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倫敦 #倫敦塔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 Day 3
https://images.plurk.com/1p8fMmAtK38R99Ml0RqtkO.jpg
吃飽準備上工(?)
https://images.plurk.com/61EbhFGiNnuzJ9LgQMw7rI.jpg
植被都不一樣呢
https://images.plurk.com/70PLkmZPp5jfEVWl3D2mlK.jpg
出地鐵先遠遠拍一張
latest #25
https://images.plurk.com/2BngJb5UV3XyHb69Tz562j.jpg https://images.plurk.com/5fI3D3aWT5b2HmcAmUfZ0S.jpg
地鐵到倫敦塔之間有一座巨大的日晷,環繞日晷一週的浮雕是倫敦城的大事記,例如1759年大英博物館開幕---

友:「不要再研究了!我們預約的參觀時間快到了!」

喔、喔喔,好險,差點忘記主要任務

https://images.plurk.com/6FzunhlSmC7uglyCA5JbHN.jpg https://images.plurk.com/2NTseWUiZXs7YVidYa7Vot.jpg
跟車輛一比可以看出護城河很寬。倫敦塔始建於征服者威廉時期,是實際居住使用過的要塞堡壘。堡壘本身又蓋在更古老的古羅馬城牆上
https://images.plurk.com/7sdii20EA2eRuqf3hgTLE3.jpg https://images.plurk.com/6mqfyG4a0sucHjtrKO203t.jpg
排隊等入場

https://images.plurk.com/65RFXFslT9cvqfTttXSPlz.jpg https://images.plurk.com/38bymIy927zNOPFh102PFz.jpg https://images.plurk.com/2m99ibHe0614rMu4QYYru2.jpg
牆上有許多射箭用的防禦孔

倫敦塔一樣有各種語言的導覽機可以借,這邊慢慢逛能耗上一整天,有超多小朋友來校外教學,包含許多大概是搭歐洲之星來的法國小朋友......不過我們下午有其他行程,所以同樣只能挑重點看
https://images.plurk.com/5JuQ6hGlBtaXADOnfiRWEO.jpg https://images.plurk.com/Zu4BXg2VjcNxqrqAERgzF.jpg
重點就是英國的王權珠寶!裡面禁止拍照,根本逼人買導覽手冊

進去會先看到幾頂王冠的金屬空台。部分國王有製作自己專屬的王冠,但不是每一頂都有保存下來。下一任要製作新王冠的時候,可能就把舊的拆了回收利用...畢竟重新收集一堆寶石也是所費不貲。現在加冕儀式使用的都是聖愛德華皇冠,國會開議則是戴帝國皇冠
立即下載
展間也放了非洲之星原礦的模型,跟從非洲之星切割出的幾個巨大鑽石的模型,這些可以摸

再進去陳列了加冕遊行隊伍的侍從穿的長外套,以及他們拿的mace,中文翻譯是...重錘...總之本來確實是武器,逐漸演變成王權象徵。每任國王/女王都有自己的mace,外型差不多,只有裝飾細節和縮寫不同。

小號是典禮中重要的樂器,下面掛一塊布,繡著王室徽章和國王/女王的縮寫。

另外有三把儀式用劍,兩把開鋒的象徵世俗和屬靈的正式,沒開鋒的象徵憐憫。這三把比較樸素,最後一把是the sword of the state,裝飾王室紋章與英格蘭、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的紋章,在加冕儀式中由武官呈獻給國王。我記得查爾斯三世的加冕儀式上是一位帥氣的女武官擔任這個職位
加冕儀式上需要由坎特伯里大主教為君主塗聖油,聖油從老鷹造型的容器倒進一隻湯匙。
雖然王權珠寶號稱從懺悔者愛德華(始建西敏寺那位)傳承下來,但是大部分其實在清教徒革命後被克倫威爾熔了鑄幣,只有少數倖存,這隻湯匙是其中之一。其餘都是查理二世復辟之後重製的。
塗油之後,君主會披上帝國斗篷。以前每任都會做一件新的,但1911之後就一直沿用同一件了,用金線裹絲線織的,一樣上面充滿王室紋章和四個地區的紋章。
披上帝國斗篷之後,君主再配戴上馬刺、佩劍、臂環,以及象徵與國家結合的主權戒指,然後坎特伯里大主教把上面有十字架的球放在君主手中,提醒他這是上帝的國度。
金球拿走之後,坎特伯里大主教把兩支權杖交給君主,彰顯他作為人民牧者的角色。其中一支權杖就是鑲著非洲之星一號的君王十字權杖,另一支權杖上面有代表聖靈的白鴿。如果君王有配偶,王后也會被授予另一套十字權杖和白鴿權杖,不過上面就沒有大鑽石了。

