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光🌕Secretbox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by Robert de Board
https://images.plurk.com/45dVgmXBU1TOzA815xnGO3.jpg
// 有人問我:「你們心理師只是和案主聊聊天,為什麼收費這麼貴?」

說真的,這很難回答!

但我常會說:「如果在你的生活中,能找到如心理師一樣的人與你聊聊,讓你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同時能拓展你的覺察、增進對自己的理解,並因此更有力量做出新的選擇,那你真的不用來找心理師。」
//

推薦序 by陳志恆心理師

#書 #閱讀 #筆記 #心得
latest #20
// 換句話說,許多身陷困擾的人身旁,缺少這樣的人際資源,就算有人願意提供關心,也沒辦法給予持續且深度的支持。

心理師除了提供民眾心理諮商服務外,也得教育民眾如何運用心理諮商資源,正確認識心理諮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真的不是聊聊天而已!//
願光🌕Secretbox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C3 / P.38-39

// 諮商師使用「合作」這兩個字,表示接下來不管發生什麼事,蛤蟆都必須積極參與。所有這些要求,都和他原先的心態差太遠了,他以為只是等著某個人告訴他怎麼做就好了。

這些想法讓人不安,但同時讓人興奮——也許,他真的能夠靠自己摸索出擺脫痛苦的辦法來。//
願光🌕Secretbox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C4 / P.46—47

// 「蛤蟆先生,你今天感覺如何?」

「很好,謝謝。」這是蛤蟆從小被教導的回答,此刻不假思索地回應,其實不具任何意義。諮商師顯然對這種無關痛癢的話毫無興趣。

「我再問你一次,你真正的感覺是怎樣?」
蛤蟆覺得很不安,便問:「你說的『感覺』?到底是什麼意思?」

蛤蟆並非故意表現得遲鈍。就像很多人一樣,他從沒有用心思考、看待自己的情緒,也就很難用言語形容,當然更不可能描述給別人聽。事實上,他不自覺地發展出很多行為策略,成功逃避對於自我的認知。
立即下載
願光🌕Secretbox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於是他成了最會「打招呼的人」,就像他最有名的開場白是熱情的「你們好啊,我的朋友們!」接著是「你一定猜不到我最近在做什麼!」又或是「快來瞧瞧這個!」因此,從來沒有人問他「你好嗎」?更沒人問他「你感覺如何」?

「你感覺如何?」對蛤蟆來說是很新奇又讓人不安的問話,尤其對方似乎真的很想知道他的答案。但蛤蟆從來沒有試過自我分析,所以還真不知道如何描述內心的狀態。//
願光🌕Secretbox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C4 / 58-60

// 「重要的是你的看法,蛤蟆,你自己感覺是這樣嗎?」蒼鷺問。
「是,沒錯,就是這樣。」蛤蟆的語氣聽起來比之前更肯定,「那正是我當時的感受,小時候,我被父親嚴厲訓斥時就是這種感覺。」

「那麼,我們就把它稱之為兒童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蒼鷺說。

蛤蟆一臉困惑。

蒼鷺繼續說明:「意思其實很簡單。你應該記得以前在學校讀過『自我』(ego)是拉丁文的『我』。當我們問某人處於何種狀態,其實是在問他處於何種『存在的模式』。因此,當我說某人處於兒童自我狀態時,是指他的行為與感覺都像個孩子,這不是『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樣。」
「我大概明白了,但處於兒童狀態是不好的嗎?」

「無所謂好或不好,只是描述一個人真正的模樣。也許更應該探討的問題是:『處於兒童狀態會有什麼樣的效果?』」蒼鷺回答。 //
願光🌕Secretbox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詞彙紀錄
兒童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
兒童的基本情緒
自然型兒童|適應型兒童
共謀 / 移情
父母自我狀態(Parents Ego State)
成人狀態(Adult Ego State)
心裡地位(四個):你好你不好...
願光🌕Secretbox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名言
佛洛依德:「凡是本我所在之處,自我必相隨。」

Eric Berne:「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王子,卻被父母變成青蛙。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讓青蛙再變回王子。」
願光🌕Secretbox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情緒
PLOM 可憐的我
無攻擊性的憤怒(被動攻擊?)
NIGYYSOB 我逮到你了,你這個壞蛋
願光🌕Secretbox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人間遊戲》(Games People Play)
願光🌕Secretbox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小卡
成年後的很多行為,都是從童年時期學來的。

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過和自己的情緒做連結。

從現在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然要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這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氣與毅力。
C11 / 172-173

「第二,我也不知道你該怎麼做。我們進行諮商的主要目標:讓你自己發現該怎麼做。我可以從旁協助,但只有你自己能做決定。」
這是一本關於諮商的童話,我覺得很適合畫成繪本,但語氣可能要再修改,我覺得修改成兒童版後能接受的人會再大幅上升XD
原因是這本書其實不太適合某種類型的人看,因為很多人不能接受「情緒是在自己身上」跟「你有選擇權」的概念,或者說,它講的太直白、太分析了,很多人看完的感受會像蛤蟆先生一樣,覺得自己被蒼鷺指責、怪罪,蒼鷺的風格也不是每一種個案都能接受。

所以改成跟兒童說話的語氣說不定比較不會讓還處在創傷中的人反抗那麼激烈...?
我自己看完蠻喜歡的,有點感傷,尤其是“最後一次按門鈴”讓我好想哭
願光🌕Secretbox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蒼鷺的“機車”程度跟我的心理師有的一拼

看到有人說不能接受蒼鷺的態度,我的經驗是有時候心理師真的會用激將法,不是一直都處在愛與和平的狀態的,但這要看心理師怎麼拿捏距離跟判斷個案適不適合用這招。純粹看書跟自己親身經歷的感受也會不同。
願光🌕Secretbox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但如果真的覺得就是不喜歡的話也沒有問題,因為每個流派都有各自適合的對像,就像同樣是運動,有人喜歡比較靜態的瑜伽,有人比較喜歡動態的有氧,這兩個人如果交換彼此的教練,可能就會覺得很痛苦。
願光🌕Secretbox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我覺得蛤蟆可以接受是因為他潛意識知道蒼鷺真正目的是在引導他,而他可以認同這種做法,所以對他來說是有效的。
願光🌕Secretbox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最後道別的地方讓我蠻感傷的,蒼鷺跟蛤蟆可能從此再也不會出現在彼此的人生中,雖然知道某人的影響會持續在心中發酵,但實際上就是不會再有深入相處的機會,不知為何我覺得蒼鷺會比蛤蟆更寂寞(如果他也有用心在這段關係上的話)。

有點投射性認同了X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