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幹田調啦,JoJo!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凡爾賽玫瑰】2025 劇場版
https://images.plurk.com/2a24bav2KxpAEQ14djl71y.jpg https://images.plurk.com/7BofxM4tV4E5fjaKmJ6j0b.jpg https://images.plurk.com/3paRee7IXx1LRAGL21giIn.jpg

其實應該歸類在Repo 的,但廚噗表符是粉色的感覺比較搭,所以用廚噗標籤(欸不是

包含一些感想、memo、碎碎唸,還有部分與1979年動畫版和漫畫的比較。

涉及三版劇透,慎點
latest #25
我不幹田調啦,JoJo!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跟我之前看預告的感覺一樣,劇場版應該是想做成現代音樂劇的風格。
配樂比我想像中好,至少沒預想中那樣出戲……看著看著還挑出好幾段我蠻喜歡的音樂,可能之後會去找OST來聽。
我不幹田調啦,JoJo!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當然,情緒渲染還是差老版非常多,老版配樂真的非常淒涼宏大。就算是相對歡快美好的橋段,也給人一種在幻夢中起舞卻隨時會破滅的朦朧跟不安定感。再來就是曲調和編曲比較古典,符合那個年代的氛圍?
但就像前面說的,以音樂劇或歌舞片形式來說,新版的音樂也做得很好,真的比我預期要高很多。

@CharlessGrey - 雖然幾年前就有看到相關消息了,但確定下來的感覺還是不一樣……我的少女漫、...
去年的我真的對OST頗擔憂呢,今年就鬆了一口氣。這種打臉令人快樂,摩多摩多
我不幹田調啦,JoJo!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查了一下音樂居然是澤野弘之……作夢都沒想到這個名字能跟《凡爾賽玫瑰》一起出現,震撼
加上二月的《東離劍遊紀》最終章,我今年真的一直活在澤野弘之的效果器裡欸

題外話,2025真的是好奇妙的一年。好多我喜歡但潛伏已久的作品都在今年以不同的形式再度出現:先是東離大結局,再是SBR宣布動畫化確定,然後是凡玫劇場版面世(雖然時間上來說凡玫最早,一月就在日本上映了)。

嗯,那我今年能等到《BERSERK》和《獵魔戰記》 動畫續作嗎?還是《姐嫁物語》也來動畫化一下,再不然東立把《巴爾札的軍靴》的後續給出了吧(作夢)
立即下載
我不幹田調啦,JoJo!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留幾樓給音樂,待編輯
留幾樓給音樂,待編輯
畫面部分,蠻多地方的構圖還蠻日系巴洛克vintage風格的,尤其是一些元素的堆疊和萬花筒的分鏡,前半段真的像在看我之前買的凡玫官方剪紙畫畫冊。

能看出製作組在畫面下功夫了,背景、服裝、首飾、紋樣都精細到不行,現代科技的力量哇
整體色彩明度好高,太亮太透了,沒辦法很好地承擔跟表現那種厚重感。

有些畫面的處理像是為了少女漫而少女漫:有種圈外人為了貼近風格在努力模仿、做效果,結果呈現出來的全是刻板印象的感覺。原作跟老版也沒閃成這樣啊 (待編輯)
留幾樓給畫面,待編輯
留幾樓給畫面,待編輯
整體來說,播出來的橋段比1979動畫版貼近原作(漫畫),為什麼呢?因為時長太短只有兩小時,根本沒有製作方加戲和原創的時間(。

但「貼近」不代表還原原著(就像2010版紅樓夢,連旁白都是一字一句照著原著唸的,但它還原嗎?)這個稍後再說。
唯一不符原著的改編就是安德烈失明的原因。但也把凡爾賽玫瑰的醍醐味一起改沒了,一改就改到這麼關鍵的,哪有人手術刀直接切大動脈啊啊啊
(之後再細講好了,黑騎士這個篇章讓我有太多微妙感觸了,以致經常詞不達意)
安德烈的左眼是很重要的轉折,不論是微觀的感情戲還是宏觀的時局線,乃至對配角的塑造,都有不可忽視的推進作用。後期觀眾之所以忐忑,除了世局動盪外,也有一部分源於對安德烈的擔憂。

