線通過之處理應是陽光普照,甚至多為乾旱的沙漠地帶,然而細看畫作上方的天空,遠方一片積雨雲,暗示了即將到來的饋贈。
蕭貪地瓜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https://imgs.plurk.com/QGa/bee/n7c4epX1bXyfYt9vs96fQiBv9dN_lg.jpg
〈展望諸羅城〉

乍看之下似乎只是普通的嘉義風景,聽了講解後大受震撼,居然從植物到天空都有自己的故事。

被樹木環繞的諸羅城,四周是總督府開展熱帶樹種培育實驗的樹木園,再看到街上的電線桿,嘉義在當時是較早擁有電力的地區(為了資源開發)。老師提到陳澄波很喜歡畫電線桿,感覺是想表達「我們並非你們所想的蠻荒之地」的一種摩登迷戀XD

更厲害的來了。
上方幾乎覆蓋半個天空的雲層,看起來寫生當下似乎要變天了。
在研究者們的努力下,氣象署的研究員調出了這張圖當天早上的氣象圖(隔壁展間有展出)。

依據氣象圖看出,當時臺灣東南部正有個氣壓逐漸形成為颱風。

這是張描繪嘉義山雨欲來瞬間景象的一幅畫。
蕭貪地瓜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https://imgs.plurk.com/QGa/P6Y/iCd0QUSdmJIZb43tj80ZhN5BkbS_lg.jpg
〈農家〉

規則色塊構成的鄉村景致。可以看見四處都被設計得整齊乾淨,而這幅畫的姊妹作〈松邨夕照〉恰好捕捉到鄉村改變前的自然風景。

與〈展望諸羅城〉一樣,畫家似乎都想繪製下一種「改變的瞬間」。

描繪的彰化景色讓我忍不住覺得好有親切感,回家查了〈松邨夕照〉,看到那一叢茂密的竹林就笑了出來,這就是我家附近的景色啊!
蕭貪地瓜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https://imgs.plurk.com/QGa/WvA/bgeEDggrtwszVYV3dupm1Tb2phU_lg.jpg
〈山居〉

描繪臺灣特色「雲霧帶」森林系統的景色。

臺灣生物多樣性下,有許多苔蘚植物,這類植物不只仰賴雨水,更需要雲霧帶的水氣。甚至紅檜與扁柏等樹種,也需要在雲霧帶中生長。

說起森林,我們好像總會想到國外樹種一致排排站好的林樣貌,但在臺灣這個亞熱帶島嶼,霧林帶的每棵樹上儼然就是個小生態系,爬滿苔蘚、蕨類。布滿枯枝落葉的地上吸飽了水氣,像塊厚厚的地毯。這種擠成一團並爭先恐後生長的森林,彷彿溫室一般。

創造出這得天獨厚氣候的,便是東北季風與西南季風。那些蘊藏豐富山林資源的東西向林場,攔截了季風豐沛的水氣成了雲霧,成了檜木的產地。

季風與地形共舞下打造了如此獨特的環境,聽後覺得實在太浪漫了
蕭貪地瓜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https://imgs.plurk.com/QGa/RSO/50Nz7bXKOr6n6xlGgsz9l03Lk7u_lg.jpg
〈雲海〉

從日治時期的登山寫真帖上可以看到,當時的日本人很喜歡拍雲海。原因是在日本登山時並不容易看到雲海。

要有平地往山地吹的風、地形要夠高夠冷、季風的水氣要足夠,爬升的水氣才能凝結成雲海。

剛好還有遇到專家講解,提到了逆溫層的問題,已經超出知識範圍我先姑且記著慢慢找資料。
蕭貪地瓜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https://imgs.plurk.com/QGa/54d/uSeY4sg7pEe6zmwVX35j6ibKkVf_lg.jpg
〈玉山積雪〉

陳澄波最後一幅畫作,完成於1947年2月,同年3月25日,陳澄波於嘉義火車站前遭國民政府槍決。

從覆雪的山峰,到平地的芭蕉。一幅畫將熱帶到寒帶一路囊括了進去。對當時的日本人來說,這樣的森林景觀恐怕在日本,要從九州走到北海道才能一睹。

看到這張圖就想起大學時代,在屏東的民生路上,天氣晴朗無雲且沒有霧霾的日子,遠遠往路的一端看去,巍峨的北大武山就會座落在盡頭。每個熬夜到凌晨的日子,只要看到都會忍不住駐足路旁欣賞。

