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干達後,還有更多學工?記者發傳單、學緬語,走進服務業、科技廠裡,看見東南亞學生包機來台的真實報導者很讓人敬佩,聽起來又很難過的一集。覺得再也不要用僑生來招生用語了,要填補少子化的學生缺口,好好用國際生不好嗎,用這種大中華民國(?)角度稱呼,只覺得很羞恥,也對改變歧視的現況沒有幫助。
教育品質的改革真的不是只有台灣本地學生的學校,我們需要這麼大量的人力,無論學生的國籍一定都是希望接受良好教育,一畢業就能成為戰力。
無論是「僑生」這個稱呼、對他們所受教育與生病的漠視,再到沒有給予實際工時的薪資及最後對於東南亞國家的缺法理解等等問題,都是基於缺乏人權的尊重,那種眼高於頂把人當奴隸的感覺真的讓人窒息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