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從疫情開始,一堆活動取消只能待在家裡。可能是無聊或是因為局勢產生的緊張感,讓我想做點什麼,於是開始習慣飯後吃起點心。
隨著時間過去理所當然的體重也跟著增加了。一年多後看著不行,決定開始168。讓吃東西的時間限制在八小時內,減少進食的時間。對我來說就是中午再開始吃第一餐。
雖然一開始好像有些效果,但我想我的吃東西問題不單純只是習慣,肯定還包含某種心情問題。
我開始會在進食窗口結束前,抓緊時間大嗑零食。有時就算肚子飽了,還是繼續吃,因為內心覺得還想吃。有機會出去玩的話就從早吃到晚,因為每一間小吃餐廳都想吃吃看。
進食時間我還是照樣168(到底這樣八小時亂吃還能不能算168呢~~),甚至也會一整天不吃東西清水斷食,並有辦法非常順利的進行。但我常常只要一開始吃就停不下來。
一整天都不要吃可以做到,三天不吃也試過可以。但吃完晚餐後不要再嘴饞,超,級,難。
有試著正念飲食之類的,但就只是變成腦袋在線很明確的感受到自己飽了,但想吃的念頭就是停不下來。
也試過在飯後嘴饞時(這是我最容易亂吃的時候)禁止自己吃,結果發現我超級超級生氣。是一種,為什麼我不行!!的強烈憤怒,為什麼連我唯一的樂趣都要剝奪,的感覺。
我甚至還歸納出一個為什麼我肚子飽了還能繼續吃的理論:因為東西吃下去的瞬間可以有種滿足感,有了那個快感就可以蓋過那個飽感。太飽了不舒服,所以要繼續一直吃,好以逃避那個不舒服。(我跟家人分享過,全都一臉不可置信)
至於吃東西的種類,一開始大部分是糕餅甜點麵包類。後來有試圖減少這些再製品的出現,盡量換成原型食物。然後發現很遺憾(?)的是我連地瓜水果炒青菜這類的也可以爆吃。看來吃什麼東西都阻止不了這個癮頭欸。
雖然不曾催吐過,但搞到這樣我知道自己肯定是飲食失調了。飲食失調啊,這是情緒心理的問題吧。結果繞了一圈這些心理問題終究要解決的啊。
這個問題開始的時間也就是疫情。那時候關在家,少了很多活動,剛好是一個很適合自我成長的時間。所以想做的事情我都盡力的去嘗試,但發現怎麼樣都很難做得長久。因為內心有太多焦慮強力暗示我「應該」怎麼做才對。
曾經以為我比較擺脫腦中那些批評的聲音了,現在我才知道它們只是變得比較低調而已,淹沒在意識之下我看不到的地方。做什麼選擇都隱約的緊繃、任何會表現出自己意見的事情都讓我覺得焦慮,好怕自己選錯,乾脆不選不表示。
很久以前就知道我在跟人相處的時候,會有一個「社交模式.exe」在潛意識背景裡跑。現在發現沒想到連平常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隨時有一個「應該.exe」在運轉,每天隱約在心底焦慮著哪些事情沒做哪些事情要做。而且從來不會覺得那是一種焦慮,只會覺得今天要做什麼做什麼。
就連看自我成長書也會被這樣的東西綁著:書上說可以用好奇心來應對焦慮,於是我決定要跟著做看看,但總覺得效果不好。直到最近才意識到,啊,我那時候才不是使用好奇心,而是「逼迫」自己好奇。那樣不是讓自己感到好奇,而只是像以前一樣,用「應該」來逼迫自己。
一直以來那個那個「應該.exe」根本就是拿著刀架在我脖子上威脅我吧。應該要更好、應該要更優秀。
難怪會變成這樣,明明我可以為自己做選擇了,卻什麼決定都不敢做:畫圖畫不下去因為畫了就是等著感覺到自我糟糕感(大概是自我批評的非言語版本)、以前很愛發噗浪IG限動現在也因為覺得講這些別人可能會怎麼想...而算了、想發展什麼但又覺得不想做回饋感太少。
一堆自我批評就算了,因為沒做什麼成就基本上也不會獲得什麼稱讚。一直有試著去意識到「應該.exe」的運轉,把他從潛意識挖出來,至少不要在背後偷偷陰我。但不見得隨時都有覺察的餘力,很多時候還是用滑手機追番吃東西去蓋掉焦慮。
在我講了一段近況之後,諮商師回應我說:「所以你是想靠外在的什麼來給你安撫跟回饋?」
聽起來好像我沒辦法給我自己安撫跟回饋啊。怎麼會這樣呢?
仔細想想到大學畢業之前,我的人生回饋模式是都這樣的:決定我要做什麼的是外在別人(念好書當個好學生),給我回饋的也是外在別人(大人及同儕的稱讚)。決定的責任在別人身上、要怎麼回饋的責任也在別人身上。
(「應該.exe」就是因而誕生的:每天跟我說應該要做什麼比較好,自動化的幫自己做(大人說好的)選擇。好更有效率符合這個模式:在別人的要求之前先做、表現得更好,得到更多回饋。)
諮商師提出了這個觀察,而我才突然意識到現在回饋模式的不平等:以前是外來決定外來回饋,現在是自己決定但...自己的回饋呢?我好像只會批評自己啊!
咦等等,我其實一直都有給自己回饋吧,就是吃東西啊!原來...
在潛意識之下的逼迫自己,就也變成潛意識底下的回饋自己。
難怪我只是感覺到想吃,但都不知道為什麼會想吃。那些心理轉變過程,都在意識底下發生。
但總算發現了。
我找了好久欸至少三年欸!這三年我無論我怎樣挖,都很難肯定這個這麼想吃停不下來的源頭是什麼。頂多有時候感覺到心理滿足了就不用吃了、或有時候覺得想要一點安慰的時候會想吃東西,所以推測是某種安撫效果,但又一直覺得自己哪裡有這麼需要安撫的,生活明明衣食無缺。
原來那個缺不在物質上,而是在心裡。逼迫自己做一些應該做但不見得想做的事情時、走累了但又覺得不應該半途而廢時、想睡覺但覺得應該要把事情做完時、想休息但應該要做出一點進度才行時...而做了這些後我也不會讚美自己、也太多是日常瑣事別人看不到不會給予回饋。這麼多的勉強自己,一點一點的累積成心理上的缺。
我在沒有回饋的狀態下努力那麼久了,最後剩下的也只有吃東西了。因為其他的休息都會令我焦慮自己不夠上進,唯有吃東西時不會這麼覺得(因為是生活必須),而且進食可以蓋掉焦慮。
雖然我不像以前那麼順從,有長出一些自己的聲音了,但完全沒有長出自己回饋的力量(也不覺得自己需要,畢竟批評都來不及了)。這個回饋循環失衡,內心只好用最直接的方式—吃來補償。
要怎麼在心靈上照顧自己,而不是被迫只能用食物照顧自己,這大概之後繼續探索思考的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