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結構是由當代13位精神分析師針對佛洛伊德對移情的理論論文之探討,由於作者眾多所以噗首就不放了
佛洛伊德辦識出移情一愛與「真實生活」的愛情之間的連續面向,沒有導致他預先知曉當代的理論陳述(像是洛瓦德〔Loewald〕所提出的部分),這本來可以對自己與他人開啟一種新的經驗模式的可能性,並藉此把對「新的」愛情的感受放置在分析的庇護之下。
xiv
單人的心理學(one-personpsychology)與雙人的心理學(two-person psychology)。
如Gills 這麼說的:「如果被分析者被視為一種封閉系統,包含著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那麼這種觀點便是單人的心理學。如果分析情境被視為一種兩個人之間的關係,這種觀點便是雙人的,而分析師則是這種情境的參與者。」
xvii
Canestri 提醒了我們一項重要的警告,也就是,不考慮整體理論的脈絡,而單就裡面的一項理論元素來加以探究,會是種糟糕的做法。
xix

6
我們要存於心中的質疑是,任何千擾治療持續的事情都可能是阻抗之表達。毫無疑惑地,爆發出一個對愛情的熱切需索,大多是來自於阻抗之工作。
7
翻譯...有點...生硬...語意片段好零碎,只能自己在腦袋裡重組,看能不能把句子變通順一點...(看看我都變財哥了)
研究表示漢字的順序並不影響閱讀對吧(不是)
看過去有會意到就好(
從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1900)文中的思路來看,「任何能成為內在所覺知的客體之東西都可視為實體的,就像光線通過望遠鏡後所形成的影像」(611),那麼移情之普遍的、無關乎個人的特質,是可被歸類為實體的(Eickhoff, 1987)。
21
「移情-愛的觀察」by Sigmund Freud
(Observation on Transference-Love)
看完佛洛伊德的論文後,我決定先擱置這本書...翻譯實在讓我很難啃下去...可能會不放棄的跳來跳去翻閱
有作者提到 男性個案移情女性分析師 的文章很少,這點我也有注意到,早期的社會文化環境先不談,從現代的敘事來看,原因會是什麼...?
女性分析師難以啟齒嗎?或怕被認為不專業嗎?
對自身的反移情 or 性的話題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