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伊德也會說錯話:精神分析英倫隨筆》by樊雪梅
https://images.plurk.com/4WrZKS5VLHef6kcWvqFzyp.jpg
在查移情的時候意外看到的書
文字蠻流暢好讀,內容也蠻有趣的

#書 #閱讀 #筆記 #心理
latest #29
塔維斯托克中心(Tavistock Centre)

英國知名精神分析導向訓練中心
〈修通反移情〉(Working Through in the Counter-Transference)是當代精神分析探討反移情的重要文獻。

這篇文章延續 Strachey 的經典文章,〈精神分析治療處遇的本質〉(The Nature of the Therapeutic Action of Psychoanalysis,1934)

19
深度的移情經驗對分析師而言是痛苦而難耐的折磨;分析師很自然地會害怕進到其中,會很自然地想避開。於是分析師如何在診療室裡經歷這個過程,並安靜地理解,消化,將之轉化為語言,平靜地說給病人聽,對病人十分重要。

19
立即下載
...看見了人七情六慾的根本,以及這七情六慾如何流動,如何受外在世界的影響,又如何互相影響。這個潛意識歷程,在診療室裡稱為精神分析歷程(psychoanalytical pro-cess),精神分析實務的奧妙之處即在瞭解並詮釋此歷程。掌握此歷程即掌握了理解病人潛意識之鑰。

然而如同夢可以有不同的解法,不同精神分析學派對如何趨近潛意識並尋找意義有不同的看法。這並不表示我們可以任意解釋,良好的統整性及關釋力是一個理論能否真實貼近潛意識的基本條件。

21
有時語言可以攫取整體感受,將這些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但語言也有無法充份表達個體所體驗到的整體感受的時候,甚至會使我們遠離那些原始的整體感受,將原始豐富的感受異化。

The language version and the globally experienced version do not coexist well, the alienating effect of language on self-experience and togetherness. (p. 175)

31
雖然才剛開始看,但有個感覺是,我好像在看一個學霸是如何思考的?如何學習?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如何去克服它...?不愧是大佬
艾倫・羅蘭(Allen Roland)
《尋找自我》(Searching for Self)

貝爾(David Bell)
《精神分析與文化》(Psychoanalysis and Culture: A Kleinian Perspective)
「連天安門都不能談了,談什麼自由聯想!」

91
中國的精神分析師們任重道遠啊...
願光🌕Secretbox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茱莉葉的這篇文章叫作〈太好的媽媽會造成的危險及剝奪〉(The dangers and deprivations of too-good mothering)4,談的是當作母親的完全預知孩子的需要,且在孩子表達需要前就滿足他,會如何阻礙成長。文章裡的"too good mothering”意在反照出溫尼考特提出的good enough mother。

148
羅蘭是個美國精神分析師,在得到一筆獎助金後到印度待了八個月,然後到日本待了兩、三個月。待在異國的這段時間,他教授精神分析,督導心理治療師,並且分析印度及日本人。這一年的異國經驗給他極大的震撼。診療室裡與受分析者的親密互動讓他觀察到非常不同於美國人的內在心智世界。

在一個強調人與人互相依賴,個人空間非常窄小的文化裡,個人內在的心理衝突來自於如何平衡及協調各種侵入個人心靈空間的聲音,而成長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而是成為一個能在稠密的人我關係裡找到平衡點的人,這種能力即中國人所謂的「圓融」。

149-150
看到這段我想哭...
願光🌕Secretbox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印度與日本文化中的自我》(In search of self in India and Japan: Toward a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本書作者是艾倫•羅蘭(Alan Roland),書出版於一九八八年,出版社是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48、154
我在想,亞洲追求的這種精神境界其實是造成給我們生病的病因之一,我們其實是為了抵抗這種圓融所以不斷地在尋找解脫的方式
「睜著眼睛說瞎話」一直是人類天性,因為學習看見並接受真相、進而思考真相,是很痛苦的過程,需要有足夠涵容羞愧、困惑的能力,需要心靈的成熟。盲目則容易得多。

