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最早由佛洛伊德提出,指病人會將對重要他人的情感轉移到分析師上;而榮格將移情的概念擴大為集體無意識的象徵,比個人的好惡更加複雜。
意識與無意識之間就好比國王與王后的結合,只有陰陽順利結合後才能完成個體化的歷程。(天人合一)
(目前的理解)
榮格的分析歷程四階段:
告解(confession)
釐清(elucidation)
教育
轉化
33
前三階:分析師單方面影響個案
轉化:分析師與當事人之間互相影響轉化
若當事人有深刻的改變,分析師也得要經驗被當事人所轉變。
34

四元架構
34
最重要的是,心理治療離不開無意識研究,因為不再可否認的是,心理疾病的擾動無法由身體或意識心智的變化所完整解釋,我們得引入第三個因素來解釋,也就是假設性的無意識歷程。
47
分析的臨床實務已表明,無意識內容總是先投射在具體人物與情境上。
個體一旦在自已身上辨識出其投射的起源為何,許多投射最終可以整合回到個體身上;有些投射則抗拒整合,即便它們已可脫離原始客體,仍隨即把自己轉移到醫師身上。
這些無意識內容裡,與異性雙親的關係特別重要,也就是母子關係、父女關係,以及兄弟與姊妹的關係
47
通常這種情結無法被完全整合,因為醫師幾乎總被放在父親、兄弟,甚至是母親(雖然罕見得多)的位置上。
經驗顯示,此投射可以以其完整初始強度(佛洛伊德將此視為病因)存在著,從而創造出一種在各方面皆與初始嬰兒期人際關係相對應的關聯,會在醫師身上重現所有兒童期經驗的樣子,換句話說,病患的神經症適應不良現在轉移到醫師身上。
47
當兩種化學物質結合時,兩者都被改變了,這正是移情裡所發生的事情。
佛洛伊德確切地認識到這種連結對治療來說有極大重要性,它使醫師自身的心理健康與病人的適應不良形成一種「混和複合物」(mixtum compositum)。
48
我們連續對談數小時後停頓了一下,他突然出其不意地問我:「你對移情有什麼想法?」我深深相信並回答,這是分析方法的起點也是終點(the alpha and omega),這時他說:「那你已經抓到重點了。」
〔359〕移情的極度重要性常導致錯誤觀念,認為移情在治療中絕對不可或缺,甚至必須從病人那邊要求到移情。但這比信仰還更難強求,移情得是出於自發才有價值,強加的信仰不過是靈性的阻礙。任何認為必須「要求」移情的人都忘了這不過是治療因子之一。「投射」是不可能被要求出來的現象,「移情」是它相近的同類。
遇到只有輕微或是實務上難以覺察的移情時,我個人總是滿開心的,這樣他對另一個人的索求就會少很多,其他有效的治療因子也可以滿足病人。
49
另一種面向是權力意志(由阿德勒〔Adler〕所描述),它被證實與性慾共同存在。要確定此兩者是誰在主導常是非常困難的,但光這兩個面向就足以提供解釋的基礎,有效說明病人癱瘓的衝突從何而來。
50
探究真正原因不是件簡單的工作,通常會引發對藏於背景事物的艱難討論,各種疏忽大意、怠忽職守、拖延任務、蓄意作對等等,凡此種種會滯留他的活力,以至於某部分能量沒辦法再找到意識層面的出口,湧入了無意識當中。
這些能量在無意識裡激起了其他補償性內容,使得這些補償性內容倒過頭來對意識心智施加強迫性影響(也因此極端怠忽職守與強追性神經症的結合非常普遍)。
57
...無意識通常先以投射的形式出現。每當無意識直接在幻覺、夢境、頓悟、精神病中暴露自身之時,精神狀況總是會先一步出現,這剛好清楚地證明投射的存在。
64
〔400〕我們在一本古老論著裡讀到:「要人性。」(Arsrequirit totum hominem)。'這在心理治療工作中再正確不過。除非醫師寧願閃避他自己日漸顯著的問題以致危及整個療程,否則真誠地參與、超越專業例行程序是絕對必要的。
76

80-81
《哲學家玫瑰園》組圖根本就可以設計成一套牌