朝上看去是覆雪的山巒,腳底下卻是被南國艷陽曬得扭曲空氣的柏油路,每次想起都會很懷念。

這也是為什麼每個屏東作家都那麼愛寫北大武山,因為它真的太美了。
蕭貪地瓜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https://imgs.plurk.com/QGa/VvT/xhAmjJ8FGt0wN4dxKJo7A77DTTy_lg.jpg
〈東臺灣臨海道路〉

即現今蘇花公路。

這張圖要分成三個視角來看,首先是佔比最大的山稜與海灣,看過去的角度是現今崇德礫石灘;接著是近處道路上的太魯閣族人,比例上已經跟一旁樹木一樣高了;最後是臨海處的那些方塊——崇德聚落。三種比例尺同時存在。

崇德聚落以前被稱作達奇里,太魯閣語「石頭很多的地方」(覺得很妙,達奇里本身念起來就很有一種石頭粗糙跌下去會血肉模糊的感覺),再經日本轉譯為日文漢字「立霧」。
蕭貪地瓜
8 months ago
日本人來之前,達奇里是東台灣與世界貿易的節點,當地原住民會與海上來的人進行貿易(當時立霧溪出產金子)。漢人則會繞過北海岸,來到崇德海灘與原住民進行貿易。牡丹社事件後清政府擔憂搶灘殖民的事件再次發生,最後出手遏止了這條太平洋的貿易路線。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上山滿之進開始進行山林保育政策,對那個年代的保育來說,原民的燒墾無疑是破壞的行為,於是展開了原住民遷出的計畫。東臺灣臨海道路(蘇花)在修築的過程中並不順利,遭遇許多反抗與戰爭,在落成後,那片崇德海灘也成為了太魯閣族新的安置點。

因此,這張圖也呈現了當代原住民生活產生巨大變遷的一瞬間。

這張圖繪製完的幾個月後,發生了霧社事件。
蕭貪地瓜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https://imgs.plurk.com/QGa/GeB/ZNU4URSBAz3gu4v1lUCGqgsn4Dh_lg.jpg
〈濤聲〉

這張圖好有趣,老師開頭便先讓大家猜畫中的季節。圖畫的場景位於臺灣東北角,從左方的植物就能看出線索,那是一株台灣常見的黃槿(心形葉子可以墊在粿下面),氣候惡劣時樹底會發新的枝枒,鮮黃色的花朵唯獨在東北季風強勁時不盛開,也因此能推測,這是幅冬季的畫作。

從季節定調後,這幅畫的氛圍也呼之欲出:這並不是一幅,漁夫在夏日輕鬆愜意垂釣的畫作。

想像這個畫面,東北季風呼嘯著,海浪打起的浪頭冰冷徹骨,為了生計的漁民在突出的峽灣磯釣著,岸上一片藻類——石蓴被海浪沖刷入海,餵飽了無數順著黑潮而來的魚群。
蕭貪地瓜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無論是〈東臺灣臨海道路〉還是〈濤聲〉,老師都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

東臺灣從來都不是什麼「後山」,他是面向太平洋世界的第一排。

與各國貿易往來的崇德海灘、直面豐饒黑潮的東北角,在在告訴了我們臺灣是個面向太平洋的海島國家。我們從不需要依靠西邊那塊隔著海溝的陸地。臺灣是隻大鯨魚,廣袤的太平洋才是牠的歸屬。

意識到這點時差點沒當場哭出來,真的好想划槳離西邊遠一點
蕭貪地瓜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洪廣冀老師也提到,當初在思考如何安排動線也花了很大心思(按照年分安排非常無聊,最開始就被否決了)。

最後決定讓每個觀展人,想像自己成為一道風、一滴水。

我們自北回歸線地標而起,展望了諸羅城,順著季風的大部隊上山,抵達〈玉山積雪〉。風裡的水氣化為雲霧,再落地成河下山,來了農村。我們接著出海,成為了黑潮,一路來到〈東臺灣臨海道路〉與〈濤聲〉。

老師也不斷提到一個重點,那就是陳澄波的畫作並沒有一定的答案。以上說的這些都是他作為地理學者的觀點,不同的人觀賞畫作,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展方也鼓勵所有人用自己的視角解讀畫作。

這也是為什麼後兩個展廳沒有再放置複製畫作的原因吧?

觀賞完畫作後,讓他們在你的心中留下註解,接著我們成為了博物學家,將那些註解再與館方的筆記進行觀點的交換。
蕭貪地瓜
8 months ago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