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愷
8 months ago
memo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
latest #79
Hey Man BOT
8 months ago
凱愷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第一章 達摩面壁,慧可立雪 ──研究所學什麼
凱愷
8 months ago
念研究所就是要學習「做研究的方法」跟「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什麼是「研究的方法」?畢業後有用嗎?有些人說研究所裡學的以後不一定有用,有些人則更乾脆一點地稱研究所為象牙塔。
或許確實如此,但是,產業界、政府機構和學術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程序大同小異。
不管是學術界或實務界,典型的研究(research)工作有兩種,其一是為一個重要的問題尋找嚴謹可靠的答案,其次是為現存或未來的問題找尋更好的解決方法。
立即下載
凱愷
8 months ago
研究的目的是尋找正確的答案。
要找到似是而非的答案很容易,但要找到正確的答案絕非易事,如果你要為重大的問題尋找正確的答案,你將會需要一系列的方法與能力:
1. 搜尋相關文獻,研判文獻的可靠性和品質,並迅速過濾品質較差的。
2. 分析優質文獻的觀點、證據與推論過程,以確定它們各自的得失與短長。
3. 比對不同文獻的見解與相互的批評,以便找出所有文獻中仍有待進一步釐清的疑點
4. 彙整既有文獻中可靠的部份,拼湊出事實的教完整面貌,並盤點其中尚待釐清的疑點。
5. 對尚待釐清的部份進行第一手研究或調查,以便獲得問題的完整答案。
凱愷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而其中,前四項都與文獻回顧或批判性思考關聯,只有最後一項與創新有關。文獻回顧不只是要消極吸收既有知識,更要積極對既有知識進行批判、彙整與評價
近乎九成你所需要的知識都早已有人研究,你需要的並不是再走一次相同的道路,而是利用前人留下的文獻,這便是牛頓所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因此,在任何研究開始之前,請打住你閉門造車的念頭,去搜尋相同領域內是否有人已經對這項研究行之有年?他們的失敗或成功是否有你能直接吸收的知識、繞過的彎路?
凱愷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 美國太空科學學會從一九六一年開始出版研究期刊索引摘要《國際太空摘要》(International Aerospace Abstract),其涵蓋範圍包括全世界跟航空與太空科技相關的期刊、專業期刊、研究會論文、研究會論文集(論文集)、研究文獻的翻譯,以及學術論文,讓這些文獻以摘要的形式發布,以便於查閱和流通。
> 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一九六三年開始出版期刊《太空科學與技術報告》(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erospace Reports),它實際上是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將過去一個月以來被引述過的全球政府研究報告、專利,以及學位論文整理成摘要,以促進既有知識的流通。
凱愷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美國在冷戰期間領悟了「讓既有知識流通」的重要性,上文提到的學術論文的摘要和索引,將大量過去累積的科學與技術文獻攤在陽光下,突破知識流通的障礙,使得美國的太空科技突飛猛進,也使二十世紀後半葉的理工學科進步神速。
凱愷
8 months ago