153
假性痊癒:「被移情痊癒」(transferencecure)

161
我在閱讀科宏的《確據從未存在》(No lost certaintto be recover,暫譯)一書時,認識他一再引述的一位法國分析師,彭大歷斯(J.B.Pontalis)。這個名字其實並不陌生,他與拉普朗虛(Laplanche)合編的《精神分析辭彙》(The Language ofPsyichoanabisis)是每個分析師書架上的必備工具書。中文版也早在西元二〇〇〇年時由行人出版社出版。

但我對精神分析師彭大歷斯的思想及論述則十分陌生。科宏在其書中引述最多的是彭大歷斯所著《精神分析前線:夢與精神受的苦之間》(Frontiers in Psychoanalysis: Between the Dream and Psychic Pain,暫譯)。

166-167
我看到191的時候在思考,華人這麼喜歡「八卦」別人的習慣,會不會大家其實都在藉由這種方式在尋找可依附的東西?例如理想化、投射,藉由比較來反推自己的人生方向等等...
《英國精神分析中的獨立學派》
(The Independent Mind in British Psychoanalysis)

194
願光🌕Secretbox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米丘出版了一本書,名為《手足》(Siblings,暫譯)。這本書是為了平衡精神分析一個世紀以來的偏見:精神分析只談伊底帕斯三角關係(父、母與我)而完全忽略手足對個人內在世界之形成的影響。這書一炮而紅,就像一九七四年她出版的《精神分析與女性主義。佛洛伊德、瑞奇、列寧與女人》(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sm.Freud, Reich, Laing and Women,暫譯)一書一樣,立刻造成話題。從她出版的這兩本書,不難看出其女中豪傑的氣魄,然而她本人非常溫柔而謙和,說起理來極具說服力。

206
西格爾用克萊恩兩個心理位置理論(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and depressive position)來解釋藝術創作,主張藝術創作的動機是「修復」,而人要處於憂鬱心理位置才會想要修復...

209
...她一再提醒讀者(學習精神分析者),我們並不知道嬰兒是怎麼想的,我們所提出的是一種假設,一種推測,而非事實。

225
是治療師,不是叔叔或阿姨

學習成為心理治療師的路上,常被提醒,「你們不是老師、不是奶媽、不是和可親的叔叔伯伯阿姨,你們是孩子的心理治療師!」所以我們不教學、不噓寒問暖、不熱情討好;我們觀察、詮釋、參與孩子的遊戲的同時仍然在觀察、思考、描述觀察、分享思考,並在時機適當時詮釋。在這個過程中,要看見的是孩子的內在世界,孩子的想像與潛意識幻想,以及其中破壞及阻礙其發展的負向內在經驗—一種內在自我與內在客體的互動。

當這些內在情緒經驗可以外顯於孩子與治療師的關係裡,正是心理治療的大好時機。藉由瞭解孩子的負向情緒經驗及治療師本身在孩子內在世界裡所扮演的角色,治療師(分析師)傳遞包容及接納。治療師願意被恨、有能力不報復,並能從被恨中復元是心理治療之所以有效的重要因素。

229-230
...克萊恩主張,小孩的遊戲本身就是「自由聯想」。這個主張經過七、八十年的臨床考驗後,已成為兒童精神分析/心理治療的常識。

233
讀完,覺得蠻值得一讀的書,很多文獻不會看到的內容,心理治療不再是冷冰冰的學術內容,而是有人性的,人性並不完美,再怎麼厲害的學者都有他的缺點,但也無可否認他的貢獻。
願光🌕Secretbox
7 months ago @Edit 7 months ago
作者講到華人喜歡侵入的文化,但從字裡行間可以感覺到她也蠻八卦的XD,會問她周遭的人一些不好跟外人道的私事,有些問題也蠻白目,雖然她會說是因為有機會啦...沒有她對八卦追根究底的精神我們也不會知道這麼多恩恩怨怨(
也感覺到她有理想化的需求,但如果不是這個需求,也不會促使她接觸這麼多有名的分析師
事情總是一體多面的,很有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