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苟勾
8 months ago
記錄一下
latest #27
小苟勾
8 months ago
當我們帶著這些期待和預設去觀察他人時,我們實際上看到的並非真實的對方,而是我們心中的投影。 這種投射,如同一堵無形的牆,讓我們看不見真實的彼此,隔絕了我們與他人之間真實情感的流動。
小苟勾
8 months ago
我們常將對方視為滿足自身需求與幻想的物件,而非獨立的個體。 這種投射式的愛戀,看似是對親密關係的深情厚意,實則是在逃避自我,將內心的空虛寄託於外部世界。
小苟勾
8 months ago
失望意味著,你開始從投射和幻覺中走出。
我們開始學習放下對關係的預設與期待,轉而尋求一種更為真實、深刻的連接。 當你對關係感到失望,真正的愛才開始浮現。
這不僅僅意味著將對方從期望的牢籠裡解放出來,也意味著我們得以從虛假的自我與外界的期待中解脫,開始活出真我。
立即下載
小苟勾
8 months ago
理想化的情感投射,很大程度上是我們渴望通過與這個對象的結合,來彌補自我感覺中的不足或缺失,實現一種完美的自我形象。
同樣地,在愛情中,我們可能會在伴侶身上看到自己理想中的特質,這些特質可能代表著我們內心渴望擁有的品質。 這種對完美的追求,表面上看似是對伴侶的期待,實則是對我們內心理想狀態的嚮往。
小苟勾
8 months ago
每一次的失望與幻滅,都是對自我邊界的一次擴展,促使我們成長為更加完整與真實的人。 真正的愛情,鼓勵我們超越表面的和諧,勇敢地面對內心深處的恐懼與不安,從而實現自我超越。
小苟勾
8 months ago
我可以怎麼做?
小苟勾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1. 認知行為的方式:認識並轉化投射
辨識投射的來源:
當你對某人有期待時,停下來問自己:「我希望對方表現出什麼特質或行為?這些期待是否反映了我內心的某種需求或恐懼?」

當我毫無原因的想對他人像狗狗一樣撒嬌時,這可能源於我對親密連結以及努力被看見被誇獎的渴望。

認識到這一點後,試著接納我有與他人親密的需求,並尋找其他方式滿足它(比如自我關愛,寫下日記看見自己),而不是依賴對方。
如果有需求,可以試著提出來
例如:
這次我為我們的出國行程做了這些努力,我覺得我很棒,我想要你們誇獎我
小苟勾
8 months ago
挑戰理想化的期待:
我們常將他人理想化,認為他們應該符合我們的幻想。

在相處時提醒自己,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各自的成長脈絡,對方不需要也不可能滿足自己理想化的期待

試著進行「現實檢驗」:列出你對對方的期待,然後問自己:「這些期待合理嗎?對方真的具備這些特質嗎?」
透過這種方式,你可以放下不切實際的預設,接受對方的真實面貌。
小苟勾
8 months ago
覺察情緒的信號:
當你對他人的行為產生強烈情緒(如憤怒或失望)時,這可能是投射的徵兆。

在發覺情緒爆炸的當下詢問自己:「我的反應是否過激?這與我過去什麼樣的經歷有關?」

如果你的情緒與當下情境不成比例,可能是在投射過去的傷痛。將焦點轉向自己,理解這些情緒,而不是歸咎於對方。

還要學著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不然有時真的會察覺不出來,在關係中產生的一閃而過的不快也是有原因的
可能我被用我不喜歡的方式對待,我預設對方不應該這樣對待我,要學著去捕捉
小苟勾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2. 先行動再去帶動思考:透過行為改變心態系
練習無條件接納:
在與他人相處時,試著放下對他們的期待,專注於接受他們的現狀。例如,在對話中不試圖改變對方的觀點,只單純傾聽。這種行為上的練習能幫助你逐漸習慣不帶預設地看待他人,讓你的心態變得更開放。

學著不帶批判,要先有這樣的預設:
他會這樣選擇A是有他的原因,沒有人是一樣的,所以他做出與我不一樣的選擇,這樣也很好,不符合我的預期也很正常,並不是我不夠好,所以他不跟我一樣
小苟勾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主動展現真實的自己:
投射不只發生在我們對他人的期待上,也反映在我們如何隱藏自己。試著在關係中誠實表達你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迎合對方。

說出我內心真正的想法,並了解即使不被徹底接受也不代表我的感受不重要,只是對方也有極限他可能做不到

當你展現真實的自己時,也更容易接納對方的真實。
小苟勾
8 months ago
設定小目標,逐步放手:
選擇一個我常有期待的關係(比如與家人或伴侶),設定一個小目標:在一週內,不對他的行為提出要求或批評

觀察自己的反應,記錄我在哪些時刻感到焦慮或失落。這種觀察能讓我意識到期待的根源,並在找到的過程中逐漸靠自己補滿或認清我就做不到,有些人也做不到,然後學會放手
小苟勾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3. 在相處時自我提醒:保持清醒與覺察
在與他人互動的當下,簡單的自我提醒可以幫助你避免落入投射的慣性。
正念練習與人相處時,專注於當下的感受和體驗,而不是急於判斷或反應。當你發現自己在投射(比如對對方的行為感到失望),深呼吸,告訴自己:「這是我的投射,不是對方的真實。」這種短暫的停頓能讓你拉回注意力,重新聚焦於現實。
默念提醒語準備一些簡短的話語,在心中默念,幫助你保持清醒。例
「我願意看見真實的你,也願意展現真實的我。」
「我放下期待,接納當下。」
「對方是獨立的個體,我尊重他們的本質。」
這些話語就像錨點,能在情緒波動時穩住你的心神,減少投射的影響
小苟勾
8 months ago
換位思考
當我感到我開始投射時,試著站在他的角度去同理對方,並提醒自己,不是我的感受不重要,而是對方也有自己的課題要忙。