第二章 黃金與糞土 ──學術著作的要件與良窳
凱愷
8 months ago
學位論文的第一個要件是原創性(originality)或新穎性(novelty)
也就是說,整本論文都是為了要報告過去學術界尚未發現的事實,或是推翻、修正過去學術界普遍相信的事實,抑或是為既有(與未來)的問題尋找更好的答案。
凱愷
8 months ago
學位論文的第二個要件是嚴謹性(rigor)與客觀性(objectivity)。
如果前述的創見沒有可靠的證據和嚴謹論證來確保其客觀的有效性,或者無法以條理井然的方式,書寫成有系統的論述,那仍舊不是學術界所追求的創意。這個要件是學術研究跟偉大的發明之間最重要的區隔:發明只需要創意,但學術研究還需要把這創意變成客觀的、經得起批判與反覆檢證的系統化論述(知識)
凱愷
8 months ago
文藝創作、建築設計、科技發明,以及學術研究都追求創意,但是它們所追求的創意差異懸殊:
- 文藝創作完全不在乎實用價值與客觀性。
- 建築設計或發明在乎實用性,而不在乎客觀性。
- 經濟評論需要客觀與創見,而不在意論述的嚴謹性與系統性。
- 學術研究在乎的不是實用價值,而是客觀性、嚴謹性和系統性。
凱愷
8 months ago
為了要充分體現研究成果的原創性、客觀性和嚴謹性,實證科學領域的傑出學術著作都會兼具以下七項要件;其中最後六項都是在體現客觀性和嚴謹性的要求。
1. 原創性與貢獻
2. 可靠的證據(rigor evidences)
3. 批判性的檢證(critically examination)
4. 理論性、系統性與一致性(coherence)
5. 客觀性與可重複性
6. 跟學術界的明確關係
7. 文體的清晰性
凱愷
8 months ago
綜上所述,學術研究的核心能力能被歸納成三大範疇:
- 創新的能力
- 自我批判的能力
- 文獻回顧的能力
凱愷
8 months ago
中醫的知識因為沒有充分具備客觀的有效性,所以其應用與療效因人而異,在最好的情況下可以醫治西醫束手無策的病,但是在最糟的情況下,卻會傳出庸醫誤命的悲劇。
凱愷
8 months ago
從畢達哥拉斯到歐幾里德,希臘人的幾何學知識絕大部分是從埃及人學來的。但是埃及人的幾何學知識屬於土地測量的實用知識,知其然而未曾去解釋其所以然,也不曾企圖把這些零碎、片段、龐雜的知識「系而統之」。
直到希臘人將它們進一步加工之後,才變成一個具有嚴格演繹性格的系統性知識,可以經得起任何「服從理性」的人反覆檢視,而不受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
凱愷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將零碎而不相聯屬的知識片段發展成系統性知識,有好幾個優點:
首先,系統性知識可以被演繹而發揮「以一御萬,以簡馭繁」的特性,顯著提升其應用的靈活性。
其次,這些知識所隱含的推論(歸納)可以被系統化地演繹出來,而較容易突顯出其內在可能的矛盾,也便於跟各種不同來源的證據比對來確認其有效性。
根據過去人類知識的發展經驗來看,自然科學就是因為具有嚴格的演繹與歸納性格,可以從各種角度加以檢證,而便於修正其內在的矛盾,以及凸顯各種斷言跟外在證據的可能衝突,所以才會比中世紀神學的宇宙觀更可靠。工業革命以來的科學知識,就是因為具有嚴格的演繹與歸納性格,便於被檢證、傳播與靈活運用,所以才會促成知識爆炸與技術的加速進步。
凱愷
8 months ago

第三章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研究的歷程與時間表
凱愷
8 months ago
研究主題越早敲定越好,因為論文生產的過程中充滿迂迴和不確定性
針對你的候選研究主題,逐一進行初步的文獻回顧,以便了解該主題的研究背景,包括:
問題的起源與背景
這個問題在現實世界與學術界的意義和價值(重要性)
目前學術界比較有共識的主要結論
目前學術界懸而未決的主要爭議和癥結點
目前學術界的主要研究趨勢和課題
凱愷
8 months ago
在選定的研究主題中不斷地去回顧文獻和了解該主題的各種研究子題、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直到某個可能尚且模糊的問題(problem)勾起你的興致。
這時候,你可以模仿讀過的相關文獻,以該領域內學術界慣用的術語盒蓋念給這個問題下一個標題(title),並用一段話陳述你的問題意識(problematic)與研究焦點,從而形成你的問題陳述(problem statement)──這就算是較明確地定義你的論文題目(research problem)。
凱愷
8 months ago
接下來,針對你的論文題目,根據你過去的閱讀經驗,選擇一組最恰當的關鍵詞,開始搜尋並篩選出與該問題密切相關的代表性論文,完成初步的文獻搜尋。
再根據這篇文獻,勾勒出學術界研究這個問題時所採取過的各種角度、研究方法與流派、有共識與有爭議的議題、各種的主張和技術性細節,以及會影響到研究結論的所有因素。
最後,彙整出各個流派的優缺點與得失,以及背後大致的原因和機制

這是一段交錯著閱讀、思索、分析、歸納與彙整的複雜過程,不同派別之間的彼此批評會暴露出對方的缺點,也會揚舉自己的優點;你可以藉此過程提升自己專業的批判能力,並且用它來批判性地檢驗自己的研究構想與研究成果。
凱愷
8 months ago
創新的最簡單途徑,就是從既有的方法或觀點中截長補短。
揉合(hybrid)成兼具數家之長的解決方案或答案,以便它們在某些場合或情境下,較既有的解決方案或答案更適切,或更優越。
凱愷
8 months ago
最後,根據上述的創新策略,更仔細地研究你擬取法的既有方法,深入了解其優缺點的成因與機制,以便評估揉合它們的具體策略與可能的困難點,並據此重新調整創新的策略和研究構想,莫忘仔細評估這個方法相對於既有方法的優缺點。
凱愷
8 months ago
論文品質的真正差別往往不在於它們最後的答案,而是在於他們回答的方式和證據有多嚴謹、可靠──最著名的論文不必然是最富有創意的,但一定是最嚴謹而讓人不得不信服的。
凱愷
7 months ago

