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朱 ❖ 顯化大隊長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2025.04.15|喃喃四月

多元共榮 (DEI,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特權,以及特權自信帶來的潛在歧視。
latest #16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這幾年很關注多元共榮 (DEI) 的議題,花了很多時間在耕耘這塊。除了是生而為人應該注重的的觀念,在外商與頻繁展覽的職場上,也要自然而然保有這樣彈性的價值觀,隨而精進之。我認為多元共榮以目前的台灣來說,還有許多進步空間,自己也不斷自我審視與檢討。

文化多元的社會,對我來說是令人振奮、新奇的。我好奇他國的價值觀,認為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文化背景,相當有趣。每當我保有這樣的好奇心與不同國籍的人互動,在受到文化衝擊時,都會覺得自己的世界過於狹隘,而繼續自我檢視。

文化價值相互碰撞,隨而建構新的思維與自我意識,是條漫長也需要謹慎的道路,不是所有人都能有這樣的做法,更何況自己接觸他國的機會,已經比其他人多很多。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這兩年不斷進出印度與日本,是兩個開發程度相差甚大的國家。上個月從獨自從孟買與大阪回來,隨而繼續與美國同事工作後,因為都是自己獨自處理,有了許多自我反思的機會——

印度人純粹熱情,仍活在巨大貧富差距的社會中;日本禮貌冷漠,國家卻數一數二進步,輕易就能獲得許多資源;美國人看似是多元共榮的先驅,但實質上民主價值正在倒退。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去年底仔細分析了印度與日本兩國的經濟結構、川普的種族政策,還有各國安排資源與基礎建設的方式,再加上與許許多多陌生人交流聊天後得知,即使台灣的經濟實力夾在中間,我自身亦與世無爭,卻仍是個充滿特權的人。

從頭到腳、無疑所有、整段人生都是。
立即下載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我受的教育告訴我,特權不只富人、男性,或是白人才有,而是每個人在不同情境下,面對不同的人事物,都會處於相對優勢或劣勢。這點是絕對的。這份價值透過印度、日本,以及在社會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們,都不斷提醒著這個事實。

身為台灣公民、身處在民主制度,活於相對安全的社會環境中,擁有專業語言能力、穩定工作、靈活的價值觀與思想自由,使我得以安心探索世界、發展自我、感受喜怒哀樂,以及享受人生。而這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這份自覺令人感到恐懼,也活得戰戰兢兢。不過,特權不等於罪惡,但需要覺察;且特權本身不是錯誤,僅是事實,問題在於如何使用它。
除此之外,特權與身分的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這點在印度最能深刻感受,一個人可能同時擁有某些特權,也處於某些「邊緣位置」。例如:在旅行上我具有自由,但身為一個亞洲女性,在某些場合中,也可能被歧視或性別化看待。

台灣人是相對較「白」的亞洲人,這也是我在印度深刻感受到的(提及膚色很抱歉,單純客觀描述台灣人種的膚色與印度人的相異性)。在印度社會中移動,還是具有相當多的直接特權,很直白能意識到這點。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自己在印度是以台灣生活的互動模式,與當地人交流,也就是「完全對等」,但我體會到的,只有他們唯唯諾諾、絕對尊敬的態度。先前也跟印度同事工作一段時間,即使我們是完全平等的同事,社會「地位」落差的狀況也是相同的。這讓我很詫異,也很難過。

旅行途中仔細觀察當地人相互對話,並沒有這樣的互動模式,被這樣的態度對待,一大好處是相對「安全」,被捧在手心的感覺相當受寵若驚,以外國訪客來說,卻也是很正常的,屬於正向歧視 (Positive Discrimination) 的一環。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就算震驚,但理解這些交織性,隨而保持意識,有助於我們更具同理心地看待他人。認知到這點,人將展現溫柔且強大的成熟,是我想要成為的模樣。