這裡老版動畫做得很到位:我們幾乎是帶著安德烈視角感受他視線漸趨模糊的過程,因而與他一起惶恐、一起對未來感到不安……因為風雨飄搖的時局失去一隻眼睛,那麼這個動亂的世界會成為什麼樣子呢?僅存的右眼也慢慢黯淡,自己還能親眼見證嗎?
看一眼少一眼,對視線所及之處近乎貪婪地索取,本質上是對「不曉得還有沒有明天」的恐懼與不甘。

這種雙重憂慮真的讓人很難受。
回到「因篇幅短,所以沒機會亂加戲,也算因禍得福(?)」的話題(

但也正是沒有足夠的篇幅,很多我認為非常重要的支線(甚至主線)都被刪減,導致演出來的部分雖然沒有魔改、尚算忠於原作,卻依然出現了「怎麼差這麼多」的觀感。

因為真的刪太多了啊啊啊啊啊,已經刪到影響角色形象和氛圍營造的程度了!不只情節,還有很多重要角色也一併不見(有露臉,不過沒戲份),被節選過的情節有點支離破碎。
當然整個綱要是沒問題的,沒看過的人也可以不費力地理解故事走向。

只是電影版呈現的只是具骨架:
於人物塑造方面,缺少了更細膩的情感與銜接,以及角色之所以轉變思想與立場的深層原因,使得人物不夠飽滿、立不起來。
於歷史背景刻劃的層面,也少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層壓一層隨時一觸即發、最終因一根稻草而壓垮駱駝的窒息緊繃感。

不少轉折會讓新觀眾稍感突兀,不知道怎麼就愛上了?或是怎麼就變這樣了?(我自己都覺得在趕火車)但原作角色的行為和感情都是有合理動機的。

沒辦法,兩個小時真的太短太短了,相信製作方也盡力了。
最明顯的就是勃利家族線整個砍掉。

羅莎莉、瓊妮、勃利夫人(夏露還好,沒到那麼重要)是我覺得相當重要的角色。雖然感情線方面確實沒對四角戀產生太大影響,但她們在呈現時代舞台與宮廷浮華錄這方面有極大作用。

這三人分別代表了被壓榨欺侮的平民、不顧一切想往上爬的市井婦人以及醜態畢露只管利益的上流社會。
雖然她們後來都帶著「貴族」身分活動,但本質跟意志上還是不同的階層。如果想感受階級衝突與宮廷氛圍,那勃利一家這條線必不可少。

稍稍能理解《魔戒》原著黨看到電影沒有格羅芬德爾時的扼腕了。
尤其是羅莎莉,在前期主線還聚焦在凡爾賽宮、人人都是貴族(或貴族身邊的僕役)時,主角群裡只有她是從貧民窟走出來的,唯有她肩負了真正的平民視角,並代表著不被財富異化、也不被權利腐化的真善美(奧斯卡都說過,羅莎莉就是她的春風)。
從一介布衣「躍升」為貴族,卻又捨棄榮華回歸平民、最終與貝魯納爾投身革命事業。
我不幹田調啦,JoJo!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個人認為,奧斯卡一個貴族能這麼早就開始思考階級、自由與意志議題,除了她本人深愛國家且情操高尚外,也跟羅莎莉的潛移默化有一點關係:畢竟是羅莎莉開啟了這扇大門,讓她看到了另一個世界。

(在這之前奧斯卡就有目睹貴族跋扈、平民困苦的時刻,但並沒有與平民當事人長期生活的經驗。過路目擊跟朝夕相處的意義還是不太一樣……雖然在劇情裡羅莎莉本人一心復仇,關於平民這方面表現得沒有很明顯就是了)

而且她倆是我的百合啟蒙呃啊啊啊啊啊啊
啊對,她同時也身為紅白玫瑰(瑪麗與奧斯卡)最後的紐帶。

初看她帶著對奧斯卡的緬懷,來陪伴瑪麗到生命盡頭時超級感動,單就這點都不適合刪掉她啊……不過也能理解吧:羅莎莉的劇情無法一筆帶過,一旦涉及就要花非常大的筆墨才能講好,篇幅有限只能全砍。

只能說做成電影時長真的太可惜了,畢竟凡爾賽玫瑰本身便是個宏大的故事……
我不幹田調啦,JoJo!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今天再來寫一點。