第四章 恩師與廉價勞工 ——指導教授與研究能力的養成
凱愷
7 months ago
美國哲學協會曾對各種不同領域的專業工作者進行訪問調查,然後歸納所有專家的意見,最把批判性思考分成六種能力:
1. 分析(analysis)證據、概念、方法和問題脈絡的能力。
2. 評估(evaluation)證據、方法、結果的價值和可靠性等。
3. 對各種證據與事實進行嚴謹的歸納與演繹等推論(inference),以產出新的結論或命題、發現。
凱愷
7 months ago
4. 解釋(expalation)各種證據的內在關聯或可能的因果連結,以形成規律或理論。
5. 詮釋與解讀(interpretation)各種證據、概念、理論與研究結果的內在含意(implications)和可能衍生的影響、重要性與價值等。
6. 有能力自行引導與組織(self-regulation)自己的思考活動,以便選擇研究方法,規劃研究活動,尋找證據,從證據中產出可靠結論或判斷,並在這過程中主動偵測出自己隱藏的假設或前提,和跳躍的推論等謬誤。
凱愷
7 months ago
批判性思考和專業領域有一定程度上的結合,但並非絕對。儘管如此,一個人越是深入某個領域,其能所能展現的批判性思維就越周延、細膩而深刻。
凱愷
7 months ago
有些知識可以被明確表達出來,甚至融入機械化的操作裡,因而易教也易學,美國當代哲學家Michael Polanyi稱這種知識為「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同時他也提到,我們所知道的知識遠比我們所能說出來的還要多,這些「能懂卻無法明確說出來的知識」則被稱為「隱性知識」
凱愷
7 months ago
如果你針對同一問題廣泛閱覽各派學者的論述,就可以看見他們如何劃分派別,互相指出其他學派、方法的主要假設、隱藏性假設、疑點、限制和缺失,以及自己這個學派、方法的優點。只要你有系統地去閱讀、比對、分析、彙整這些意見、論點、證據,就可以逐漸釐清各學派的基本假設、方法和數學模型的特質,應用上的限制與優缺點,以及統計資料取樣與處理過程的影響等。

簡單來說,追著一個問題窮追猛打,在看完正、反雙方一系列論文之後,多少可以培養一點敏銳度。
凱愷
7 months ago
指導教授的則認識培養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替你解決問題。
他可以透過三種方式協助你:指引你修課、組織並指導研究室內的論文報告與討論、以及針對你的研究題目給予個人化的指導。
凱愷
7 months ago

第五章 萬綠叢中一點紅 ——研究主題與論文題目的關係
凱愷
7 months ago
一個合適的論文題目,最好能兼具三種特質:
1. 你有把握在這個題目範圍內,產出足以獲得學位的創新與貢獻。
2. 你具備閱讀相關文獻所需要的背景知識。不足的部份,有些可以從修課獲得。需要自行補充的部份,在可負擔的範圍內,不致拖垮研究的進度。
3. 你對這個題目有一定的興趣,足以支持你熬過漫長歲月中的各種挫折與艱難挑戰。
凱愷
7 months ago
在選擇一個論文題目之前,最好先從較寬廣的視野去了解該研究主題的背景過去相關研究子題的類型,以及主要的爭議和共識,以便據此了解相關研究子題的特性與要件。
如果靠自己憑空想像,可能絞盡腦汁想出來的都是不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的題目。