從這組圖的章節開始後,我覺得要很熟悉西方文化和神秘學語言的人才能完全看懂這些詞彙想表達的象徵,感覺的出來每個詞背後都有很龐大的文化底蘊,要解析不太容易...先看過去再說
感覺看完會對偉特和托特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提到玫瑰十字會了
亂倫象徵著一個人與自身的結合,意味著個體化或成為自我,這點至關重要。它施展出一種邪惡的吸引力,也許沒有野性地在現實出現,但肯定是一種受制於無意識的心理歷程,這是所有熟悉精神病理學的人都知道的事實。正因為如此,人們才相信起初神會亂倫生下後代,不像人類只是偶有亂倫例子。亂倫僅只是同類間的結合,是自我受精原始概念下一步的進階發展。
95
簡單來說算是古代人對生命起源的想像
或是哲學意義上陰陽合一的敘事
〔420〕如果我們仔細地分析移情,我們自己都能看到這種心理狀態。我們在習慣了與自己伴侶相處後,就會對對方有種無意識的「熟悉」(familiarization),這是由古老原始的、嬰兒式幻想的投射所帶來的,這些幻想起初是來自病人自己的家庭成員,另外,因為這些幻想正面或負面的吸引力,也會依附到雙親或兄弟姊妹身上。
93
這些移情幻想傳移到醫師身上,令他陷入了家庭親密氛圍中,雖然醫師最不想如此,但它還是提供了一個可工作的原始材料。
一旦出現移情,醫師必須接受它,將之作為治療處遇的一部分,並試著瞭解它,否則它就只被當作是另一樁神經症(精神官能症)的小麻煩。
移情本身完全是種自然現象,各處都可以見到,絕對不會只發生在諮商室。移情就像所有未被承認的投射,會引發各種不合理的現象。移情的醫療處遇給了病人珍貴良機去收回他的投射,彌補他的失落,整合他的人格。
94
不管人們怎麼試著掩蓋真相,潛藏在移情之下的衝動一開始展現的當然是它們的黑暗面;因為這件事的一個要整合的部分就是煉金術士的日影(umbra solis)或黑日(sol niger),就是每個人自己身上帶著的陰影...
96
人一直保持幼稚,永遠活在對自己的幻想中,把自己不喜歡的推到近親遠戚身上,用自己的偏見與投射折磨左鄰右舍,凡此種種絕非理想。多少長年怨偶,甚至終生不幸,只因為母親重現在妻子身上,在丈夫身上看到父親,而卻從未都見到真實的彼此!生活中的困難已經夠多了,我們至少可以不要讓自己因這些蠢事而受苦。但若是沒有徹底檢視這種狀況,往往不太可能就直接破除這些嬰兒式投射。
96
因為這是移情想達成的目的與真正意義,不論採用什麼方法來調解對立,都不免要進行討論與理解,從而提升意識,這也是人格整合之道。在討論移情過程中,會拋下習慣性的偽裝從而讓真實面貌展露出來,病人會在這段心理關係裡得到重生,而且他的意識覺察範圍也會被接續起來,化為一個圓。
96-97

98-99
〔448〕個體化有兩個主要面向:首先,它是一個內在且主觀的整合歷程,其次,它是一個客觀關係的歷程,一樣的不可或缺。這兩個面向雖然有時一方主導,有時另一方主導,但兩者皆無法單獨存在。
這兩個面向各有其相應的危險,內在整合的危險在於病人以無意識分析所得到的靈性發展機遇,會成了他們作為逃避深層人類責任的託辭,病人也可能利用這個機遇佯裝某種「靈性」,但這種靈性禁不起道德檢視;客觀關係整合則可能有增強返祖傾向Catavistic tendency)的危險,把人際關係拉低到原始層次。透過中世紀的基督教神秘主義與煉金術的努力,它們發現了一條不落入兩端的中道。
112-113
整理一下目前的邏輯:
亂倫先是近親,然後是堂表兄妹,然後再繼續往外擴張到把外面的人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納入到「自我」裡面?)。
未整合的內在,把無意識中缺失的或不想要的,以分裂形式投射在外在,形成對立。只要有這種心理動力存在,對立就不會消失。
例如你、我之間的分別,本國與外國,本族與外族,家庭內的或家庭外的(自己人&陌生人)......這些分別的需求其實是基於整合的需求而分裂出去的?
