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金星有點煩」「馬伯庸」「書」「心得」

非常有趣。

跟上一本一比起來更有趣了。
latest #18
目前才到第一章,直接讓我再次相信自己不是文盲。
對,有趣的書長這樣,是的,有趣的書長這樣。
讀完了。

非常好看。
立即下載
這應該是馬伯庸的書裡,我目前覺得最好的一本了。

故事說的是《西遊記》裡的劫難其實背後有巨量佛道利益衝突,佛家與道家裡面也自有自己的利益衝突,而太白金星之所以有點煩,就是因為這些事情最後都得靠他擺平。
擺平的部分很有趣,馬伯庸對道教、佛教和官場文化這些有的沒的東西的理解,也相當值得信任。

但最難得的是,整本書有主旨但沒有說教感,也不拖戲,一起呵成,是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寫的時候很開心,讓讀者也雀躍起來的好書。
要說的話,有點像周星馳的電影。很好笑但感覺說了點什麼,但玄機需靠觀客自己參悟。
➡️

他發現自己陷入了伯夷叔齊式的困境。

相傳凡間的周武王伐紂之後,伯夷、叔齊惡其所為,隱居首陽山,分居兩洞。武王遣使者請他們出仕,但爵位只有一個,先出者得,後出者死。兩兄弟雖不能彼此商量,心志卻一樣堅定,同時拒絕。武王悵然離去,兩兄弟遂得以全義。

對李長庚和觀音來說,最好的結果當然是兩人什麼都不說。但他們兩個不是伯夷叔齊,信任基礎很脆弱。觀音交代沒有、交代了多少,李長庚不知道,反之亦然。他如果直接說出黃風嶺的真相,觀音會如何?如果堅持不說,自己會如何?這麼猜疑下去沒完沒了──這正是菩薩們隔絕飛符的目的。
我個人實在非常欣賞用伯夷叔齊代替囚徒困境的大腦。
➡️
須知,天道有常,只要你想攀登上境,都逃不過幾場劫難的考驗。比如玉帝,就是苦歷一千七百五十劫,方才享受無極大道。但每個人造化不同,渡什麼劫,如何渡劫,何時渡劫,變數極多,就算是大羅金仙也難以推算完全。所以啟明殿有一項職責,為有根腳的神仙或凡人專門安排一場可控的劫難,謂之「護法」,確保其平穩渡劫,避免出現身死道消的情況。

李長庚長年幹這個事,懷裡揣著幾十個護法錦囊,每一個錦囊裡,都備有一套渡劫方略。什麼悟道飛升、斬妖除魔、顯聖點化、轉世應厄等等,一應俱全。劫主選好錦囊,就不用操心其他事了,啟明殿會安排好一切,保證劫渡得既安全又方便,比渡野劫妥當多了。
一些天道搓湯圓解說。
➡️
護法這活他經驗豐富,難度不大,就是瑣碎。妖怪是僱當地的還是從天庭借調?渡劫場地是租一個還是臨時搭建?傳話給凡人是託夢還是派個化身?渡劫時要不要加祥雲、華光的效果?如果要調用神霄五雷,還得去跟玉清府雷部預訂……一場劫難的護法,往往牽涉十幾處仙衙的配合,也只有啟明殿協調得了。

這次考慮到玄奘不想鬥戰,李長庚選了個「逢凶化吉」的錦囊。這錦囊的方略很簡單:妖怪把劫主抓回洞中,百般威脅;劫主堅貞不屈,感化了高人,高人聞訊趕到,解救劫主。

這個錦囊方略有一些單調,但優點是簡單,劫主大部分的時間安穩待著就行。李長庚這麼多年做下來,深知護法工作不需要搞什麼新鮮創意,穩妥才是第一。
一些關於太白金星為什麼有點煩的解說。
➡️

玄奘皺著眉頭呆了一陣,冷不防問道:「你在靈山腳下時,聽過一隻偷吃香燭的白毛老鼠精嗎?」黃風怪哈哈一笑:「長老有所不知,所有被大能安排離開靈山做事的妖怪,都會背這麼一個罪名,不是偷香燭就是偷油。這罪過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日後想保你容易,想懲治也有藉口。」
這個對為什麼西遊記裡有一票偷吃香燭的妖怪的解釋也很靠杯。(很喜歡的意思)
➡️

吳剛持斧哈哈一笑,極為得意:「我現在已經練到了隨心而動、意到形成的境界,腦海中有什麼圖像,手中就劈出什麼裂隙。這手絕活,除了我可沒人能做到。」

他猶恐李長庚不信,手起斧落,又狠狠劈下去。只見「哢嚓」一聲,桂樹裂隙四開,竟勾勒出一張苦悶疲憊、心事重重的老人面孔,與李長庚神似。

這確實是神乎其技,李長庚嘖嘖稱讚了一陣,突地又湧起一股同情:「這又有什麼意義?桂樹原來什麼樣,還是什麼樣,有你不多,無你不少。你自以為精通了伐木之技,到頭來卻連一絲裂隙都留不下來。」吳剛撓撓頭,沉思片刻方道:「好像是沒什麼意義。不過……」他拎起斧子,「哪個人不是如此?」
把吳剛弄得很有趣的部分。
馬伯庸的《顯微鏡下的大明》和《長安的荔枝》也都很有趣,順手推一個。

趁著還有八折,買了他新出的另外兩本書。
突然想到,這本書裡得證金仙的解釋方式也很有趣。

「超脫因果,太上忘情」說的不是不沾因果無情無慾,而是只存己念唯修自身。

簡單來說就是幹啥都不能忘記自己是最重要的。滿像現在的心理諮商會儘量導引的方向。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