發現我前面有些用詞有點兇或像在抱怨,啊啊啊啊啊其實我真的沒那個意思
MAPPA願意做劇場版我就已經感激不盡了,尤其看到有不少新人被吸引入坑還去補老動畫,真的是功德一件

而且能感覺製作組真的蠻用心的,很多地方下苦功了,一些刪減是不得已而為之。只是我覺得有很多精彩的部分還待挖掘,劇場版有限的時長跟表演形式,無法完全展現《凡爾賽玫瑰》能成為時代經典的魅力。

之前《烙印勇士》就發生過類似問題,有些新觀眾看了〈黃金時代〉三部曲後覺得過譽了或吃了時代紅利(砍太多劇情導致的)……但我想說只論故事本身它們也一樣優秀,能有現今的評價與年代並無太大關係。

寫這個只是想留下些紀錄,並不是要否定劇場版
被砍的角色還有勃利夫人跟瓊妮。這兩人實在是太重要了(雖然戲份不多),可以說瑪麗後期口碑大崩盤有她們一份貢獻(並且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但因為我歷史很爛對這方面也沒有研究,所以這邊只討論《凡爾賽玫瑰》裡的形象)。

前者引誘瑪麗賭博(當街撞死貧婦還肇事逃逸),後者策劃項鍊事件。
我不幹田調啦,JoJo!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若說賭博造成財務巨大虧空、平民對此停留在不滿的層面,那項鍊事件則引爆了民眾對王室的信賴危機,而「信任」這種東西不可逆,代表王室的權威與聲望一去不復返。不受愛戴的王室尚能樹威,那不被信任的王室呢?

題外話:財政赤字那麼嚴重,一定不全是王后的責任,甚至英法七年戰爭和美國獨立戰爭才是真正的大頭。這部分我不確定是因為凡玫是以瑪麗為主角,為了藝術手法和敘事簡便才把矛盾聚焦在王后身上、省略掉其他國庫支出和國王處理政務的篇幅;還是歷史上人民真的對瑪麗更苛刻、將王后視作王室的箭垛人物來攻擊。

如果是真實情況也能理解啦……畢竟讓民眾來看「花錢買軍火打仗」和「花錢買奢侈品跟賭博」,肯定是覺得後者更不可理喻一點(就算實質虧空沒前者大)。
我不幹田調啦,JoJo!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還有項鍊事件,目前來看瑪麗真的就是倒楣,被詐騙犯利用其壞名聲給自己牟利和脫罪。但沒辦法,公眾人物的形象一定與醜聞掛鉤,但不一定與事實掛鉤,尤其她還是聲譽已經很臭的外國人……

劇場版在這方面一筆帶過,大概覺得與其刻劃眾所皆知的歷史事件跟人民共識,不如節省時間做主角團的故事(也就是作者純原創的地方)。
但漫畫跟老版動畫之所以深入人心,就是因為有史實的穿插與一些再創作。在封建王朝下生活的人們,為何會萌生推翻階級的想法?究竟發生什麼,讓他們選擇在當時是「大逆不道」的革命?為何法國大革命會被評價「拉開現代社會的帷幕」?
這中間勢必有與前朝不同的理由。

少了這些鋪墊,民眾的抗爭便顯得有些單薄:憤怒的市民變得像暴民(不否認真的有暴民的存在,原版也有)、覺醒的知識份子像空喊口號的NPC。

(所以真的不太喜歡安德烈眼睛是被群眾砸瞎的改編:都還沒展現百姓的苦難,就先描繪他們不講理的一面了)
我不幹田調啦,JoJo!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漫畫跟動畫裡也提到,路易十六剛登基時群眾都普天同慶,認為好時代終於要來了。也正是這前後反差,讓我覺得勃利夫人跟瓊妮真的在時局刻劃上好重要(勃利夫人還有家庭倫理劇www)

透過這兩個角色的故事,講述王室如何消耗百姓的好感,並且到了民怨沖天、再怎麼努力也無力回天的境地。

這樣能理解為什麼刪掉羅莎莉了欸!跟拔地瓜一樣,拔一個拉一串,難怪直接不拔了(喂
今天先到這裡,黑騎士寫了一些keyword但還是很難完整表述出來,對這個篇章有太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觸了,真的好難表達我的感覺。語言果然是蒼白的(是妳自己詞彙量太少)
back to top