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1. 不習慣的事
2. 討厭做的事
3. 害怕的事
每天做一點,增加自己的生活適應力。
latest #11
昨天還是抵擋不了情緒的發聲,就讓它去吧,但顯然的是情緒果然在那邊,就看能不能轉念,目前轉念:「參與人際活動都是來消業力」
因為討厭展現脆弱,硬ㄍㄧㄥ假裝沒事是我處理情緒的常態,想也可知,情緒不是那麼容易說斷就斷,只能無條件接受,已經不管了(。)
這時,也絕對不會敘說自己怎麼了,總言之,還是謝謝大家…
情緒,本來就是流動性的。
在還沒轉念之前,它仍然會在那邊,等著未知不時爆炸。
接著,看見『睡眠』的強大的修復力,而且一定要早睡,
熬夜晚睡,會延續情緒的卡點,前一晚的想法都很容易浮現。
至於昨天可說是:『與其獨自承受著,不如讓團體看見你。』
至少對我這個性,可能是需要學習這一點。
之前我對自己的情緒多半是抽離、分析來處理,全都是「我很好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如何解決它?如何不再有這情緒?」
也是為何我對他人的情緒,都看起來不切實際、沒有親近感。
只因為我是這樣對待自己,但也是一份關注自己的手法。
「只因為看你說:很難過,就很捨不得你了。」
收到這樣的反饋…
---
這個月安排了兩場公益行程,很高興宇宙協助我順利安排。
讓我可以透過不同事情來有所發現,我發現到:
1. 我的珍貴分析力、思考要用在對的事情上。
2. 與其隔著螢幕空想,實際參與是活在當下的過程。
3. 減少溝通,用眼睛去觀察世界的美麗。
之前我還有餘裕可以幫助他人,至少我可以看得出他人需要什麼吧(?)
然而如今,可能是走到現階段的盡頭,我無法給同樣的人,同樣的幫助了。
對此的答案,我只給出「突破舒適圈、擴展經驗、換人事的環境」。
既然同樣的幫助走到極限,不如改變需要幫助的對象、換幫助的手法,慢慢建立連結、擴大底氣,從熟識走到陌生,一定都會有需要你的付出。
充實腦裡知識也很重要,而且這些知識都是可以來協助他人所用,保留部分對宇宙和世界充滿好奇心的求知慾。
-----
補充一下
噗首的那三件事,是以正向為前提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