最後的重頭戲就是戴上聖愛德華皇冠,這是查理二世重製的版本。實際看到王冠,發現冠沿那圈貂毛也不純是裝飾用,皇冠內襯的絨布包覆到冠沿,被貂毛固定住。

這滿合理的,王冠大概2公斤重,沒用軟布包覆冠沿,加冕儀式隔天額頭上一圈瘀青,能見人嗎...
前面提到的權杖和幾頂王冠放在一排玻璃櫃中,大概怕人潮滯留,玻璃櫃兩側是電動步道,只能站在上面讓它載人前進觀賞。但步道移動滿快的,根本看不清楚,我又回頭重排了3次吧...

幸好帝國皇冠就可以慢慢看了,上面除了有赫赫有名的黑王子紅寶和光之山,其中幾顆垂墜的珍珠據說來自伊莉莎白一世。

有點困惑的是,黑王子紅寶看起來修補過,但是18世紀的插圖看起來還是完整的。
最後一區擺滿金閃閃的鍍金餐具。即位之後就是要大吃大喝慶祝嘛,所以punch bowl和wine cooler都超~大,才能盡量喝
https://images.plurk.com/5shwCqAD9vcFJ32fXRP6uZ.jpg
這是白塔,曾經用來居住、存放武器、以及關押犯人(。
https://images.plurk.com/5WNdq2xltZmtaH48rTjXBJ.jpg https://images.plurk.com/4EphfNQdOP7cbUSeFnPFnn.jpg
字面翻譯叫衣櫃塔,國王確實會用來存放貴重珠寶衣物家具等等
https://images.plurk.com/5TxkzCyA2fz4225ViFjgwd.jpg https://images.plurk.com/26mNiDFUTG2g1TjaHxzmDg.jpg
馬爾它製作的砲管,大概是禮物?
https://images.plurk.com/5L4JSXGYOp2eG2pOmx9kyu.jpg https://images.plurk.com/NQBbOPHSKoRTw89mo0M7k.jpg
古羅馬城牆遺跡
https://images.plurk.com/JQUOQcSXL583REjXO93dl.jpg
白塔的牆上掛了一排來參觀過的名人,大媽的老公也是其中之一
https://images.plurk.com/6Q8pHrbqtmpHilkyZ8juzg.jpg https://images.plurk.com/4iUEBuVixy27qK9y4E8wnY.jpg
很多盔甲
https://images.plurk.com/5sadjevbu4ysnwqfhpdcQa.jpg https://images.plurk.com/5PQTw7DJ26bipOxEVnunYC.jpg
亨利八世年輕時的盔甲。那時跟阿拉貢的凱薩琳感情還很好,所以盔甲上有兩人的縮寫
https://images.plurk.com/5E8cUxTykQOi5SRKrrSmsy.jpg https://images.plurk.com/3x02QqOOAQhAiZwhFqMbfR.jpg
年老發胖的亨八
https://images.plurk.com/4PxcxLk5UcrnXpxyuXeOed.jpg
老男人總是特別在意......
https://images.plurk.com/7G5WF0ZXy6zbCezwTp2AuO.jpg https://images.plurk.com/796IGT82DQofeLKy1rjYdp.jpg
https://images.plurk.com/7fN33vnI8F7iayj2fAEH6V.jpg
頸圈刑具
https://images.plurk.com/45tXEXyg4Os61w51rzC3P.jpg https://images.plurk.com/1iWr1P7v6GSONxaDTWsqrc.jpg https://images.plurk.com/38aYuE3o1ioHd4yUDqqZKk.jpg
儀式用長劍
https://images.plurk.com/36sS3kXjCMOKqIF1rXnCe9.jpg https://images.plurk.com/4CS85m6R7m1o7JcbC2JNBB.jpg
廁所。對就直接排下去
https://images.plurk.com/3RDWl2q4QJrLia3biXAflb.jpg https://images.plurk.com/59zmgptnhmU5CK3vpmmkES.jpg
英國最早的火爐,這時候還不會蓋煙囪,所以在其他牆上挖排煙管 但感覺還是會很燻
https://images.plurk.com/5AhUi6q3GYWUPGjxgJX0ir.jpg
多功能大廳
https://images.plurk.com/6rLZvGqSBeBvJjGenBgUGO.jpg https://images.plurk.com/3biIJclA9eew8hT8A0ff5k.jpg
禮拜堂,現在依然為倫敦塔的員工和家屬提供聖禮
https://images.plurk.com/49e0f2GoM6AJPEmbwEaAc4.jpg https://images.plurk.com/47Q2cUuvJd7XWPj4bghQxc.jpg
武器管理紀錄。倫敦塔曾經作為武器庫,光是其中4年的紀錄就比我的手張開還厚,可見流動量之大。後面藍底有三管大砲的是管理單位的徽章
https://images.plurk.com/3wm1JaTZqgsKlM5uPX19xV.jpg
馬上騎槍比武用的長槍
https://images.plurk.com/3l4yTVXzkE81MnXmrB1WFQ.jpg https://images.plurk.com/470ap2hKLPvBLWz8qrrkXv.jpg
斧槍,這玩意兒好用嗎...?
https://images.plurk.com/68g7RGKfjzmonC4m8GmULp.jpg
很難走的樓梯,我懷疑從樓梯滾下來貢獻了一部分古人的死亡率(
https://images.plurk.com/7vTxBjqRb2OOndXxVbZZa8.jpg https://images.plurk.com/4FG2iI4HtQe72jGZ0dGsDW.jpg 以前喜歡把武器擺成像藝術品的展示,所以現代人也模仿一下(
https://images.plurk.com/7AeMqaZ1uTA1WxhiUbxZFQ.jpg
最後一位在倫敦塔被砍頭的人,砍三次才斷,感覺豪痛
https://images.plurk.com/6yKnldkTBcMyiOmvGd1Oew.jpg

