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遇到過 AI 理解偏差的情況,例如請 AI 放大數字鍵盤,結果卻導致部分按鈕消失或變成他不喜歡的滾輪樣式。最終,他選擇自己動手修改 AI 生成的程式碼,加入一行 .buttonStyle(.borderless) 來達到理想效果。他也學到教訓,必須仔細閱讀 AI 的說明文字,而非直接複製貼上程式碼,才發現先前遇到的重複定義錯誤,源於自己誤將不同畫面的程式碼片段貼錯位置。
有時會陷入與 AI「鬼打牆」的溝通困境,處理時間可能超過 1 小時,這時與人(爸爸)溝通反而更清晰。他估計,現在使用 AI,大約 95% 的初學者問題都能自行解決,找爸爸問的頻率大幅降低。
至於學習成效,海馬認為只靠書本手刻雖然學得比較多、比較深入,但耗時甚鉅。而 AI 輔助雖然學得「少一點點」,但能在極短時間內達成目標並從中學習。若能重來,他會毫不猶豫選擇 AI 輔助,因為「時間省下非常多」。
「AI 好用,他就像一個學霸在我旁邊」,海苔生動地比喻。有了 AI,如同身邊隨時有一位學霸朋友,能快速解答疑惑,大幅縮短學習入門時間,讓學習曲線變得極為陡峭。他認為,這使得過去被認為難以兼得的跨領域學習成為可能。在 AI 輔助下,個人可以用相對少的時間掌握不同領域(如數學、英文、程式)的基礎知識,成為當今社會亟需的「π型人才」(跨領域人才) 甚至「全才」。海馬的開發經歷正是例證:AI 將原本需數月奮鬥的開發週期縮短至一個月,讓他有餘裕探索更多可能,「這樣他就可以全都要了」。
海苔更引用美國企業家 Jim Rohn 的名言「你是你最常相處的 5 位朋友的平均值」,鼓勵大家將 AI 這位「學霸朋友」納入自己的核心圈,「你就開始用,跟這個 AI 好好交朋友」。
要學會區分「玩 AI」和「用 AI 幫助成長」。許多人使用 AI 應用程式(如 Midjourney 產圖)屬於娛樂性質,真正的成長來自於基於「求知慾」使用 AI。例如,為了學習如何清洗燒焦的鍋子而詢問 AI,並獲得正確、有效的知識,這才是真正的學習與成長。
那麼,什麼是 AI 無法取代的?海苔認為,「人與人的溝通」是核心。無論職場或家庭,真誠的溝通、情感的連結無法被 AI 複製。此外,非知識密集型的產業受衝擊也較慢。
例如,與其讓系統自動訂便當,不如親自為同事服務,了解每個人的口味偏好,建立人際連結,甚至從中觀察到額外的需求(如哪款飲料暢銷),將單純的任務轉化為建立關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