問自己:「如果我是對方,我會有什麼感受?我的需求是什麼?」

這種練習能幫助你從對方的視角理解他們,減少以自我為中心的預設。

這點好難,好需要練習
小苟勾
8 months ago
4. 深入內在:
投射的根源往往在於我們內心的空缺或未解決的情感。
探索內在需求:
花時間問自己並寫下每一次產生投射的時刻
「我在關係中尋求什麼?這些期待是否源於我內心的某種缺失?」

透過日記、冥想或與信任的人對話,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的深層需求,正視這些缺失,如果能療癒就療癒,不行的話了解它的存在並接納完全癒合可能需要時間,甚至不會癒合,但這也不是代表我的經驗或感受不重要,只是現實有它的極限,也不需要尋求他人填補,減少對他人的過度依賴。

謹記
如果靠著別人填補自己的空洞,會需要時時索取,就跟人工皮要一直換,但自己的肉長出來雖然很醜但是好了,也可能長不出新肉所以是一個有新的皮的凹洞,但還是能用
小苟勾
8 months ago
接納失望與成長:
失望並非壞事,它是你從投射中醒來的開始。
當你感到失望時,不要逃避,而是問自己:「這次失望教會了我什麼?它如何幫助我看清真實的對方和自己?」每一次幻滅都是一次成長,讓你更接近真實的自我。
在每一次的失望時,詢問跟感受自己為什麼會感到失望,這個時候最能抓到自己的真實渴望,然後試著去處理
小苟勾
8 months ago
5.建立真實的連結:
放下投射的目的是為了與他人建立更真誠的關係
開放式溝通:
與對方分享我的感受和需求,並邀請他們也這麼做。
避免指責,而是用「我」語句,例如:「我有些失落,因為我期待......」這樣的對話能讓雙方更真實地了解彼此,減少誤解。

這樣不是情緒勒索,真正的情緒勒索是如果你不怎樣,我就切斷關係
坦白的告訴對方自己的需求跟感受,把真實的自我袒露,會讓對方更沒有負擔,如果對方夠強,一樣了解自己的極限,在關係上就會更有界線感
小苟勾
8 months ago
自我慈悲練習這麼好的東西我怎麼到快30才知道
小苟勾
8 months ago
難怪我一直很討厭高中社團的一個男的,畢竟他直接在我沒有說出口也沒察覺的需求上否認我
之前約高中社團的大家出去三天兩夜旅行,一個人負責車票住宿安排行程,其中一個行程要在夏天的台東戶外走15分鐘,就被說到底是誰排得這個爛行程
10年前的事情我耿耿於懷到現在,因為我的努力沒有被看見甚至被罵,這讓我永遠無法跟對方有超過點頭之交的關係
小苟勾
8 months ago
但我對我最好的幾個朋友都不會有期待,或是已經過了有期待又失望的狀態
難怪我們相處的如此放鬆
被擅自期待真的會很不舒服,希望我有機會好好處理
小苟勾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我們也會對越親近的對象越有期待
難怪別的部門主管對我們發神經,我只會啊好神經噢再看一眼,然後一邊想午餐要吃啥
但直屬主管沒有符合我對職場的預期時,我就會非常失落
小苟勾
8 months ago
https://blog.udn.com/...
真的很容易對重要他人有期待
原來有分正面負面的投射
小苟勾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1. 移情(Transference)——「把過去的關係帶入現在」

機制:個體將過去重要他人的形象(通常來自童年經驗)投射到現在的人際關係中,並以類似的情緒與方式回應對方。
特點:例如把主管當成父母的替代品,或在親密關係中重現兒時與照顧者的互動模式。
例子:
一個人在童年時曾被家長嚴厲批評,長大後在職場上遇到權威型的上司時,會不自覺地感到恐懼或壓力,儘管這位上司並未特別針對他。
小苟勾
8 months ago
2. 投射(Projection)——「把自己的東西丟到別人身上」

機制:個體無法接受自己內在的某種特質、情緒或衝動,於是無意識地將其歸因到他人身上,以減少內在衝突。
特點:是一種防禦機制,通常涉及個人無法承認的情感或慾望,並以「別人怎麼這樣」的方式表現出來。
例子:
想要被照顧但無法接受自己是需要被照顧的,所以表現得格外體貼
小苟勾
8 months ago
3. 陰影(Shadow)——「自己身上被壓抑的部分」

機制:指個體人格中被壓抑、不被意識所接受的部分,這些特質可能是負面的(如攻擊性、自私、懦弱),但也可能是未被開發的正面潛能(如創造力、領導能力)。當個人無法接納這些部分,它們往往會以投射的方式出現在外部世界,導致對某些人或行為產生強烈的反應。
特點:陰影往往是個人不願意承認的自我特質,但會以某種方式浮現,例如透過批判他人、強烈的情緒反應或夢境等形式表現出來。
例子:
也想當小廢物被照顧,但因為壓抑這個渴望,所以特別討厭要依靠別人的人。
小苟勾
7 months ago
糾結了一段時間,好像還是沒有投射或期望欸,應該說,沒有期待要被回應
初衷真的就是好真實好有意思,好可愛好喜歡!好想親近一起玩!
大概就像遇到好漂亮好好看好真實的植物,我想澆水跟灑肥料,什麼時候開花或不開花也沒關係
恩總之就是好可愛!!乾我就喜歡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