https://images.plurk.com/3268YmYAsxEXRKsB6U0lAY.jpg
終於參觀完白塔
https://images.plurk.com/S9vnuo9pinnWenvHRJ8FW.jpg https://images.plurk.com/6bkhsmr87FZmhAKACfuXf4.jpg
有一排都鐸式房屋
https://images.plurk.com/2visNle9pXbOL8tbXx8wfA.jpg
門的升降系統
https://images.plurk.com/47JTARvHEOxxpvZ2Ky15Or.jpg
重現牢房的樣子,不過這是給貴族的,所以看起來算人模人樣
https://images.plurk.com/3MRgZm1AjGCBC9A01vV7WT.jpg https://images.plurk.com/4T7S9alyZyUzUH29P5SiIS.jpg
倫敦塔的渡鴉!牠們有籠子,但籠子沒關門,所以完全自由進出,很會擺pose給人拍。
渡鴉對著倫敦塔橋鳴叫很有什麼隱喻的感覺w
https://images.plurk.com/3XHBostTN4qsSEsf7rLk7V.jpg https://images.plurk.com/6yrXrlVKv64cMygRiVBoAU.jpg
背叛者之門。倫敦塔就在泰晤士河旁,可以把河水引進護城河。當年關押的犯人乘船從此門進入,要受審的時候也是從這裡搭船到西敏宮。
https://images.plurk.com/33Sex1ryG0uw8vCntkd0C8.jpg
背叛者之門上方的建築一度作為國王的寢室
https://images.plurk.com/7dlSeuTN7kV2FoNSMjX2Rt.jpg
少不了專屬禮拜堂
https://images.plurk.com/3JtRJQ4RpximtqqsPlL7iB.jpg
謁見廳
https://images.plurk.com/2LvkZbW2hKcWqup9bHk5ww.jpg
從位在泰晤士河岸的出口拍倫敦塔
https://images.plurk.com/IcljpYiM0AD8HyYz4Eiuo.jpg https://images.plurk.com/151fftNlfql6hZ8yhsV52z.jpg https://images.plurk.com/2dUtu45chmQ9LXOryZXM6S.jpg
塔橋也要多拍幾張
下午本來想去波羅市場覓食,但是不巧當天沒開...但是另一個行程也在河對岸,所以還是照原先的規劃搭uber boat過河。uber boat滿炫炮的,抵達碼頭也不會撞一下(威尼斯我在說你),上面還有小吧檯,搭到差點忘記下船。