其次,當以上前提實現時,才能較深入地掌握各種研究主題的主要訴求、方法特色、關切重點和各種爭議的原因和必要性,而不致見樹不見林。
凱愷
7 months ago

第六章 告別大學時代 ——期刊論文的閱讀技巧
凱愷
7 months ago
課本是針對初學者寫的,出版商為了銷售,花很多心思力求讓它易讀、易懂。
如此精心組織過的課本,內容由淺入深且由簡入繁,為的是讓讀者可以逐行逐頁地理解。為了達到前述目的,課本裡的知識都是自足(self-contained),讀者不需要再去找額外的補充資料來協助閱讀
凱愷
7 months ago
閱讀期刊論文的方法和次序
1. 拿到一篇論文後,先粗略瀏覽一遍,研判自己所欠缺的背景知識,以及它們所屬學術分支,以便找出載有這些背景知識的各種文獻。
2. 從這些文獻中挑出與該論文密切相關的章節、頁次、段落來讀(跳過不相關的部份)。
3. 將這些材料由淺而深安排出閱讀次序,以便用最省力、省時的方式掌握這些背景知識。
4. 背景知識補其之後,再回過頭來讀你需要讀懂的那一篇期刊論文。
凱愷
7 months ago
也就是說,為了獲得必要的背景知識,你要閱讀不同作者所寫的論文和書籍;這些文獻有些並不屬於原本那篇論文的參考文獻,你要自己想辦法把它們找出來。
其次,這些文獻原本的寫作目的歧異甚大,針對各種不同背景的讀者和應用領域,不見得所有內容都要跟你要讀懂的論文有關,你必須自己篩選段落。
最後,你必須自己想辦法去組織需要讀的段落、頁次、章節,以便安排出最適合自己(最省力)的閱讀次序
凱愷
7 months ago
螺旋式閱讀法
第一次閱讀論文時只需要聚焦在三個最容易回答的問題:
1. 這篇論文想解決什麼問題,最適合用來描述這問題的術語是什麼?
2. 它使用的方法叫什麼?(學術界如何稱呼它)
3. 前述的問題和方法屬於哪一學術領域?

回答這三個問題所需要的關鍵,通常會反覆出現在論文題目、摘要和引言裡。
凱愷
7 months ago
接著,把論文拿出來讀第二次,不強求讀懂。
此時用前一次整理出的關鍵字去搜索相關的文件,比科普級更深一層的入門級文件,以便獲得入門級的專業知識

然後再讀第三次
這時候你可以利用先前吸收的一兩成知識搜出幾本跟這論文的方法、問題較相近的書或碩博士論文。
從前面的目錄和書末的索引找出書中和這篇論文較密切相關的章節、頁次或段落,自自在在地讀過一次。
凱愷
7 months ago
接著,再將這篇論文讀第四次。
這次,可能會隱約讀懂三、四成,並且對另外兩、三成的梗概。
這時候,把這篇論文的參考文獻都翻出來大略瀏覽一遍,可能會找到有些段落可以協助進一步理解原來的期刊論文。
此外,你可能會發現之前(第三步)搜尋出的書和碩博士論文中有些章節值得仔細重讀。
將這些現階段你可能讀得懂的材料排出適合你的閱讀次序,以便補足閱讀原先那篇論文所需要的專業背景知識。
凱愷
7 months ago
最後,再將那篇論文拿出來第五次,這次可能讀得懂八成,而且已經有能力研判自己讀不懂的部份是欠缺了哪部份的知識。
接下來上網找出對你有用的文章、報告、課本、或專書,只挑你需要的部份再加上自己的分析、理解與推理能力吸收剩下的部份。
凱愷
7 months ago

第七章 鳥瞰全局 ——總覽式文獻回顧與田野
凱愷
7 months ago
徹底讀懂一整批相關的期刊論文需要耗費極可觀的力氣,因此那是在確定論文題目之後的文獻回顧方式。 當你從較寬闊的視野進行研究主題的文獻回顧時,只需要去掌握一些較梗概、粗略的問題,並嘗試藉此發展一些粗略的研究構想,直到你認定自己有一個很可能會成功的研究構想與論文題目為止。
凱愷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為了避免一頭熱往死胡同裡鑽,文獻回顧的第一步就是鳥瞰全局,找到最有機會突破的研究焦點或研究子題,同時回答以下問題:
1. 這個研究的焦點跟哪些研究子題相關?如何關聯?
2. 在這個研究焦點和各種相關研究子題上,有過哪些主要的研究角度?哪些主要的主張或流派?
3. 這些角度、主張跟流派各有和優缺點?他們各自舉出過哪些有利於自己的證據?彼此舉出過哪些不利於他方的證據?
4. 你對這個研究焦點有何想法?既有症具有哪些支持你的想法?有哪些證據可能不利於你的想法?
5. 假如你試著調整對這個研究焦點的看法,有沒有機會找到更多證據來支持自己的想法?還是可以反過來找到其他競爭者的弱點,來強化自己的主張?
凱愷
7 months ago
鳥瞰全局的利器
回顧型論文
凱愷
7 months ago