我仔細觀察身邊許多能力很好的人,他們其實完全沒有任何多元共榮的意識,雖然不能就這樣否定他們的本質,不過無法做到多元共榮 ,那就算能力再好,對他人也可能造成更多傷害,也是我不認同的地方。所以我自己現在的做法即為,面對這些優秀的人,也要引以為戒,否則能力再好都只是空談(我個人對自己的期望)。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不論是透過多元共榮,還是特權反思,我都全然意識到自己相當特別,而且是稀有且獨樹一格的存在。專業技能、價值觀、勇氣與行動力,甚至學習能力都很強。且光是相對正向樂觀許多,就足以在台灣社會站穩腳步、脫穎而出。這份正向是透過苦痛的原生家庭,還有佛教思想淬鍊而出,同樣是無法複製的獨特人格。

而所有發生在你我身上的一切,都是屬於特權的一部分。今日不管身處何方,不論是你,或是我,甚至是我們想到的特定弱勢,都擁有某些無法擺脫的特權。且隨著自我價值一年年強健,腳踏實地展現自信與能力的同時,成為無形中的「加害者」也是不可避免的——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該如何理解自己在此結構中的責任,是從年初不斷反思的事情;我活得不拘小節,相當瀟灑磊落(最近從陌生人身上聽到的評價),也值得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情。我不會因為得到美好的事物而感受到罪惡感,卻也意識到這樣的思維與特權所隱含的潛在歧視。

人是複雜且多面向的,既可以磊落光明,也可以陰暗汙濁,會受到相當複雜因素的牽引,隨而感受到傷害與被傷害。無意識的忽略,或是無察覺的優越感,都有可能形成潛在「加害者」,這也是具有特權之人的特徵:

「不知道自己擁有哪些特權」,是手握特權的典型現象。
歧視無法完全避免,理解「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是必要的,這是重要的價值觀。雖然不甘心,卻也是自我審視的機會,猶如我有時也會羨慕擁有特定特權的人,例如:男性在旅遊上的便利,總是令我嚮往。

不過這樣想的同時,男性也承擔了許多特權與性別帶來的責任,我不能只選A而不選BCD,生命的規則不是如此,所以羨慕他人是沒有意義的,要有這樣的警惕,才會珍惜自己緊握的所有。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這半年來,有了新的人生典範,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受用一輩子的價值,活得理直氣壯的心態,變得比先前更強烈。我相信這樣的態度在某些場合,感受起來一定非常傲慢。自己的性格本身就很高傲,而自信、驕傲、自我中心、渴望利於人上——認為自己「應該」具有這類思想,都是種特權的展現。

我喜歡自己這些特質,甚至渴望保有之。
具備特定特權,雖然並非自己的錯,卻也「不夠溫柔」。有意識地調整自己,不讓它變成傷害,縱使不能盡善盡美,卻也是這些年努力在找的平衡。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反思這些事情,是修飾自我劣根性的一環。

有時要我不用力展現自信或個人主張,其實有點痛苦XD 不過意識這些事情而活得綁手綁腳也不是我的本意;就像我們老師說的,只要開始有「意識」,就能減少許多傷害,從這點開始做起,或許會簡單很多呢。
能夠意識到自己具備的特權,珍惜且不將他視作理所當然,並且讓自己的行為和語言正面的影響直接和間接接觸到的人,真的是超了不起我小朱!!!滿足自己擁有的還願意持續成長,每次看小朱發文都很快樂,覺得世界上還有小朱真的很值得😌
小朱 ❖ 顯化大隊長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taboosecert:
呀啊謝謝學姐,過譽了這邊受寵若驚!
這幾年過得非常幸福,我的師父會引導我們去思考自己幸福的本質從何而來,去了印度後也有很多反思的機會,所以覺得自己是社會善意的綜合體!我還是選擇社會善良的那塊且樂意放大之,也希望社會能夠在愈來愈快樂溫柔
(覺得愈反思會愈幸福!)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