https://images.plurk.com/11sukejtAvENJb4R7n9UJ0.jpg
約了導覽的環球劇場。這其實不是原始建築,甚至不是原址,是參考當代人留下的描述、素描、同類型劇院結構重建的。原先那棟在1613年一場演出中燒毀,因為演出中使用到真的火藥,結果茅草屋頂意外著火...
約了4點的導覽,事先不知道劇場還有個小展覽,展示一些戲服之類的,導覽結束來不及去看,殘念。

劇場內不能拍照,導覽跟我期待的不太一樣,只有在座位區講解歷史和結構,沒有去後台看看,或許是因為剛好有戲在排練。

舞台上在排練面向年輕人的莎劇,每年四月都有一檔,學校可以申請免費帶學生觀劇,當然,一般民眾也能購票入場。因為TA是學生,所以服化道和肢體動作都是現代版,但台詞依然是原版。

這檔莎劇是馬克白,看到排練過程也是獨特的經驗。我看不出演員有什麼問題,但是導演一直叫他們re登鄧肯王進馬克白家那一段,不知道哪裡不滿意。
https://images.plurk.com/q7hXViRMgTat6z5O9xy5q.jpg https://images.plurk.com/4ISnSRcXMPszIqzLccb1M8.jpg
紀念品店有劇院的模型。劇院是露天環形結構,舞台上的4根大柱子看起來像大理石,其實是木柱上漆偽裝的。舞台正上方是樂師席,樂師系左右是最高級的包廂。

高級包廂之所以高級,是因為離舞台最近,可以聽清楚演員的台詞。當年沒有麥克風咩。至於角度看不清楚舞台上的演員...反正包下高級包廂的貴族們是來給人看他們的華服的,觀劇不重要(。
https://images.plurk.com/1JjHU5Ntmf6UB1HIPO2kg6.jpg
印了伊莉莎白一世肖像的戲服
https://images.plurk.com/2D5ks2SqazQo3AHUPw1apW.jpg https://images.plurk.com/4fPdSqdW4v2WiN7AYjC08x.jpg
環球劇場重新開張的時候,請了演員表演伊莉莎白一世蒞臨劇院。這在當時不可能發生,有維安問題,而且怎麼能讓女王跟平民擠在一起!

女王想看戲的時候怎麼辦?把劇團召進宮啊(。

我問導覽,如果下雨或下雪怎麼辦,導覽說演出風雨無阻,意思是買露天區站票的觀眾要淋雨看戲...以前看戲也太哈扣。
https://images.plurk.com/1oPOw8voMF3EaB0wBcM3mP.jpg https://images.plurk.com/35rZH89LVjHKj8myhihaAt.jpg
距離晚上看戲還有一段時間,先在附近晃晃覓食。這是擠不進行程的聖保羅大教堂嗚嗚~
https://images.plurk.com/3CPMXxYCtu7L3RZvlM3bs.jpg
導覽說演出風雨無阻的時候我抖了一下,幸好晚上看劇是在隔壁的Sam wanamaker劇院,一樣是仿詹姆斯時期的建築,不過是方型,而且有屋頂!不用吹風!

演出時的主照明是燭光,吊在天花板的燭台可以升降,演員隨著劇情熄滅或點燃蠟燭。好幾次演員動作大的時候,我都很擔心燒到衣服(。

演員充分利用整個劇場,除了在舞台上演出,也會從觀眾席的走道入場,或在外面的走廊製造音效。本來以為看過百老匯會不習慣簡單的舞台,但是帶入感也很強。

票可以加購飲料跟點心,現場有些觀眾邊喝酒邊看戲,但是我們沒買。
因為檔期,這次看的不是莎劇,是契柯夫的三姐妹。我記得看劇本的時候只感覺到荒謬和悲涼,怎麼實際演出還滿好多笑的橋段。是我沒讀懂台詞還是英國人的鍋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