第八章 眾裡尋他千百度 ——論文題目與研究範圍
凱愷
7 months ago
透過時間、空間與其他限制條件的剪裁來縮小研究範圍,可以提昇研究對象的同質性,而使得研究的結論較精確、嚴謹、可靠。
凱愷
7 months ago
當兩個現象之間表面上的因果關係,有重大的研究成果被發表時,就意味著有必要繼續以一系列的創新型研究去分析、解釋這兩個現象之間,每一個細部的影響過程與因果關係——這也意味著有一系列值得研究的題目和創新的契機。
凱愷
5 months ago

第九章 青出於藍 ——批判與創新的要領(上)
凱愷
5 months ago
文獻回顧
這個動作的目的是回答兩個問題:1既有的知識邊界在哪?2既有的答案有哪些可以(或需要)再更深入的?
凱愷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本質
當你對該題目相關的批判原則比口試委員了解得更完整、深入時,就不需要再擔心口試。
學會自我審視,對自己更加嚴厲,不斷調整,直到別人也無法找出缺陷,而你對每一個問題都瞭若指掌。
凱愷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何謂創新
研究的創新有兩種典型:1以新的證據、觀點或較嚴謹的方法重新探究舊的題目,而有新穎的發現(舊瓶新酒)這種方法往往是使用更新或更嚴謹的方式,使就的研究題目有了更嚴謹的論證,或推翻被普遍接受的原先見解
2以既有的方式適度修改後去探究新的研究領域、題目,而造成新的發現(新瓶舊酒)
然而,這兩種情況有時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不同面向

創新不是對過去的否定或漠視,在嚴謹的演繹體系裡,只要一個關鍵性的事實、證據或命題被改變,即使其他所有的假設、定理、證據全都維持不便,結果也往往會演繹出一個革命性的全新學術藍海
凱愷
5 months ago
無效的新瓶舊酒
跨國的研究不必然會具有學術價值,複製在A國的實驗到B國也不見得會有新發現,必須要有足夠的差異,才會引發更多值得進一步深究的問題。沒有值得學術界關注的新發現的話,是缺乏創意與學術價值的
凱愷
5 months ago
摸著石頭過河
在理工學院等嚴格演繹的學科裡,開拓新領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先找到和新領域關係最密切的舊領域,分析兩者的異同,評估舊領域的原理(原則)、方法和知識結構,有哪些可以沿用;
另一方面則同時審慎評估新舊領域的差異,並且針對關鍵的假設、命題、原理、方法與知識結構,進行必要而適切的修改或調整;
最後,以舊領域的知識結構與驗證方法、程序為參考,在新領域中逐一發展出和舊領域對應的定理與知識體系。
凱愷
5 months ago

第十章 青出於藍 ——批判與創新的要領(中)
凱愷
5 months ago
方法沒有絕對的好壞 ——批判的基本原則
凱愷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特性表
建立方法與問題的特性對照表可以對比出哪種方法適合作為哪種問題的解答
凱愷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一個方法的特性可以分成四大範疇:
1. 基礎假設與適用範圍
2. 應用上的難易程度與成本
3. 常態工作條件的性能表現
4. 會影響性能表現的各種干擾因素和作用,以及對於干擾因素的耐受性
凱愷
5 months ago

第十二章 上窮碧落下黃泉 ——十倍速文獻回顧要訣
凱愷
5 months ago
快速回顧文獻而不浪費時間在無關的論文海裡有三個關鍵
1. 找一組合適的關鍵詞
2. 有效的搜尋方法與程序
3. 使用效能高的搜尋工具或電子資料庫
凱愷
5 months ago
文獻的搜尋與篩選是文獻回顧的第一個步驟,它的目標是找出跟論文題目最密切相關的五十至一百篇論文。但在該階段裡還不需要讀懂論文內容,只需要讀到足以判斷該文獻和論文的相關性即可。
凱愷
5 months ago
所謂「最密切相關的論文」,必須兼顧三個面向:
1. 這些論文都必須跟論文主題密切相關
2. 它們必須涵蓋所有不同的觀點與流派,而沒有遺漏或偏廢任何重要的觀點、流派
3. 它們必須盡可能涵蓋每一個流派或觀點的最重要文獻
凱愷
5 months ago
經常被引述的論文,就是這個論文題目的關鍵參考文獻或「經典」論文;經常被引述的期刊,就是該領域的頂尖期刊或重要期刊
凱愷
5 months ago
- 用關鍵字搜尋回顧型(study)論文來作為開始
- 關鍵字必須不斷嘗試和更新
- 可以使用「經典」論文當關鍵字,去找後來引述它當參考文獻的論文。這種「用經典論文找出比它更晚出版的論文」的方法叫做引文索引
- google scholar裡,點擊「被引用x次」會列出引註過這篇論文的所有論文
- 當搜尋結果過於龐大時,可以只挑出期刊論文而忽略學術會議論文,因為後者的重要性通常較低
凱愷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早期論文已經講清楚的概念,近期論文通常不再仔細交待,因此必須依照年代先後,逐一閱讀整個流派的關鍵性論文,以減少閱讀時的困難。
凱愷
4 months ago