例如國王跟王后結婚,象徵國王投射自己的一部分陰性能量(阿尼瑪)在王后身上,跟她結婚等於整合自己的另一面....?
這讓我聯想到,很多男性很排斥「自己國家的女性跟別國的男性結合」,是否也象徵某種自我投射的失去...?
由於現代法令的禁止等等,教會、兄弟會、政黨組織、國族主義...等等現代的集體組織(某種緊密團結的),代替了家族內亂倫的「親緣力比多」需求?
「人該怎麼跟自己的陰影共處,才不會魔考不斷?」
117
...陰影會讓古老心靈、整個原型世界直接觸及意識心智,議意識心智飽受這些古老影響力擺布。這將自然地增添更多「親緣吸引」的危險,它帶著令人產生錯覺的投射,而促成客體被投射同化,將客體吸納入家族圈,使越令人不解卻越吸引人的潛在的亂倫情境成真。
117
儘管有諸多危險,這個狀況還是有好處的,一旦揭開這赤裸的真相,討論便能直指核心,自我與陰影不再分裂,而是結合成一個統合體——即使那其實是不穩定的。
雖然這往前邁了一大步,但一個人與其伴侶之間的「差異」也會更加明顯,無意識常以增加吸引力的方式來縮小這個落差,以便以某種方式實現渴望的結合。
煉金需要火來推動這個轉變歷程,一開始用的是最小的文火,不過火侯要漸次地升到最旺,煉金術的概念正好印證了吸引力加劇的歷程。
117
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治癒,也無需治癒所有疾病。
131
我要對心理治療師說:「每一天都要謙卑地記著,凡事都還有可再學習之處。」
132
醫師可以這樣安慰自己:他跟其他同事一樣,有可以治好的病人,也有慢性病病人,這時他們的治療就要轉為照護。無論如何,經驗素材還沒充分到讓我們可以把各種狀況都當成「疾病」在談;相反地,人們開始意識到這是道德難題,而且人們常希望有個牧師出現,不要叫他懺悔改信,只需傾聽、同理,然後把這奇異的經驗交到上帝手裡,由祂作主。
(466〕這一種工作絕對少不了要耐心與等待,我們必須要能靜觀其變,見機行事。
132-133
雙生火焰的概念...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人追求整體性的強烈慾望吧
心理工作(opus psychologicum)的終極目標是把意識現質化(conscious realization),第一步就是讓自己意識到過往至今所投射的內容。這種努力會逐漸增加對伴侶與自己的認識,從而能區分一個人的真實樣貌和投射到這個人身上的東西,或者一個人所想像中的自己。
140
整合總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而投射出去的內容會對自我(ego)產生嚴重損。
141
意識與無意識結合產生新人格,它不能再稱為自我,而是自性(梵我)。
我覺得榮格轉世後會變成身心靈人士
強調接觸神秘學不是迷信是因為它是心理學的這種論調,某種程度上跟現在很多靈性追隨者會想急著擺脫自己“不科學”的那一面的情況有點相似,算是防禦心理吧,其實根本沒必要防禦,認知的問題。
就像很多古裝劇劇情,很多上層人士的本我明明受到妓女強烈吸引,但由於超我不允許,所以自我堅決否認自己有喜歡這個妓女的事實,甚至反過來去貶低他心愛的人。
那為什麼我說沒必要防禦?因為改個認知就好了,要說是合理化也對,可是本來就沒有不合理啊?——本來就沒有衝突的事情為什麼要防禦?
愛上妓女本來就沒有道德瑕疵的問題,是他人的偏見導致自己產生錯誤認知,所以不想承認(接受別人的偏見也算是投射性認同的一部份?)
同樣靈性跟科學本來就沒有衝突,接受神秘學也不違反心理學或精神醫學,純粹就是兩方發展速度還沒到達交匯之處罷了
榮格覺得現代(他當時的現代)人對世界的認識越來越片面,會導致神經症解離。為個別的功能所困。
156-157
我們可以從經驗中知道,不是任何物體都能夠盛載投射,被投射的物體總要合乎所投射內容的性質,換句話說,它總要提供一個「掛勾」,好讓投射的內容可以掛上。
167
...慢慢地,我們將會明瞭,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一再相遇的,竟然是自己千變萬化的各種變貌。
198
囫圇吞棗的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