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故事中兩個角色針對同一件事有不同敘述時)
:這是漏洞!
:你有沒有想過角色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或者這角色就他媽是個騙子?
安鯷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這樣的作品繁不勝數。與公正客觀的第三人稱敘事手法不同,不可靠敘述者的魅力在於能夠藉由對這個視點人物的認識,對故事中的客觀現實有重新的見解。
比方說,為什麼要說謊?對敘事者來說,故事是說給誰聽的?敘事者有意識到這是謊言嗎?
有可能說故事的旁白就是個自認對事情了解很透徹的人,所以才會信心十足地說出他認為的真相;有可能旁白清楚真相如何,但有意引導讀者別開視線;有可能真相對旁白而言「必須是這樣」,否則說不通,或者如果不是這樣,旁白就會精神崩潰;有可能這是對旁白本人最有利的解釋;有可能旁白是在轉述其他人的證詞,作為讀者會逐漸意識到旁白被某個外人操弄著……種種可能性。
說到有趣的故事旁白,《六個嫌疑犯》(by維卡斯.史瓦盧普)就是個由「記者」擔任旁白的故事,描述六個不同的人為什麼在某一天到了同一個地方、各自帶著武器、而且都有動機殺害某人,這樣的故事。書本的前言是記者自我介紹,講述此書為自己將調查內容故事化的結果。在過程中,讀者逐漸對這六個人心生同理心、對他們的處境感到為難。因為受害者實在是個驚為天人的人渣,甚至產生了「這些人無論是誰,殺了這個人都是合情合理又大快人心的決定吧」的念頭!
然後結局時——這邊就有劇透了——記者寫的部分結束了。鏡頭拉遠,旁白脫離了筆者(記者),變成了真正的上帝視角,讀者終於看到了真正的兇手是誰:兇手是一直負責說故事的記者啊!為什麼要替那六人說故事、讓人同情他們,是因為記者知道他們都不是兇手。這個調查結果目的就是要讓人覺得誰是兇手都無所謂,死者活該!
敘事者真的好重要!喜歡推理小說的人應該都能夠明白為什麼福爾摩斯一定需要一個華生吧?(除了CP以外的原因)
成功的推理小說要讓讀者在結局之前就已經見過所有線索了,但仍然驚嘆於最終揭發的真相。要如何讓讀者明明已經都見過一邊場景了,卻不曉得偵探角色本人的想法呢?作為視點角色的華生在此時便是重要的存在。當然,華生本人和福爾摩斯的熟稔程度也是很重要的元素,事關讀者能夠看到多少東西、能夠有多少提示。偵探會不會為了助手的安危而繞過一些令人不安的細節、會不會因為在乎助手的評價而避免去談調查方式等等…這些都會影響讀者視角!
這時候就必須要提京極夏彥的《姑獲鳥之夏》了。作者善用第一人稱視角人物的心理狀態,將讀者的眼睛蒙上。讀者們以為說故事的是個客觀的華生,實際上是牽扯過深、對惡行選擇視而不見否則會精神崩潰的相關任務…或許從配角們的反應可以看出端倪吧!重看一次就能明白了!但是當偵探揭露房間中間從頭到尾都躺著一具屍體,只是視點人物不去理會、所以讀者不知道時,那樣的震撼感是其他敘事手法很難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