第十三章 運籌帷幄 ——研究工作的策劃、進展與風險
凱愷
4 months ago
學術研究需要適當地評估其價值、成功的機率與風險
凱愷
4 months ago
新穎性是基礎,如果它們沒辦法被發展成可被反覆檢證的客觀知識,則不具備學術價值;而如果結果是零散的知識碎片,則該結果同前述。
凱愷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碩士論文的重點在於該碩士學生於撰寫過程中所學習到的內容,因此審查委員對於其最終成果(即論文本身)的創新性不會有過於太高的要求
凱愷
4 months ago

第十四章 為山九仞 ——整併補強,鞏固戰果
凱愷
4 months ago
別讓口試委員問到任何一個你不曾想過的問題
凱愷
4 months ago
在口試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你的論文最主要的貢獻是什麼?」這個問題可以被細分成兩個部份:(1)你的論文有哪些(新穎)的貢獻?(2)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現在我們需要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你如何確知自己的貢獻?
凱愷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第十五章 擲地有聲 ——學位論文的寫作要領

摘要
通常只有三百到五百字,分成二至三段。以最精準簡潔的措辭說出:
- 研究主題
- 研究範圍
- 研究方法
- 研究特色
- 主要研究成果
凱愷
4 months ago
導論
大多分成三個小節,依序為:研究動機(或問題意識)與問題背景、文獻回顧,以及本研究之議題、研究項目與研究成果(或貢獻)
在第一小節裡必須清楚指出,本研究主題與現實世界有何關聯,以及它在學術界的重要性,以便彰顯這個研究的必要性與價值
第二小節回顧與這個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以便勾勒出既有知識的最前緣與不足處,藉此說明這個研究既非重複既有,也非可有可無
第三小節陳述你完成的項目與主要結果,作為這一章的結束和結論
凱愷
4 months ago
研究主題、項目與成果
這一段必須寫下研究項目和研究成果,在後續的章節裡必須用確鑿的證據證明,你許諾過的每一項研究成果都不容質疑,絕無誇大不實之處,絕對精得起任何專家的反覆驗證。
因此,在寫這段時,必須反覆驗證自己列出的每一句是否都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持,有證據薄弱之處則必須考慮去除,總之必須避免讓自己看起來沒有信心
凱愷
4 months ago
文獻回顧
這理應放在第二段,但你必須先完成前一段才比較好進行這部份
這一節有三大目的:(1)描繪跟你研究成果最接近的既有知識邊緣,讓讀者看到你的研究主題、範圍與成果,和既有文獻沒有重疊。(2)讓讀者知道你的研究成就與既有學術文獻之間的繼承與創新關係:他屬於哪一個分支,繼承了哪些研究方法與觀點,完成什麼樣的突破或創新,以及你不採用其他方法、觀點、流派的關鍵理由。(3)沿著前述的繼承關係,扼要摘述過去至今每一位重要貢獻者的關鍵性得與失,以便勾勒出從過去到今天的主要研究推展過程和知識地圖
凱愷
4 months ago
文獻回顧不是流水帳。在介紹一個流派的時候,要有能力掌握該流派的主要訴求、特色與優缺點,並藉著你所選的文獻展現該流派的關鍵性進展,與越來越豐富的觀點和技術內涵
凱愷
4 months ago

第十六章 終極秘笈 ——考古題與口試委員的期待
凱愷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口試委員最愛問的十二個問題(to博士生)
- 你為何要選擇這個題目當博士論文題目?
- 你如何將原初的問題概念化(conceptualisation)成一個學術性的問題?
- 你是如何發展出這個研究架構(research design)?
- 你的研究架構合理嗎?有沒有任何牽強之處或弱點?
- 你為何採取這個手段(instrument)來取得所需要的證據或數據?
- 你如何選擇樣本、材料或研究範圍?
- 你如何產出主要的結論(conceptual conclusions)?
- 要如何將你的發現更廣泛地解讀或應用(generalization)?
- 你的研究對學術界有何貢獻?
- 你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何意見(批評)? - 你畢業後有何打算? - 你還有什麼話想說嗎?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